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常數是甚麼?從愛因斯坦到暗能量的時空筆記
在夜空下抬頭望,星星看似靜止,但整個宇宙其實在呼吸——不是吸氣吐氣,而是不斷膨脹。這個膨脹的節奏,牽涉到一個在物理學史上備受爭議、如今又成為宇宙學核心的概念:宇宙常數(Λ, cosmological constant)。它像是愛因斯坦在時空方程式上的一筆註腳,卻意外成為我們理解暗能量(dark energy)、宇宙命運與基本物理的關鍵。這篇文章會用貼近日常的方式,帶你由零開始,理解宇宙常數到底是甚麼、為何重要、我們怎樣知道它存在,以及它帶來的未解之謎。
什麼是「宇宙常數」?一句話先講清楚
宇宙常數(Λ)是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方程式中可以加入的一項常數,它代表一種均勻分布於全宇宙、具有負壓力(negative pressure)的能量,能夠推動宇宙加速膨脹。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真空本身帶有能量」,這能量不會因為宇宙變大而稀釋,反而保持固定的密度。結果是:隨著宇宙體積變大,這種能量總量越來越多,推動膨脹更快。
從愛因斯坦的「修正」到「最大錯誤」再到「或許是對的」
– 1917年:愛因斯坦把宇宙常數加入他的方程,因為當時大家以為宇宙是靜態的,不膨脹也不收縮。Λ像是一個「抗重力」項,抵消萬有引力,讓宇宙保持穩定。
– 1929年:哈勃(Edwin Hubble)發現星系遠離我們,而且離越遠跑得越快——宇宙在膨脹。愛因斯坦據說因此稱加上Λ是他「最大的錯誤」。
– 1998年:兩組超新星(SN Ia)觀測團隊發現,宇宙不只是膨脹,而是在加速膨脹!要解釋這點,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Λ回歸。於是宇宙常數由「錯誤」變回「關鍵角色」。
為什麼宇宙需要「負壓力」?從氣球比喻說起
想像你吹一個氣球:你要提供壓力把氣球撐大。宇宙常數有點「反直覺」——它的壓力是負的。根據廣義相對論,能量密度和壓力都會影響時空彎曲。當一種能量的壓力夠負時,就像在方程中加入一個會把時空往外推的效果,導致膨脹加速。
更貼近日常的比喻:想像地鐵繁忙時間,人群往外流動。如果每個人越走越快,出口被「推大」的感覺,就是加速膨脹。宇宙常數就像是一股看不見、到處一樣強的「推力背景音」,不依賴你身處哪個位置。
數學背後的直觀:方程式說了甚麼?
在廣義相對論中,重力不是「拉力」,而是物質與能量讓時空彎曲,物體沿著彎曲的時空運動。當我們把宇宙視作在大尺度上均勻同質(homogeneous and isotropic)——即各方向看起來差不多——宇宙的膨脹由弗里德曼方程(Friedmann equations)描述。
加上宇宙常數後,方程多了一項與Λ成正比的「外推」項。這項的效果等價於一種能量密度ρ_Λ,配上壓力p_Λ = -ρ_Λ c^2(以合適單位),也就是強烈的負壓力。這個組合讓宇宙的膨脹率(Hubble parameter, H)不但不會被引力拉慢,反而會被推快。
你無需計算式也能抓到重點:
– 物質(含暗物質)會拉住膨脹,像煞車。
– 輻射在早期很重要,也會煞車更大。
– 宇宙常數像油門,而且油門隨著宇宙變大顯得更「主場」,因為它的密度保持不變,而物質密度會隨膨脹變稀。
觀測怎樣告訴我們:宇宙真的在加速?
– 超新星標準燭光(Standard Candles):Ia型超新星亮度可校準,像宇宙的「燭台」。比對它們的距離與退行速度,顯示遠方超新星比預期更暗——代表宇宙在過去膨脹得更慢、近代加速了。
– 宇宙微波背景(CMB):早期宇宙留下的「餘溫」光子分布,經由普朗克(Planck)與WMAP等衛星精確測量,能推回宇宙的幾何與成分。結果顯示宇宙幾何接近平坦(flat);若只用物質與輻射來填,總量不夠,需要一個接近平滑的成分——正好符合Λ。
– 巨尺度結構(LSS)與重子聲波震盪(BAO):星系的大尺度分布像波紋,告訴我們膨脹歷史。數據與Λ冷暗物質模型(ΛCDM)高度吻合,支持宇宙常數作為主導的加速來源。
綜合這些證據,現代宇宙學標準模型——ΛCDM——把宇宙總能量分成:
– 約5%:普通物質(我們、星、氣體)。
– 約25%:冷暗物質(cold dark matter)。
– 約70%:暗能量,其中最簡單的形式就是Λ。
Λ 和「暗能量」有甚麼關係?
「暗能量」是更廣的概念,泛指造成宇宙加速膨脹的成分。Λ是其中最簡單也最保守的候選:
– Λ:恆定不變,密度不隨時間改變,狀態方程參數w = p/ρc^2 = -1。
– 動態暗能量(如 quintessence):假設有隨時間緩慢改變的場(field),w 可能接近但不等於 -1,並會隨時間演化。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觀測都與 w = -1 非常接近吻合,暫時沒有強迫我們離開Λ的必要。但誠實地說,仍有一些緊張(如不同方法推導的哈勃常數H0存在張力),讓科學家保持開放。
真空能量:從量子場論看Λ
量子場論(Quantum Field Theory, QFT)認為,就算「空無一物」的真空也並不安靜,場會起伏,產生零點能量(zero-point energy)。如果把真空能量視為宇宙常數的來源,聽起來合理,因為它天生均勻且具有負壓力特性。
問題在這裡出現了:用標準方法估計的真空能量密度,會比觀測到的Λ大上荒謬的數量級——大約10^60 到 10^120倍之巨,視乎你如何截斷高能尺度。這被稱為「宇宙常數難題(cosmological constant problem)」。我們需要一個機制,把真空能量幾乎完全抵消,只留下觀測到的微小殘值,卻目前沒有公認答案。
為何Λ密度那麼小,卻主宰了今天?巧合還是選擇效應?
宇宙歷史中,物質密度隨膨脹稀釋(∝ a^-3),輻射密度更快稀釋(∝ a^-4),只有Λ保持常數。於是早期宇宙由輻射主宰,之後是物質主宰,直到相對最近的數十億年,Λ才漸成主角,導致加速膨脹。
這帶來「巧合問題(coincidence problem)」:為何我們剛好活在Λ與物質密度相近的時代?一些人提出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如果Λ大得多,結構(如星系、恆星、生命)難以形成,我們也不會在這樣的宇宙中觀測到它。多重宇宙(multiverse)假說則認為不同區域的Λ取值不同,而我們自然在「適合生命」的那個。這些想法具爭議性,因為可檢驗性有限,但在理論上提供了一條可思考的路。
ΛCDM 模型:簡單,卻卓越地準
ΛCDM只有幾個自由參數,卻能同時解釋:
– CMB的細緻圖樣與聲峰位置。
– 星系分布與BAO標尺的演化。
– 超新星亮度-紅移關係。
– 大尺度引力透鏡(weak lensing)的統計。
在日常比喻上,這就像用一份簡潔的食譜煮出一桌滿漢全席。當然,食譜並非完美:
– H0張力:本地宇宙(超新星、Cepheid變星、雷射幾何距離等)測得的哈勃常數,與CMB外推值有顯著差距。
– 結構生長(S8張力):弱透鏡與集團數目暗示的結構振幅,與CMB推估略有差異。
這些張力未必指向Λ錯誤,可能是系統誤差,也可能是新物理的信號,例如暗能量微小演化、與重力理論的修正或新成分的加入。未來數據會逐步釐清。
宇宙常數如何影響宇宙的命運?
如果Λ真是恆定不變,長遠來看:
– 宇宙會持續加速膨脹,星系彼此越離越遠。
– 遠到我們看不到更多星系光,天空變得「本地化」——只剩下本星系群的鄰居彼此束縛。
– 恆星陸續熄滅,宇宙趨向寒冷、暗淡的「熱寂(heat death)」。
如果暗能量不是純Λ,而是隨時間變化:
– 若w > -1且增長,未來加速可能放緩。
– 若w 在香港日常生活裡,如何感受這抽象的一項常數?
– 看夜空的顏色:城市光害讓我們難見繁星,但偶爾到郊外遠離街燈,看到銀河,記得你看到的不只是光點,而是位於膨脹中的宇宙。一束來自遙遠星系的光,穿越數十億年的時間,才告訴我們「宇宙在加速」。
– 乘坐港鐵:列車啟動時,你感到推背;當列車加速,再加大馬力,你會更貼靠座椅。宇宙常數就是那台看不見的「加速器」,在極漫長的宇宙尺度上,不斷加碼。
– 物價與通脹:雖然物理上的「膨脹」與經濟不同,但用作意象不妨一試——如果有一個固定的背景政策不斷鼓勵「擴張」,久而久之,擴張成了主旋律。Λ就像這個背景政策,只是它寫在時空的方程裡。
如何量度Λ?幾個重要數字與方法
– 狀態方程參數 w:目前觀測給出 w 約為 -1,誤差在百分之幾以內。任何顯著偏離都會是重磅消息。
– 能量密度比例 Ω_Λ:約0.69–0.71(取決於資料集),代表暗能量占宇宙總能量近七成。
– 哈勃參數 H0:本地測量約在70多 km/s/Mpc,CMB外推約在67–69 km/s/Mpc。兩者差異是當今宇宙學的熱點問題。
– 工具箱:超新星、BAO、CMB、弱透鏡、紅移空間扭曲(RSD)、重力透鏡時間延遲、標準警報器(standard sirens——由引力波和光學對應體共同測距)。
Λ是常數,還是偽裝的「新重力」?
另一條思路不是加成分,而是改重力規則:所謂「修正重力(modified gravity)」。若大尺度上重力法則與廣義相對論略有差異,也能導致加速而不需要Λ。然而,多數修正重力理論必須同時通過兩道關卡:
– 在太陽系與雙星脈衝等小尺度測試上,重力必須非常像廣義相對論。
– 在宇宙大尺度與結構生長上,又要產生可觀的偏差來解釋加速。
這很難兼顧,但不是不可能。現今數據對許多模型設下嚴格限制,Λ仍然是最簡潔的勝出者。
面向未來:哪些觀測會改變我們對Λ的理解?
未來十年,將是暗能量物理的黃金期:
– Euclid 與 Nancy Grace Roman 太空望遠鏡:精測弱透鏡和BAO,繪製數十億光年的宇宙地圖。
– Rubin 天文台(LSST):前所未有的深度與時間取樣,追蹤超新星與引力透鏡。
– 引力波標準警報器:當雙中子星併合,直接給出距離,若能同時看到電磁對應體,便能取得「距離—紅移」關係,提供獨立的H0與w測量。
– 21公分氫線巡天:以全新的「強度映射」方式,掃描宇宙歷史中的大尺度結構。
這些計劃可望把 w 的不確定壓縮到百分之一量級,甚至測到 w 是否隨時間演化。如果仍然完全貼近 -1,Λ的地位更穩固;若出現微妙偏離,將引爆理論新革命。
常見疑問:Λ會不會影響我們身邊的物理?
短答:幾乎不會。Λ的效應在宇宙學尺度上才明顯。在星系、太陽系甚至地球上,引力束縛能量遠比Λ的推力強得多,就像維港的潮汐對你杯中水的影響——存在,但小到可忽略。
把抽象變具體:兩個感覺宇宙常數大小的方式
– 尺度比較:Λ對應的能量密度大約是10^-10 J/m^3的量級,低得驚人。一罐汽水的化學能量密度比它高出天文數字。但在宇宙尺度上,這個「稀薄」能量因為無所不在,且不會稀釋,長期累積的效果就是主宰整體動力學。
– 時間視角:在宇宙誕生後的前幾十億年,Λ幾乎是配角;但宇宙越大,物質越稀,Λ的「相對重要性」就越高。如今它成為舞台中央的主角,決定宇宙未來的節奏。
結語:一個常數,兩個世界
宇宙常數是一條橋,一端連著宏觀的宇宙膨脹與命運,另一端連著微觀的量子真空與基本法則。它在方程裡只是一個符號Λ,卻把天文觀測、重力理論、量子場論、甚至哲學思辨都串在一起。對一般人來說,理解Λ不在於背誦公式,而是明白它告訴我們:空無也有重量,寂靜也能推動時空。
下次你在香港的夜色中抬頭,或在港鐵車廂裡感受列車加速,不妨想起宇宙也在加速,只是它的油門不在車頭,而寫在時空的結構裡。宇宙常數讓我們學會謙卑:即使在最空的地方,也潛藏著改變一切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