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知道宇宙幾多歲?哈勃張力是甚麼?
如果有人問:宇宙今年幾多歲?你會怎樣答?科學家其實有「時間尺」,像量度身高般,量度宇宙歷史的長度。只是這把尺不是木頭做的,而是用光、重力與微波拼出來的。你可以把整個宇宙想像成一個正在冷卻、膨脹中的「宇宙湯」,我們觀察湯面上留下的紋路,反推它從最滾、最密的那一刻到現在,究竟過了多久。今天,我們一起看看天文學家如何由不同證據「交叉核對」,計算出宇宙大約 138 億年的年齡。
宇宙年齡是甚麼?不是日曆,而是物理時計
「宇宙年齡」指的是自大爆炸(Big Bang)以來經過的時間。這裡的大爆炸不是爆炸成空間,而是空間本身的快速膨脹。重要的是:宇宙不是在某個空間地方爆開,而是所有地方同時在變大。計算年齡,等於問:這場膨脹進行了多久。
在物理上,宇宙的膨脹由弗里德曼–勒梅特–羅伯遜–沃爾克(FLRW)模型描述,核心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宇宙的「膨脹速率」以哈勃參數(Hubble parameter, H)表示;今天的數值叫哈勃常數(Hubble constant, H0)。直觀來說,H0 就像一把「宇宙速度表」,告訴我們現在每 1 百萬秒差距(約 326 萬光年)的距離,平均每秒增加多少公里。
如果宇宙一直以同一速率膨脹,年齡就會大約是 1/H0。現實更複雜——早期因為物質和輻射密度高,重力令膨脹減速;後期暗能量(Dark energy)接管,令膨脹加速。因此要精準計算年齡,需要知道宇宙成分的比例:物質(含普通物質與暗物質)、輻射、暗能量,以及它們如何隨時間影響膨脹。
第一把尺:哈勃–勒梅特定律與距離階梯
哈勃–勒梅特定律(Hubble–Lemaître law)指出:星系的退行速度越大,距離我們越遠。速度可由光譜紅移(redshift, z)量度;越遠的星系,光在膨脹的宇宙裡被「拉長」,波長變紅。問題在於距離難量度:宇宙沒有路牌寫著「去彼岸 10 億光年」。
天文學家用「距離階梯(distance ladder)」逐級往上量:
– 近距離:利用視差(parallax),地球繞太陽一圈,星星位置微移,幾何可算出距離。
– 中距離:用造父變星(Cepheids)這類標準燭光(standard candles)。它們的亮度與脈動周期有固定關係,觀測亮度就能推距離。
– 更遠:1a 型超新星(Type Ia supernovae)是非常穩定的「宇宙標準燭光」,亮到可以看見非常遠的星系。
把這些方法接起來,就能把紅移與距離配對,擬合出當代的 H0。
以這條「本地宇宙」的方法得到的 H0 約為 73 公里/秒/百萬秒差距(km/s/Mpc)左右(不同團隊略有差異)。若粗略用 1/H0 估算,會得到約 137 億年,跟精確值十分接近。但記住,這只是第一步,真正年齡還要看整體宇宙成分如何改變膨脹歷史。
第二把尺:宇宙微波背景是「嬰兒照」
另一種方法不看附近,而是直視宇宙的嬰兒照:宇宙微波背景(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CMB)。這是大爆炸後約 38 萬年,宇宙冷到足以讓自由電子與質子結合成中性氫,光子就不再被頻繁散射,得以自由傳播。這些光子今天被宇宙膨脹拉長到微波,溫度約 2.7 K,遍佈全天。
CMB 的溫度微起伏(十萬分之一)非常關鍵。它們記錄了早期宇宙中物質、輻射、暗物質的比例,以及幾何曲率。就像看湯面微小的紋理,可以反推出湯的配方和烹煮時間。衛星如 WMAP,之後是更精準的 Planck 衛星,量到了這些「聲學峰」(acoustic peaks)的細節。把資料放到宇宙學模型(ΛCDM:冷暗物質+宇宙常數)裡一擬合,就能同時計算出宇宙年齡、物質密度、暗能量比例等。
Planck 的結果顯示:在標準 ΛCDM 下,宇宙年齡約為 13.8 億年 × 10 = 138 億年,誤差只有約百分之零點幾。更有趣的是,Planck 推得的 H0 約為 67 km/s/Mpc,比本地距離階梯的 73 小。這帶出近年的熱門話題:「哈勃張力」(Hubble tension)。
為何兩把尺會有差?哈勃張力與年齡
哈勃張力指的是不同方法測得 H0 的系統性差異,現時兩邊的結果相差約 5–6 km/s/Mpc,誤差條件下達到數個標準差。這是否代表誰錯了?不一定。可能有:
– 階梯方法的系統誤差,例如標準燭光校準或星系塵埃影響;
– CMB 模型假設的限制,例如 ΛCDM 是否要加一點新物理;
– 或兩者都有小量系統誤差。
對「宇宙年齡」有何影響?若 H0 較大(如 73),直觀上 1/H0 較小,推得的年齡較年輕;若 H0 較小(如 67),年齡較老。用完整 ΛCDM 演化去算,Planck 的 67 對應約 138 億年;若採用 73 而其它參數不變,年齡可能向下調到約 128–132 億年之間。但注意,年齡不是只靠 H0,還牽涉到物質密度(Ωm)、暗能量密度(ΩΛ)與其狀態方程式(w)。要一致地改 H0,往往也會連帶改其他參數,整體配合後,年齡的變化會比 1/H0 的直覺更複雜。
第三把尺:重子聲波標尺與宇宙幾何
除了本地距離階梯與 CMB,還有重子聲波振盪(Baryon Acoustic Oscillations, BAO)。這是早期宇宙中光子與重子(普通物質)耦合形成的「聲波」,在宇宙結構中留下一個標準尺度,約 1.5 億秒差距。觀測大量星系的分佈,會看到在這個尺度上相對較多的配對,像在宇宙中印下一個固定「尺吋」。
BAO 配合超新星或紅移掃描,能把不同時代的膨脹率 E(z) 繪出來,相當於知道宇宙在不同年齡段的「成長曲線」。把這條曲線積分(數學上就是把 1/H(z) 積分),就能算從大爆炸到今天的總時間。這是把「歷史時間線」直接拼出來的一種方式。
第四把尺:宇宙中最老的星與星團
假如你不信任宇宙學模型,還有「年紀見證人」:銀河系裡的古老球狀星團(globular clusters)、以及最老的恆星。用恆星演化理論,我們可以根據星團的顏色–亮度圖(HR diagram)中「轉折點」(turn-off point)來估算年齡;或用核素鐘(radioactive dating),例如測量鈾、釷元素的衰變比率推算恆星年齡。這些方法得到的最老天體年齡通常在 125–135 億年之間,與 138 億年的宇宙年齡相容——宇宙必須比它裡面的任何恆星更老,這是一個基本一致性檢查。
過去偶爾有報告指某些天體似乎「比宇宙還老」,但仔細檢查後,多半是距離、金屬量或模型假設的誤差。近年的高精度測量,例如 Gaia 衛星提供的精準視差,讓這種矛盾大幅減少。
物理底層:用愛因斯坦方程解出時間
把上面幾把尺放在一起,背後的共同語言是弗里德曼方程(Friedmann equations)。對一個均勻各向同性的宇宙,膨脹率 H(z) 由各成分的密度決定:
– 輻射密度隨(1+z)^4 減少;
– 物質密度隨(1+z)^3 減少;
– 暗能量若是宇宙常數 Λ,密度不變;
– 空間曲率用 Ωk 表示,現代觀測顯示非常接近 0(宇宙平坦)。
宇宙年齡是把「時間微分」積分回去:t0 = ∫ dz / [(1+z) H(z)],從 z→∞(大爆炸)積到 z=0(今天)。只要知道 H0 和各 Ω 的數值,就能算出 t0。Planck 結合 BAO 與超新星給出的參數,帶進去就得到約 13.8 Gyr。這是數學上嚴謹的步驟,不是拍腦袋猜。
從生活比喻去理解
想像你在煲老火湯。一開始大火滾起,湯裡泡泡翻滾(早期宇宙,輻射主導,聲波在等離子中來回震動);之後轉中火,食材釋出味道(物質主導時代,星系開始形成);最後你加少許火候穩定慢煮(暗能量主導,膨脹加速但結構已大致形成)。如果你現在聞到湯的香味、看到表面的油花紋理(CMB 的溫度微起伏),又知道瓦斯爐火力大概開到幾多(H0),就能估一估這鍋湯煲了多久。更好的是,你還可以量一下湯裡鹽分、油分比例(Ωm、ΩΛ),估得就更準。
哈勃張力會改變最後答案嗎?
短答:可能,但目前不會改到離譜。若最終證實本地距離階梯的 H0≈73 完全正確,而不需要改其他物理,計算的宇宙年齡會比 13.8 Gyr 稍低一些;若 CMB 模型為準,年齡就是約 13.8 Gyr。現在更多趨勢是「多方法交叉」:把 BAO、超新星、強引力透鏡時間延遲(time-delay lensing)、重力波標準警報器(standard sirens,來自雙中子星合併)一起放入。特別是重力波,等於宇宙送來一個不用燭光標定的新距離尺,有望在未來幾年幫忙解開張力之謎。
早期宇宙與「通脹」會否影響年齡?
大爆炸後極早期可能經歷了宇宙暴脹(Inflation),把空間在極短時間內指數式放大,解釋了為何宇宙這麼平坦、各向同性、以及為何 CMB 的溫度如此均一。暴脹發生在不可思議的早期(約 10^-36 到 10^-32 秒之間),對 138 億年的總年齡貢獻可忽略不計;但它塑造了後續的一切,包括結構起源的初始量子漲落。CMB 的溫度與偏振圖樣正是檢驗暴脹的戰場。
宇宙年齡與地球時間感:一分鐘變成兩萬年
把 138 億年壓縮到一天 24 小時的「宇宙日曆」:
– 凌晨最早的一瞬,宇宙暴脹與基本粒子出場;
– 早上,第一批恆星與星系誕生;
– 傍晚晚餐前,太陽系形成;
– 午夜前幾秒,人類出現。
這種縮放讓我們理解:宇宙年齡不是抽象數字,而是前後因果串起來的「時間縫隙」。我們用多把不同的「尺」去量,目的就是要把這條縫隙縫得更緊密。
未來會更準:更好的資料與新物理的可能
未來幾年,歐幾里得(Euclid)、羅曼太空望遠鏡(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與地面的大型紅移巡天(如 DESI)將大幅提升 BAO 與弱重力透鏡(weak lensing)精度;CMB-S4 計畫會把 CMB 的溫度與偏振測量帶到新高度。重力波探測器如 LIGO、VIRGO、KAGRA 以及未來的 LISA,將提供更多標準警報器,獨立量度宇宙距離尺度。
如果哈勃張力最終被證實是新物理,例如早期暗能量(Early Dark Energy)、非常輕的相對論性粒子(Neff 增加)、或暗能量的狀態方程隨時間變化,那麼宇宙年齡的最佳估計可能會微調。但不論如何,現有多線證據仍然指向一個相當穩固的範圍:大約 138 億年,上下浮動不會超過幾億年。
結語:時間的共識,科學的自我校準
我們如何知道宇宙幾多歲?答案不是單一儀器讀數,而是一次大型「交叉審計」:
– 本地距離階梯給出今天膨脹速率;
– CMB 告訴我們起始條件與宇宙配方;
– BAO 與超新星把中間的歷史曲線補上;
– 老年恆星與星團提供下限的常識檢查;
– 重力波與透鏡時間延遲帶來新的獨立刻度。
科學的美,在於它容許張力與分歧,並以更多數據與更好的方法去消化它們。就像學做菜,第一次總是靠估,之後你學會看火、聽聲、聞味、量溫、計時間,最後端出一鍋穩定好味的老火湯。宇宙年齡的 138 億年,就是這樣煲出來的答案——不是神諭,而是一套可以被檢驗、可以被修正、也越來越準的時間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