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認識】彗星
在人類悠長歷史中,彗星(Comet)時而悄然現身於夜空,吊掛著一條長長閃爍的尾巴,自古便被形容為天際的掃帚星、災異的前兆。然而,隨着現代天文學蓬勃發展,彗星已逐漸脫離神話色彩,成為了解太陽系起源與演化的重要線索。今天,讓我們走進彗星的奇幻世界,認識這位太陽系深處來訪的過客。
什麼是彗星?它長什麼樣?
彗星是一種源自太陽系邊緣的冰雪小天體,當它們接近太陽時,受熱開始釋放氣體與塵埃,形成耀眼的彗頭(Coma)和一條長長的彗尾(Tail)。從地球上看,這就像夜空中拖著發光尾巴的星星,令人神秘又浪漫。
彗星的本體稱為彗核(Nucleus),大小介乎數百米到數十公里。舉例來說,最著名的哈雷彗星(Halley’s Comet)彗核長約15公里,寬約8公里,高約8公里,體積只相等於香港中環一帶的區域,但卻能產生肉眼可見的壯觀彗尾。
與體積相比,彗星的質量十分微小。哈雷彗星的質量大約為2.2×10^14公斤,只是地球質量的百億分之一,比一個大海島還輕。與地球、太陽這類天體相比,彗星更像宇宙中的「微塵」——但它們的作用卻不可小覷。
彗星在哪裡?它跟我們距離有多遠?
彗星的故鄉多位於太陽系邊緣的「古柏帶」(Kuiper Belt)及「奧爾特雲」(Oort Cloud),距離太陽遙不可及。根據目前觀測,古柏帶距離太陽約30-50天文單位(AU,一個AU相等於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1.5億公里);奧爾特雲更是可達上萬甚至十萬AU之遠。
當彗星被其他天體重力擾動,便可能離開其原居地,沿著橢圓形軌道(Elliptical Orbit)飛向太陽,進入內太陽系。以哈雷彗星為例,它最近一次接近地球是在1986年,當時距離僅有0.42AU(約6300萬公里),相當於太陽與地球距離的約四成。相對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固定距離,彗星與我們的最近距離每次都不盡相同。
彗星的成分和溫度——宇宙的冷凍包裹
彗星又被稱為「髒雪球」(Dirty Snowball),這是源於其成分結構。彗核主要由水冰(H₂O)、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氨(NH₃)等揮發性物質組成,夾帶著硅酸鹽、碳質物等岩石微粒與有機分子。
在遠離太陽之處,溫度極低,往往低至攝氏-200度甚至更冷(如冥王星的表面溫度約為-230°C,而彗星在奧爾特雲時氣溫更低)。彗星接近太陽時,表面受熱升至-70°C至-10°C,冰體升華(sublimation)產生彗頭與彗尾。不過,與地球(均溫約15°C)、太陽(表面溫度約5500°C)相比,彗星屬於極地冷藏等級!
彗星的自轉、公轉週期
彗星不是靜止不動的,和地球一樣會自轉(Rotation),彗核旋轉一圈所需時間視乎具體結構,可能由幾小時至數天。例如哈雷彗星的自轉週期約為2.2天。
彗星的軌道極為橢圓且傾斜,公轉(Revolution)週期可以短至幾年,也可漫長至幾百萬年。短週期彗星(如哈雷彗星,公轉週期75-76年)大都來自古柏帶;長週期彗星則來自奧爾特雲,公轉時間可能長達千萬年以上。
相比下,地球公轉太陽需時一年、太陽自轉一圈約25天;彗星的行徑就像一位穿梭於城市與郊野、偶爾歸家的旅人,顯得飄忽難測。
彗星的歷史及科學意義
古人見彗星突現於天際,多視之為天啟、吉凶之兆。古中國記載有「掃帚星」,歐洲亦稱之為「眩星」;事實上,《春秋》時代已詳細記錄了彗星。直到17世紀牛頓與哈雷發展出現代天力學,人們始明白彗星運動規律,解釋其週期性重現。
現代科技發展,人類甚至發射太空探測器,例如歐洲太空總署的「羅塞塔號」(Rosetta),在2014年成功環繞及降落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這些探測任務讓我們直接分析彗星成分,甚至發現其水分子、氨基酸與有機物質,這對研究生命起源與地球水源有重要啟示。
哈雷彗星則是史上首個被證實按規律出現的彗星,1786年預測成功回歸,改寫了人類對天象的理解。自此,彗星不單是吉凶預兆,而是在太空中記錄著太陽系誕生痕跡的重要天體。
彗星與地球、人類的關連
你可能會問:「彗星與我的生活有甚麼關連?」事實上,彗星極可能參與了地球早期水資源與有機分子的形成。據研究,約45億年前,年幼的地球曾遭遇彗星帶來的「宇宙大暴雨」,部份水分子甚至地球上部分生命所需有機分子,可能正是由彗星傳遞過來。
現時每年平均會有數十顆彗星進入觀測範圍,肉眼可見的則屬罕有(如2020年NeoWise彗星),每當壯觀彗星出現,全球總是掀起一輪觀星熱潮。天文學家亦不時關注「潛在威脅」,因為星體碰撞(Impact Event)雖機率極低,但地球過去歷史(如恐龍滅絕)中或與大型彗星、小行星有關。
生活中的彗星——夜空最浪漫的驚喜
想親眼目睹彗星,無須專業儀器,若有機會天氣晴朗、遠離光害(如香港的西貢、南丫島等地),便有望見到肉眼明亮的彗星劃過天際。彗星的壽命有限,經多次靠近太陽後,彗核中的揮發物質會消耗,最後化為隕石塵埃,甚至徹底消失於宇宙。
熱愛天文的你,可利用『天文通』、『Stellarium』等手機程式,追蹤最新可見彗星動向。各位也不用擔心彗星掉落地球每天威脅我們,天文學家全天候監測這些宇宙浪子。
結語:彗星,宇宙的時光旅人
彗星,這些來自太陽系深處的「遠方旅人」,像宇宙送來的明信片,提醒我們浩瀚星海裡還有無限未解之謎。無論是夜空一線的驚鴻一瞥、還是微觀成分揭示的生命脈絡,彗星都激勵著人類仰望星空、追求知識。下次當有彗星現身,不妨暫時放下繁重生活,到戶外徜徉宇宙的詩意,感受這位時光旅人帶來的驚喜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