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認識】哈雷彗星
每隔約76年,全球各地天文愛好者都會翹首盼望一個「老朋友」——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的再臨。這顆彗星不只是天文史上的主角,更是橫跨人類文明長河的巡遊者;它曾經被視為吉凶變化的兆頭,也為科學發展添上重要一筆。即使你沒學過天文,只要抬頭仰望星空,哈雷彗星的故事也值得你細味,因為它連結著人類歷史、科學、甚至我們今天的日常。
哈雷彗星是甚麼?
哈雷彗星(英語:Halley’s Comet,或稱1P/Halley)是太陽系內著名、周期性出現的彗星。彗星(Comet)這個字源自希臘語,意思是「長髮的星星」,因為它們接近太陽時會有長長的彗尾和明亮的彗頭。哈雷彗星是少數肉眼可見、且光度極高的彗星,因此在古今中外文獻裡都可找到它的蹤影。
它首度被正名為「哈雷彗星」是因為英國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在1705年利用牛頓力學預言了它的周期迴歸,證明它是一顆繞行太陽的彗星。
基本參數
想清楚了解一個天體,必須先認識其「基本資料卡」。以下將哈雷彗星與地球、太陽作對比,幫你有更具體的感受:
- 體積:哈雷彗星的核心(即彗核)呈馬鈴薯狀,平均尺寸約長16公里、寬8公里、高8公里。與地球直徑約12,742公里相比,哈雷彗星如同一粒微小的花生米。
- 質量: 估算約為2.2 × 1014公斤,約1/10,000,000,000(十億分之一)個地球。
- 與地球的距離:哈雷彗星與地球距離變化很大,最接近時離地球約0.15天文單位(約22,000,000公里);最遠距離超過太陽和冥王星的遙遠距離。
- 溫度:核心在遠離太陽時僅約-70°C至-200°C,一接近太陽,彗核表面可因氣化作用而局部升至約-23°C。
- 成份:哈雷彗星由冰和塵埃構成,稱為「髒雪球」模型,包含水冰(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氨(NH3)及矽酸鹽、有機化合物等微粒。
- 自轉公轉時間:彗核自轉週期約為2.2天;其環繞太陽一周的公轉週期為75.3年,非常特別地介乎「短週期彗星」和「長週期彗星」之間。
作個生活化比喻:如果地球是一個籃球,哈雷彗星連乒乓球都算不上,只是附在球邊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子。
哈雷彗星的運行與特性
哈雷彗星軌道是一條非常橢圓的長橢圓,而非像地球般接近圓形。它最近太陽時在火星與地球軌道附近,最遠時則遠達天王星軌道外。
它的公轉軌道是「逆行」的,意思是它繞太陽運行的方向與大部分行星(包括地球)相反。這一點就好像馬路上大部分車輛往右行,哈雷彗星卻反方向開,非常突出。
由於軌道非常長橢圓,它每次「路過」地球都相距數十年。1986年是現代人有紀錄且親眼目睹它的年份,在香港一樣成為天文熱話。下一次現身預計在2061年左右,千萬別錯過!
歷史與人類文明中的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在人類歷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最古老記載可追溯至公元前240年的中國《史記》,其後在巴比倫、古希臘與歐洲中世紀都有詳細紀錄。1066年英國「黑斯廷斯戰役」時,哈雷彗星正巧出現,讓當時人們為之震驚,把它當作天意的警告甚至「災星」。其形態亦被繪於著名的拜占庭掛毯(Bayeux Tapestry)上。
直至哈雷(Edmond Halley)根據牛頓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計算彗星軌道,發現數次「大彗星」原來其實是一顆星體周期重臨。這為天文學帶來突破,揭示彗星不是「通靈天使」,而是真實的宇宙成員。
1986年,哈雷彗星「上演」了一場現代天文盛會。多國派出太空探測器如歐洲「喀普拉斯」「梭哈」(Giotto)、日本「櫻花號」(Sakigake)和蘇聯「維加號」(Vega 1, 2)等近距離觀測,首次直接拍下哈雷彗星核的照片及分析其物質結構。
彗尾、彗核與光芒──哈雷彗星的結構
哈雷彗星的核是暗淡的,只有在接近太陽時,太陽光將彗核加熱,「雪地」上的冰蒸發,氣體與塵埃釋放,形成亮麗的彗髮(Coma)與彗尾(Tail)。
彗星有兩條彗尾:
- 離子尾:主要由等離子氣體構成,呈藍色,總是向著遠離太陽的方向伸展。
- 塵埃尾:較彎較長、呈黃色或白色,是由塵埃粒子散射太陽光造成。
這兩條彗尾的方向及長度與太陽風(Solar Wind)、太陽輻射壓密切相關,構成壯觀的「追光畫面」。如果你曾看過哈雷彗星在夜空拖着長尾的樣子,像極了煙花火樹開放的一瞬!
哈雷彗星與地球的連結──英仙座與獅子座流星雨
哈雷彗星並非只是遠離地球的「宇宙過客」。事實上,每當它繞太陽時,留下的碎屑成為地球每年欣賞「流星雨」的來源。
當地球每年橫過哈雷彗星曾經走過的軌道時,這些彗星碎屑掉進大氣層高速燃燒,於是形成著名的英仙座流星雨(Perseids,8月)和獅子座流星雨(Orionids,10月)。只需在合適時間仰望夜空,你就能看到哈雷彗星留給地球的美麗「禮物」。
哈雷彗星對科學的意義
哈雷彗星改寫了早期西方及中國天文觀,也推動了近代天文物理與行星科學。哈雷的預測證明彗星屬太陽系天體,今日更多學者認為,彗星是太陽系初生時的「冰封化石」,蘊藏著太陽系形成初期的記錄。
如1986年探測所得,哈雷彗星的成分與地球原始大氣有相似之處,有助解答地球水源從何而來的「天外來客假說」。現代研究甚至探討彗星亦可能攜帶有機分子,把地球生命種籽帶自外太空。
哈雷彗星與你──從生活看宇宙
哈雷彗星不僅僅是天文學家的研究對象,亦是連結不同世代眼神的「宇宙時鐘」。它的到訪見證歷代的變遷,也時刻提醒我們宇宙的浩瀚與時間的悠遠——從古代戰爭的預兆,到香港夜空下現代人仰望的希望。
想像一下,每次哈雷彗星到訪,可能都已隔了兩、三代人——或許你的曾祖父也仰望過同一顆星,這是宇宙留給人類的共同回憶。
結語
下次當你在夜空看到流星雨、或讀到歷史書的天象傳說時,不妨想像哈雷彗星這位「宇宙訪客」曾在天際畫過的痕跡。它教會我們:宇宙雖大,但科學、歷史與生活早已緊密聯繫,只要你懂得欣賞和探索。
假如你有幸在2061年見證哈雷彗星「重臨地球」,記得邀請家人朋友,一同觀賞這場連結古今的天文盛宴;相信,那一刻也會在你心中烙下獨特的「星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