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私有化恒生有甚麼好處?滙豐恒生是甚麼關係?
今天市場傳來一個震撼消息:滙豐控股(HSBC)計劃動用超過1,061億港元資金,將其持有多年的子公司恒生銀行私有化。然而,正當恒生銀行面臨商業地產壞賬持續攀升的嚴峻挑戰時,母公司滙豐為何選擇在此刻斥巨資進行這項操作?這個決定的背後,不僅是一筆簡單的收購,更牽涉到複雜的歷史淵源、迫在眉睫的危機處理,以及深謀遠慮的未來財務規劃。
滙豐/恒生是甚麼關係?
簡單而言,恒生是滙豐的子公司。滙豐於1933年創立恒生銀行,旨在服務香港本地客戶,特別是中小企業及個人客戶。1965年,滙豐收購恒生大部分股權,目前持有約62%的股份,成為其主要股東。雖然恒生銀行獨立運營,擁有自己的品牌、管理層及上市地位(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代碼011),但其策略及業務發展受滙豐集團影響。兩者在香港的銀行業務互補,滙豐專注於國際金融及高端客戶,而恒生則深耕本地零售銀行及中小企業市場,特別在按揭、信用卡及財富管理業務表現出色。兩者共享部分資源,如技術系統與風險管理框架,確保運營效率及穩定性。恒生銀行的穩健表現亦為滙豐集團的整體盈利作出重要貢獻。這種母子公司關係使兩者在香港金融市場形成協同效應,鞏固其領導地位。
四大核心動機
動機一:關上門打掃房間——低調處理壞賬危機
滙豐此舉最直接的動機,是在公眾視線之外,果斷處理恒生銀行日益嚴重的壞賬問題。數據顯示,恒生的不良貸款率已從去年底的6.12%攀升至今年6月底的6.69%。尤其在香港商業房地產(CRE)領域,「具風險貸款」總額已高達918.6億港元。
這筆巨額風險貸款,可細分為「第2階段」(信貸風險顯著增加)及「第3階段」(已發生實質違約)的資產,顯示問題已從潛在風險惡化至實質虧損。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私有化消息公佈前不久,原「滙豐一姐」林慧虹空降接替施穎茵出任恒生行政總裁,此舉被視為滙豐早已部署好,派員親手主導這次「內部清理」的強烈信號。
資深銀行家王良享分析指出,將恒生私有化、撤銷其上市地位後,滙豐在處理這些棘手的壞賬時便無需受制於上市公司的披露要求和股價壓力,可以更「大刀闊斧」地進行清理和重組。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陳鳳翔則點出了此舉的風險規避意義:
「當一間銀行面對財務虧損傳聞,信譽就會受到動搖,或引發擠提風險。對於此類銀行,無非是政府接管,或是大股東處理。」
顯然,滙豐選擇了以大股東身份,在問題惡化前主動出手干預。
動機二:歷史重演?——重回1965年的「救駕」時刻
除了眼前的危機,這次私有化也與滙豐和恒生近六十年前結下的淵源遙相呼應。根據歷史記載,在1965年的香港銀行危機中,恒生銀行因遭遇擠提而瀕臨倒閉。在關鍵時刻,滙豐銀行出手相救,以5,100萬港元收購了恒生51%的控股權,使其渡過難關。
據聞,恒生創辦人之一的何善衡先生,因痛失控股權而「哭了兩個晚上」。如今,面對新一輪的財務挑戰,滙豐再次扮演了穩定大局的「白武士」角色。這次行動不僅是商業決策,更像是重演當年那場歷史性的「救駕」,鞏固了其作為恒生最終後盾的地位。
動機三:先「養肥」再「賣掉」的長遠算盤
歷史提供了背景,但多位金融專家均認為,滙豐的算盤可能打得更遠,這或許是一場「養肥再賣」的長期策略。
王良享與陳鳳翔的觀點不謀而合,但側重點稍有不同。王良享認為,滙豐更有可能在恒生狀況轉好時「再高價出售」,著眼於未來的價值釋放。陳鳳翔則補充,滙豐此舉可能是「未必想事情進一步惡化」而選擇出手,先幫助恒生渡過難關,「日後可能再高價出售恒生」。綜合來看,這步棋既解決了眼前的危機,也為未來的資本運作埋下了伏筆。
動機四:看準時機的「撈底」投資
除了策略考量,這宗交易本身亦是一次精明的投資。儘管恒生目前面臨挑戰,但在滙豐眼中,它可能是一個被市場嚴重低估的優質資產。資深銀行家王良享分析稱,滙豐可能認為「恒生最壞時間已經過去」。
一個明顯的信號是股價表現的差異:今年以來,滙豐股價累計上漲超過50%,而恒生股價僅上漲逾30%,明顯「跑輸大市」。滙豐提出的每股155元收購價,較恒生近期收市價有高達30.3%的溢價。這個作價極具象徵意義——上一次恒生股價達到這個水平,已是2019年7月。滙豐不只是提出溢價,更是將估值「時光倒流」至經濟下行前,顯示其對恒生內在價值的極大信心,認為這是一次在市場低位吸納優質資產的「撈底」良機。
未來恒生品牌與恒生指數會怎樣?
私有化的消息一出,市場最關心的兩個問題隨之而來:
恒生品牌會消失嗎?
不會。根據滙豐的官方公告,恒生銀行在私有化後將保留其獨立的銀行牌照、品牌形象、市場定位以及現有的分行網絡。滙豐強調將繼續透過滙豐及恒生兩大品牌服務香港市場。
恒生指數需要改名嗎?
不需要。恒生銀行被私有化只是意味著其股票將不再上市交易,但「恒生銀行」這家公司和品牌依然存在。正如市場上風趣的比喻:「菠蘿包都冇菠蘿啦」,恒生指數裡面沒有恒生銀行的股票,完全沒有問題。
是母子情深,還是精明生意?
總括而言,滙豐私有化恒生的決定是一次多層次的戰略部署。它既有母公司出手拯救陷入困境子公司的歷史情感投射,也是一次為了解決棘手財務問題而進行的低調重組,更是一場看準時機、旨在未來獲利的精明投資。
最終,這場交易究竟更多是出於「母子情深」的保護,還是一盤純粹的精明生意?或許答案是兩者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