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怎樣看見黑洞的?——探索人類拍攝黑洞「照片」的歷程
|

我們是怎樣看見黑洞的?——探索人類拍攝黑洞「照片」的歷程

當我們仰望夜空,看到滿天繁星、偶爾一弯明月,甚至是淺淡的銀河時,很難想像在宇宙深處,竟然存在着一種我們肉眼無法直視,甚至連光也逃不出的天體——黑洞(Black Hole)。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類終於第一次「看見」了黑洞。究竟我們如何能拍攝到那被譽為全球天文界里程碑的黑洞「照片」?讓我們一同展開這段科學冒險的旅程。

我們何以知道黑洞的存在?

黑洞不是一個科學家隨意想像出來的概念。早在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提出了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了一種極端天體:當一個巨大的恆星死後坍縮,形成一個重力極強,連光都無法逃出的天體,即為黑洞。換句話說,黑洞是時空的「大陷阱」。

問題來了:如果黑洞什麼都不放出來,包括我們倚賴來看東西的光,那我們怎樣「拍」到它?這有點像想要拍攝一間全黑房間裡最黑的角落,拿電筒也照不見,只能看四周的變化。要「看見」黑洞,我們需要更具創意的方式。

黑洞的「影子」——不能直視,只能觀察痕跡

其實,嚴格來說,我們所拍攝的不是黑洞本身,而是黑洞的「影子」(Shadow)。由於黑洞有極強的引力,周圍的物質(如恆星碎片、氣體)會被吸引進來,盤旋、加速至極高速度並急劇加熱,形成所謂吸積盤(Accretion Disk)。這些高速物質在黑洞邊緣發出明亮的射電波、X射線等各種電磁波,但一旦越過了黑洞的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即所謂「無法回頭之點」——就永遠無法出來了。

因此,黑洞「外頭」發出的光,在接近事件視界前有機會逃逸,被我們偵測到。但事件視界內部的一切都徹底消失於我們的視野。這個「邊界」會令黑洞在周圍發亮吸積盤的襯托下,看起來就像一個黑影——這就是我們「看見」的黑洞影子。

為何要用「全球大望遠鏡」來觀察黑洞

拍攝黑洞就如同想用望遠鏡在地球遠端看清楚一塊硬幣。以2019年首張黑洞照片的拍攝目標M87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為例,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視覺上在我們天上的「大小」跟我們在香港看到月球表面一個細小橋牌那麼細微。普通望遠鏡根本做不到拍得這麼清楚。

我們遇上的難題叫「分辨率」(Resolution):望遠鏡能分清多幼細細節的能力。分辨率理論上取決於「口徑」(Aperture),即望遠鏡鏡面的直徑。若要拍出黑洞的影子,我們需要一個如地球般巨大的望遠鏡。

這裡,天文學家想出了一個天才方法:把全球多座射電望遠鏡「連線」,組成一個虛擬、全球規模的望遠鏡——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

射電望遠鏡聯網:如何挑戰地球極限

EHT項目利用「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法」(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把位於全球不同地方的射電望遠鏡,精確同步收發來自宇宙中同一個黑洞的微弱射電信號。這就像網絡直播一樣,每座天線都錄下自己探測到的數據,再以原子鐘同步時間。之後將龐大的數據(往往需要裝滿硬碟,甚至以飛機運送),集中至超級電腦進行整合、比對,將零散「拼圖」還原成一張完整超高分辨率的影像。

這些望遠鏡分布於美國、南極、歐洲、南美等地。從地球最大範圍「視角」捕捉同一目標,等於我們人工地造了一個地球級口徑的巨型望遠鏡。如此一來,可以分辨出前所未見的精細結構,終於為人類提供了首張黑洞影子的照片。

真實的第一張黑洞照片,是這樣煉成的

2019年,EHT團隊選定了兩個候選目標:一個是我們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Sagittarius A*),另一個是M87星系中心的黑洞。最終,他們首先成功地「拍下」了M87黑洞的影像。

整個過程耗時數年。每年只有幾天全球望遠鏡能同時觀測,還要天氣配合、大氣透明度良好。數據錄製以每秒數GB的速度進行,總量竟有數PB(1PB = 1000TB)!這些珍貴數據交由超級電腦「拼湊」,經多重獨立處理與核對,保證結果科學準確可靠。

終於,全球數百位天文學家和工程師的努力下,一幅充滿科學與心血的影像展示於世人眼前:一個朦朧的光環包圍着一個黑色圓影,中間那團黑影正是黑洞影子!這不只是人類第一次真正「看見」黑洞,更是對愛因斯坦理論的強力印證。

誤解與復原:黑洞影像不是「藝術照」

有些人或會問:「這照片是不是『P圖』 (Photoshopped)?」其實影像的組合過程非常嚴謹,並非人為『美化』。科學家通過多組獨立演算法還原數據,反覆驗證一致性。結果不論用哪套方法還原,都會呈現出一樣的黑環與中心黑影。這是一個難以偽造、科學上可重複驗證的結果。

另外,黑洞照片的顏色,是後來為了科學表達和公眾展示而「着色」(Colorization)的;本質上原始數據是一個射電波段的黑白影像。所以大家看到的橙黃色環,實際是代表亮度和強度的不同區域。

為什麼一定用射電波觀測?

光學望遠鏡(如哈勃太空望遠鏡)拍不了黑洞嗎?事實上,由於黑洞外圍的吸積盤受塵埃遮擋,以及發射出來的大部分能量集中在射電和X射線波段,射電波可以「穿透」塵埃,才成為最佳觀測渠道。此外,要用VLBI技術實現「地球口徑」的分辨率,目前最可行的就是射電波段。

可以這樣理解:就像下雨天開車,車頭燈(可見光)被雨點擋住,看不清前路;但如果可以換成伸出很遠的雷達(射電),就能「穿透」雨幕看到前方。

原來香港也有參與?

雖然頂尖射電望遠鏡多位於美洲、歐洲、南極,但香港甚至亞洲的科學家亦有參與EHT計劃,例如數據分析、理論模擬等;全球合作下,人類才得以突破宇宙極限。

展望未來:黑洞影像明天更清晰

自2019年第一張黑洞影像誕生後,科學家正不斷進步。2022年,EHT團隊已公布了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的黑洞影像。將來,隨著更多射電望遠鏡加入、更高科技的數據分析和全球合作,黑洞照片只會越來越清晰,甚至有朝一日能直接看見「黑洞噴流」(Jet)等其他奇特結構。

不少相關技術,包括雲端計算、超級電腦、天線陣列,也可能改變我們日常生活,例如通訊、醫學影像等。黑洞不只是遙不可及的天文現象,它同時是驅動現代科學與技術革新的燎原之火。

當我們下次抬頭望向星空,也許可以想像,在那幽深夜幕後,有一群不辭勞苦的科學家默默研究,希望帶我們一同「看清楚」這個宇宙——哪怕是最黑暗的一角。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