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水浸杏花邨是死症?為何次次都會海水倒灌?

颱風水浸杏花邨是死症?為何次次都會海水倒灌?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超強颱風襲港的頻率與強度顯著增加,特別是今天的超強颱風「樺加沙」。每逢風季,除了狂風暴雨,由風暴潮引發的海水倒灌,已成為香港沿岸地區的重大威脅。位處港島東區的杏花邨,作為一個大型臨海屋苑,在「天鴿」、「山竹」等數次超強颱風吹襲期間,飽受海水入侵之苦,停車場沒頂、大堂盡濕的畫面觸目驚心,令海水倒灌成為居民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本文旨在深入探討杏花邨在颱風期間頻繁遭遇海水倒灌的根本原因,分析其對屋苑設施和居民生活的深遠影響,並結合專家意見與政府對策,展望未來的防禦與改善方向。

颱風水浸杏花邨是死症?為何次次都會海水倒灌?

杏花邨坐落於柴灣與筲箕灣之間,前身為白沙灣,臨近鯉魚門海峽,直接面向廣闊的南中國海。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既賦予了它開揚的海景,也使其在颱風來臨時,首當其衝,承受著風浪的正面衝擊。本文將從地理規劃、氣象科學、工程設計等多個維度,剖析這個海濱社區的脆弱性,探討在極端天氣常態化的未來,杏花邨以至全港沿海社區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杏花村的地理與規劃背景

杏花邨的「親水」特性,是其先天地理條件與後天城市規劃的共同結果。屋苑所在地原為一片名為白沙灣的海灣,在1980年代因應香港地鐵港島線的發展,政府進行了大規模填海工程。柴灣車廠及其上蓋的物業—杏花邨—便是在這片新生土地上拔地而起。這種建立在填海地上的特質,是其水浸風險的根源之一。

首先,填海區的土地標高(即海拔高度)普遍較低,與海平面的垂直差距有限。這意味著當風暴潮導致海平面異常抬升時,海水極易越過海堤,湧入地勢低窪的屋苑範圍。其次,杏花邨的規劃與興建始於1980年代,當時社會對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及極端天氣的認知和重視程度遠不如今天。因此,屋苑沿岸的防波堤高度、海濱設計及整體防洪標準,均是基於當時的歷史數據和工程預測,未能完全應對現今動輒超越紀錄的風暴潮威力。

海水倒灌的科學與工程成因

杏花邨的海水倒灌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既有不可抗力的自然現象,也涉及工程設計的局限性。

1. 天文與氣象因素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解釋,風暴潮是導致海水倒灌的主因。當颱風等熱帶氣旋靠近時,其中心極低的氣壓會產生「吸啜效應」,將海水向上抽升。與此同時,颱風的猛烈旋轉風力,尤其是當強勁的東至東南風直接吹向杏花邨所在的香港東部海岸時,會將大量海水推向岸邊並堆積,導致水位急劇上漲。若颱風引發的風暴潮不幸與每月兩次的天文大潮(即太陽和月球引力疊加最強的時候)同時發生,總潮位將會異常之高,大大增加海水越過海堤的風險。「山竹」襲港時,正是這種「完美風暴」組合,導致了災難性的倒灌。

2. 地理與結構因素

從工程角度看,杏花邨的基礎設施亦存在應對極端情況的不足。屋苑沿岸的防波堤雖有一定高度,但在面對數米甚至更高的風浪衝擊時,仍顯得力不從心。部分海濱長廊的設計,在平時是優美的公共空間,但在風高浪急時卻成為海水湧入的缺口。此外,屋苑內部的雨水排水系統,其設計初衷是處理暴雨帶來的地面徑流,而非應對短時間內大量高鹽度海水的入侵。當海水倒灌時,排水渠網迅速飽和,甚至因海水壓力而倒流,無法有效將積水排出,加劇了內澇的嚴重程度。

對杏花邨屋苑及居民的影響

海水倒灌的影響是立體且深遠的,不僅造成即時的財產損失,更對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區長遠價值構成威脅。

基建設施:最直接的衝擊是地下停車場。在「山竹」風災中,杏花邨停車場完全被海水淹沒,數十輛私家車「沒頂」報廢,畫面駭人。此外,位於低層的住宅單位、商場店舖、大廈電掣房及泵房等關鍵設施,均受到水浸的嚴重威脅,一旦損毀將導致電力和食水供應中斷,影響廣泛。

居民生活:大規模水浸直接導致交通癱瘓,居民出入受阻。斷水斷電令生活陷入停頓,尤其影響長者和行動不便的住戶。風災過後,清理淤泥、維修設施、處理被浸財物等善後工作,對居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經濟負擔。

長遠影響:頻繁的水浸事件,無可避免地對屋苑的樓價構成壓力,準買家或會因其高風險而卻步。同時,保險公司可能會提高相關物業的保險費用,甚至拒絕承保水險,增加業主的財政負擔。更重要的是,社區的安穩感和宜居性受到侵蝕,居民對未來生活的確定性感到憂慮。

專家與居民看法

面對日益嚴峻的威脅,社會各界的關注度不斷提升。

氣象專家:普遍警告,隨著全球暖化持續,未來超強颱風只會更頻繁,風暴潮的高度和威力將持續刷新紀錄。因此,杏花邨乃至整個香港沿岸地區,必須為更極端的狀況作好準備,過往的經驗已不足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工程界:專業人士提出多項改善建議,核心是加強海岸防禦工程。例如,加高現有的防波堤、建造弧形擋浪牆以消減海浪衝擊力、在關鍵位置設立可拆卸式的防洪閘或擋水板。同時,亦有建議研究提升屋苑內部排水泵站的功率和抗浸能力,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排走積水。

居民聲音:杏花邨居民是倒灌問題最直接的受害者。他們普遍對自身財產和居住安全感到擔憂,強烈要求政府、港鐵公司(作為屋苑發展商及管理者)及管理處承擔責任,盡快落實有效且長遠的解決方案,而非停留在臨時性的堆沙包措施。他們期望能看到一個整體的、具前瞻性的防洪藍圖。

未來展望與對策

在汲取了慘痛教訓後,相關持份者已開始採取行動。特區政府已將杏花邨列為全港26個沿岸高風險地點之一,並推出資助計劃,協助屋苑進行防洪改善工程。據悉,政府將一次性資助杏花邨加建弧形擋浪牆及設立可拆卸式擋水設施,工程預計在2026年內完成。

政府防洪規劃:除了針對性的屋苑改善,政府亦正檢視全港的海岸防禦策略。這包括更新沿岸地區的工程設計標準,研究在吐露港、維港等關鍵水域興建大型防潮閘的可行性,以應對區域性的海平面上升。

社區層面:提升硬件的同時,軟件配套亦同樣重要。屋苑管理處需要制定更完善的應變計劃,包括風暴前預警、低窪地區居民疏散、緊急物資儲備及災後快速恢復機制。加強居民的防災教育和意識,鼓勵他們為自己的家居做好防風防水措施,亦是提升社區整體抗災韌性的關鍵一環。

長遠角度: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是將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思維,全面融入未來的城市規劃之中。所有新的填海項目、沿海發展及基礎設施建設,都必須以更高的標準,充分考慮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的長遠影響,避免重蹈覆轍。

結語

杏花邨的海水倒灌問題,是香港這座沿海大都會在氣候變化時代下所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它深刻地揭示了,昔日的城市規劃和工程標準,在應對今日的極端天氣時已顯得捉襟見肘。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天文氣象的自然災害問題,更是一場對城市規劃前瞻性、基礎設施適應性以及社區治理能力的嚴峻考驗。

要真正解決「圍城之困」,單靠個別屋苑的努力並不足夠。它需要政府、工程界、學術界、發展商及廣大市民的多方協作,從加固現有防線到規劃未來藍圖,從硬件升級到軟件應變,共同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海岸社區。杏花邨的經驗,應成為全香港的警示與借鑑,驅使我們更積極地為一個更嚴峻、更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