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認識】流浪行星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無數個行星沿著固定的軌道繞著一顆恒星運行,就如地球繞太陽一樣穩定而有秩序。但你可曾想過,有些行星根本沒有屬於自己的太陽,它們孤身遊蕩於無盡的星際空間,猶如天際的孤行者?它們並非科幻小說的產物,而是真實存在於我們宇宙中的——這些神祕的天體就叫作「流浪行星」(Rogue Planet,又稱孤立行星、漂流行星)。今天,就讓我這位專業天文學家,帶大家深入認識這些奇特的宇宙流浪者,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
甚麼是流浪行星?與一般行星有何分別
我們日常印象中的行星,如地球、火星,甚至太陽系外的「系外行星」(Exoplanet),都是環繞著某一顆恆星(Star)運行的。但流浪行星則特立獨行——它們沒有圍繞任何恒星運動,而是在星際空間中獨自漂流。這情況有點像一家人一起住於溫暖的家(恆星系統),而流浪行星則像迷路的小孩,離家出走,獨自漂泊在大街小巷裡。
流浪行星的英文名「Rogue Planet」就蘊含了「反叛者」或「不按常理出牌」的意思。有時科學家又稱它們為「自由浮動行星」(Free-floating planet)、「星際行星」(Interstellar planet),甚至戲稱為「黑暗行星」(Dark planet),因為它們缺乏恆星的照耀,通常沉浸於一片黑暗之中。
流浪行星的基本參數
流浪行星並不是某一顆特定的天體,而是一整類天體。不過,根據目前的科學發現,流浪行星的性質和地球、太陽等行星或恒星有很大分別。一起來看看它們的各項基本參數:
- 體積:流浪行星的體積差異極大,從類地行星(如地球)的直徑約12,742公里,到像木星般巨大的氣體巨行星(直徑約142,984公里)都有。部分研究甚至認為,質量超過13倍木星的流浪天體,應分類為棕矮星(Brown Dwarf),而非行星。
- 質量:目前發現的大部份流浪行星,其質量從0.5倍至幾倍木星(Jupiter Mass, MJ),亦有推算會存在更小(如地球質量)或更大(接近棕矮星)的流浪行星。
- 與地球距離:由於流浪行星散落於銀河系的不同角落,最接近地球的流浪行星尚難確切界定。不過,據推測,距離地球最近的流浪行星可能距離數十至數百光年。相比之下,地球與太陽僅約1億5千萬公里(1天文單位, AU)。
- 溫度:因為遠離恒星,流浪行星普遍極為寒冷。少部分較年輕(或剛被拋射出來)的流浪行星,由於內部殘餘熱量,表面溫度可達100至幾百度熱,但大部份流浪行星表面溫度則只得零下200°C或更低,處於極端的低溫狀態。相比,地球平均溫度約15°C,而太陽表面高達5,500°C。
- 成分:流浪行星的成分跟正常行星相似。主要分為氣體巨行星及類地行星,成分可能以氫、氦為主(如木星),或以岩石和金屬為主(如地球)。密度、內部結構則因其質量及形成歷史而異。
- 自轉公轉時間:流浪行星不圍繞任何恆星,自然沒有公轉週期。但它們仍會自轉(Spin),自轉速度從數小時至數十小時不等,視乎它原本在行星系統的狀況。同時,它們仍然繞銀河中心公轉,一圈約需2億~2.5億年(即太陽繞銀河中心公轉的速度)。
- 數量:最新天文研究(2021年發表的MOA和OGLE巡天成果)顯示,流浪行星的數目可能十分驚人,有學者認為只在銀河系內,流浪行星總數甚至有機會多過恆星總數——也就是超過一千億顆!
流浪行星的形成:天文界的漂泊者如何誕生?
究竟這些「沒有太陽的行星」是怎樣出現的呢?目前主要有兩種被接受的理論:
- 形成於行星系統後被驅逐:大多數流浪行星可能本來出生在某個行星系統,例如類似太陽系。於年輕的行星系統時期,行星之間受到重力互動,有些行星可能被較大的同行「彈射」出去(Gravitational Scattering),從此脫離母恆星,流浪太空。
- 直接於星際物質中獨立形成:有部分天文學家認為,部份流浪行星在星際氣體雲中,與恆星競爭資源時自己獨立形成,但質量不足以引發像恆星那樣的核聚變(Nuclear Fusion),只能成為『未點燃』的行星。
不論是哪一種形成方式,這些行星既無「太陽」溫暖照耀,也孤單漂泊,命運如一葉孤舟,自許茫茫。
如何發現流浪行星?
流浪行星既不會發光,也缺乏恆星的照射,要發現它們可謂難上加難。傳統發現行星的方法,如「凌日法」(Transit Method)和「徑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都要求行星需有恒星作背景或參考。不過,科學家就想到另一絕妙方法——「重力微透鏡效應」(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
所謂微透鏡效應,即當流浪行星在地球和背景恆星之間經過時,它強大引力會令背景星光線微微彎曲和增亮,從而被天文望遠鏡偵測到。這種方法就像捕捉走過馬路的貓,只能靠貓的影子閃爍去推斷牠的存在,而不能親眼看到本尊。2021年,MOA(Microlensing Observations in Astrophysics)和OGLE(Optical Gravitational Lensing Experiment)兩大國際合作巡天計劃,發現了70幾顆質量相當於地球至木星之間的流浪行星,證實這一方法十分有效。
流浪行星與太陽、地球的比較
參數 | 流浪行星 | 地球 | 太陽 |
---|---|---|---|
體積 (半徑) | 1地球 ~ 1木星(甚至更大更小) | 6,371 公里 | 696,340 公里 |
質量 | 0.5木星 ~ 10木星(不等) | 5.97 x 1024 kg | 1.989 x 1030 kg |
溫度 | ~ -200°C 或更低 | 15°C(平均) | 5,500°C(表面) |
與地球距離 | 數十~數百光年(不定) | – | 1.5億公里(1 AU) |
是否圍繞恆星 | 否 | 是 | – |
自轉 | 數小時~數十小時 | 23.93小時 | 約25天 |
公轉 | 無(僅繞銀河中心) | 365日 | – |
流浪行星能有生命嗎?
當我們想像生命的存在,習慣視「太陽」為必要條件——正如地球,得益於太陽而孕育出豐沛的生態圈。但流浪行星最令人著迷之處,就是即使在極度黑暗寒冷的星際,也不排除生命能夠存在。科學家提出,假如流浪行星夠大(如木星),而且帶著厚厚的氣體外殼,內部殘餘熱量或者因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的熱能(Radiogenic Heating),可能驅動地底海洋。換句話說,即使外表冰封,內裡卻存有溫暖的「地下溫泉」!
不少天文學家推想,若流浪行星具有類似地球的地殼和大氣,其地底海洋中或許可孕育細菌等原始生命。當然,這仍只是理論推測,暫未有直接證據。不過,這念頭不能不讓人聯想起一些科幻故事,比如電影《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中就曾出現過流浪行星的生存想像。
流浪行星:故事與未來研究方向
你也許會問:究竟宇宙中到底有多少流浪行星?它們會否撞擊地球?將來科技能否追蹤甚至派探測器拜訪這類天體?現階段,流浪行星的觀測工作正於全球天文界如火如荼進行,包括利用即將啟用的羅曼望遠鏡(Roman Space Telescope)、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等強大工具,加強對暗弱天體的發現。
至於它們帶來的潛在威脅,有部分媒體曾誇大「流浪行星將闖入太陽系」的危機,其實這機會極低。太陽系外層已經巨大,且空間極為廣闊。流浪行星撞擊太陽系行星的可能性,遠低於隕石和彗星撞擊地球。另外,學者希望透過流浪行星的研究,更了解行星系統演化、宇宙生命可能性、甚至如何「宇宙移民」等前沿科學問題。
生活化的比喻:流浪行星在宇宙中的角色
如果說太陽系就像一個大家庭,地球是家庭成員之一;那麼流浪行星,就是家中因各種原因而選擇獨自冒險、勇敢踏上未知旅途的「背包客」。這些背包客雖然孤獨,卻彰顯著宇宙浩瀚及多元。亦如我們人生偶爾要「走出舒適圈」,探索不同路徑。流浪行星的存在,正是宇宙多樣性最美麗的註解。
結語:流浪的啟示
流浪行星讓我們認識到,宇宙不僅僅是日月星辰各安其位,更有漂泊無依的冒險者,就像人生途中偶遇的異鄉人。這些行星或許是行星家庭的離群者,亦可能是自成一格的獨立者。無論如何,流浪行星提醒我們——宇宙的奇觀永遠無盡,其豐富和神祕遠超我們想像。
如果你有幸一晚在香港郊外仰望星空,請試想像,有無數沒有太陽的行星,正靜靜漂流於遙遠的黑暗之海。這正是天文的魅力——當我們仰望星空,宇宙的每個角落、每個故事,無論多麼遙遠冷寂,都可能與我們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