甚麼叫可見的宇宙?甚麼叫視界?
你有否想過,在夜空中我們所看到的星星、遙遠的星系,其實只是宇宙很小的一部分?不是因為更遠的地方沒有東西存在,而是我們根本沒法看到那裡。這種「看不到」不是因為望遠鏡不夠勁,而是宇宙有一條「極限線」:我們叫它「視界」(cosmic horizon),更常用的正確術語是「可觀測宇宙邊界」(observable universe)。到底這是什麼?它又如何影響我們理解整個宇宙?這是一個關於光速、空間時間和宇宙開展的有趣故事。
我們如何「看」到宇宙?
要明白視界,首先要知道我們看到的遠方天體(如恆星、星系),其實並非它們「現時」的樣子。因為光速(speed of light)雖然已經很快,每秒能跑28萬6千公里,但宇宙實在太大了,光由遠方星體傳到地球,需要極長時間。例如,最接近我們的恆星——太陽,光要8分鐘才到達我們眼前;而距離最近的其他恆星——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則要4年多。因此,在我們望向宇宙深處時,其實就是在向過去「回望」。越遙遠的天體,我們見到的就越是「古老」的模樣。
甚麼是「視界」?
那可觀測宇宙有多大?又為什麼有個「邊界」?這就要由光速和宇宙年齡說起。
根據現時最準確的量度,宇宙約有138億年歷史。愈遠的物件,其光需要愈久才到我們這裡。根據現有的物理定律,光速是宇宙的「速度上限」,沒有任何資訊、能量、物質能比光更快穿越空間。這代表,自從宇宙誕生至今,「最遠」能發出光讓我們在今天收到的位置,就是「我們的可觀測宇宙」的邊界,我們稱它為「粒子視界」(particle horizon)。今時今日,任何在這個視界以外的事物,並無可能以光或其它訊息影響到地球上的我們——起碼在宇宙到目前為止這段時間內是這樣。
很多人會自然地以為這個「邊界」就是138億光年遠——因光以每年一光年、經過138億年到我們。但事實上,這個想法並不正確。原因是宇宙本身一直在膨脹!空間不是一個靜止的背景,而是會隨著時間擴張。
膨脹中的宇宙與「可觀測半徑」
古時的人想像宇宙就像一張鋪開了的地圖,可以用一把直尺量度。然而現代宇宙學告訴我們,實際上的空間好像一個會膨脹的氣球。我們坐在這個氣球表面的一點,當「光」開始從某個地方走近我們時,整個表面同時也在伸展。因此,「實際距離」有兩種:
- 「發射時」光與我們的距離;
- 「今日」它們與我們的距離(我們叫「共動距離」comoving distance)。
根據目前各種精密天文觀測(例如普朗克衛星),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大約是465億光年!換言之,一些最古老的遙遠星系,它們發送出「信號」時其實比現在要近我們得多,但由於宇宙不斷膨脹,今日它們本來發光的位置,與我們之間的「距離」已經變得極端遙遠。這個現象可以理解為:「當光一直在宇宙旅途上時,兩端離開彼此的距離也在增加」。
簡單來說:我們能觀測的宇宙,其半徑不是138億,而是465億光年。這個區域就叫做「可觀測宇宙」,其邊界便是「粒子視界」。
用生活例子比喻「視界」
說得這麼深奧,其實「視界」也有很生活化的比喻。例如,在山上起霧時,你頂多只看得到附近幾十米的能見度。之後的東西並不是不存在,只是你的視線達不到。
類近地,如果你企在尖沙咀望向對岸,萬一天氣很差(又起霧又下雨),你根本看不到維多利亞港的一邊,但那邊的高樓大廈仍然存在,只是你的「視界」有限。
同樣,宇宙視界是一個光的能量、時空和宇宙歷史共同決定的「可見範圍」,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全部宇宙,而只是我們可以觀測的「一球」範圍。而其他「球外」的世界,不等於不存在,只是在我們的科技和物理規律下,不可能與我們有接觸。
還有另一種「視界」: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
既然說到視界,順帶一提天文學還有另一個緊密相關的術語: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這個詞在黑洞(black hole)研究中特別有名。
在黑洞裡面,質量極度集中,造成時空極端扭曲。任何進入黑洞事件視界的光、物質,都會永遠無法再逃脫出來。從外部觀察者角度看,事件視界是一個「最後屏障」:一旦穿越,就與我們完全斷絕聯繫。
雖然宇宙的粒子視界和黑洞的事件視界概念不同,但都是「一個物理條件所決定的資訊極限」——即你無法獲得跨越這個界線以外的資訊。宇宙的「粒子視界」由光速和宇宙年齡決定,黑洞的「事件視界」則由質量與廣義相對論決定。
現時宇宙由於加速膨脹,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宇宙事件視界」:隨著時間推進,越來越多的星系會遠離我們甚至超過光速(這並非違反物理定律,而是時空本身伸展),最終變得不可見。就好像每個宇宙觀測者都會見到自己的「可見宇宙」逐漸收縮。
我們怎樣量度與探索「視界」?
現代天文學家主要通過幾個方法測量可觀測宇宙的大小,例如:
- 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CMB):這是宇宙大爆炸(Big Bang)後,最早能被我們接收到的訊息,大約是宇宙誕生38萬年時的光子。
- 觀測遙遠的星系與其紅移(redshift):當星系越遠,光的波長會因宇宙膨脹而拉長,出現「紅移」現象。根據紅移大小,我們可以估算它們的距離和所屬時代。
- 用超新星(supernova)等標準光源作為距離標尺。
天文學家根據這些數據加上物理模型,計算出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得出465億光年這個數字。
視界外的宇宙存在嗎?
這是一個十分吸引人的問題。根據現時的主流宇宙學理解,可觀測宇宙以外,很可能還有極為遼闊、甚至無窮無盡的宇宙部分。視界外的星系、星雲、甚至星球,完全可能和我們這邊的一樣,只是我們永遠看不見它們。
有些理論,如「暴漲宇宙論」(inflation theory),暗示宇宙在剛誕生時經過極短促的爆炸性擴張,把不同的區塊「狠狠」拉開。這樣的話,我們所見只是漫長暴漲後的一個小小角落。這就好像宇宙是一個無限延伸的地氈,而我們的「視界」只是一個有限圓圈。
正因如此,天文學家通常只會說「宇宙的視界」或「可觀測宇宙」是有限,「真實的宇宙」大小則不確定,甚至可能無限大。
視界與人類宇宙觀
認知到「視界」這個概念,會令人重新思考自己的宇宙觀。昔日人類總以為能夠窮盡天地,現時我們才明白,無窮的宇宙裡我們永遠只能理解其中一小片段。
但這並非「限制」我們的好奇,反而啟發我們用更高的角度思考——既然我們只見一部分,剩下的部分還有什麼物理現象?有沒有另一個和地球類似的「可見宇宙」,正有另一群生物仰望屬於他們的夜空?
結語:仰望星空的「極限」
總括而言,視界是宇宙一套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規則。它不單是我們能否看見遠方星系的極限,更代表著物理世界的一種「消息屏障」。雖然我們短時間內未必能揭曉宇宙全貌,但透過認識視界,我們還是能摸索到宇宙歷史的蛛絲馬跡。
每當你在香港的夜空下望向星星,不妨想像——我們的眼睛正在跨越數以十億光年和數十億年的時空極限,窺看著宇宙可見範圍的一絲光影。雖然自己和宇宙廣闊度相比渺小至極,但正正因為我們有好奇心,有探索精神,視界對我們來說,既是界線,也是開展想像和科學冒險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