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五個你意想不到的祕密:可能發現了微生物足跡?
從古代望遠鏡到現在的火星車,火星一直是人類最熟悉也最神祕的鄰居之一。牠的紅色外表讓許多人聯想到戰神或外星生物,但事實上火星比傳說更有趣、更複雜。本文用五個你可能不知道的事實,帶你輕鬆認識這個赤色星球——不用專業背景也能讀懂,適合想在晚間觀察或對太空新聞好奇的你。
事實一:火星不是永遠紅的——顏色變化背後有故事
提到火星,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紅色」。不過火星的顏色其實會隨季節、地點與天氣改變。整個星球之所以看起來紅,是因為表面的沙塵富含氧化鐵(類似鏽)。這些細小的鐵氧化物粒子會將太陽光中的藍色光散射掉,讓反射光偏紅。
但在不同情況下,表面也會顯現橙色、棕色、甚至有時帶點金屬光澤。當地層被新鮮的玄武岩或暗色岩石覆蓋時,火星會顯得較暗;而在大型沙塵暴過後,明亮的紅色塵層可能會擴散至整顆行星。火星上的季節性霜凍(由二氧化碳形成)也能改變反射特性,使極地與某些高緯度地區看起來更亮或更暗。
事實二:火星曾有流動的水,河道、湖泊與海洋的痕跡到處可見
如果你問科學家「火星上最重要的發現是什麼?」許多人會說是水的證據。從軌道器的高解析度影像、登陸器與火星車的地質分析,到陸續發現的古河道、沖積扇與沉積岩層,都指出火星在數十億年前曾擁有大量液態水。
在一些南北半球的險峻峽谷與平原,你可以看到像河流切過沉積層的跡象;在更廣大的盆地,科學家找到類似湖床的地形。雖然這些水早已大多流失或凍結,但地下深處可能還藏有鹹水或冰。火星車例如「好奇號」以及最近的「毅力號」,都在研究古環境是否適合生命存在。
事實三:火星的大氣非常稀薄,但也有天氣與雲與風沙暴
火星的大氣只有地球大氣壓的約1%。它主要由二氧化碳組成,氧氣和水蒸氣的含量極低。雖然如此,火星仍有動態的氣候系統:風能在表面吹起細小沙塵,形成巨大的沙塵暴,甚至能覆蓋整顆行星。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火星雲。火星上會出現薄薄的高空水冰雲和塵霧雪(由懸浮的沙塵與冰晶共同形成)。在適當條件下,也會有晨霧或夜霧在低窪地區出現。雖然這些雲看起來很像地球上的雲,但形成與性質因為氣壓與溫度條件不同而有所差異。
事實四:火星有極端地形:從最高山到最深峽谷都超乎想像
火星的地形是太陽系中最戲劇化的之一。奧林帕斯山(Olympus Mons)是太陽系已知最高的火山,高度約21公里——遠超過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約8.8公里)。這座盾狀火山寬度達數百公里,緩坡使其看起來像一座巨大的鬆餅。
相對地,火星也有龐大而深邃的峽谷系統:瓦勒斯瑪利納里斯(Valles Marineris)長度約4,000公里,深度可達7到10公里,是地球上任何峽谷都無法比擬的。這些地形揭示了火星豐富的火山活動和斷裂構造歷史,並提供研究古環境與地下構造的寶貴線索。
事實五:火星可能保存了生命曾經存在的線索—但尚未有定論
是否有火星生命?這是最能吸引公眾想像力的問題。目前科學共識是:過去火星的環境曾經較溫暖且有液態水,因此具有潛在的可居住性。很多研究聚焦於「古生物學證據」:也就是尋找岩石或沉積物中可能由微生物活動留下的化學或微結構痕跡。
例如,火星某些含鐵的沉積岩顯示出類似地球微生物形成的層狀結構;某些化學物質(像甲烷)在火星大氣中出現季節性變化,讓人猜測是否有生物或地質過程在產生或消耗它。最新的任務(像毅力號)採集岩芯樣本,未來計畫把這些樣本送回地球詳查,若成功,可能會改寫我們對生命普遍性的理解。
結語:為何火星對我們這麼重要?
火星是我們最近的類地鄰居,既有迷人的地質特徵,也保存著關於太陽系早期條件的重要資訊。牠告訴我們行星如何演化、氣候如何變遷,以及在宇宙中生命可能出現的條件。對於香港的你,抬頭看看星空中那顆偏紅的亮點,你便在和一個有故事的古老世界對望。
如果你想更進一步:下次火星接近地球(合月或衝)時,不妨帶上一部小望遠鏡或用手機連接望遠鏡觀察,注意不同季節亮度與色澤變化;或留意太空新聞,像是樣本返回任務的最新進展,這些都有可能在未來十年內帶給我們更驚人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