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核電廠如何把原子能變成家中的電?
在香港,地鐵穿梭、冷氣恆溫、手機充電,背後都仰賴穩定的電力供應。很多人聽過「核電」,也知道珠三角有核電站為本地供電,但核電廠究竟是怎樣把「看不見的原子世界」變成家中插座的電?這不是魔法,而是一套嚴謹、可控、且經過數十年演進的工程與物理。
本文帶你從能量轉換的基本概念出發,再走進反應器的心臟,理解鏈式反應如何被「馴服」,以及安全如何層層把關。你會看到核電與其他發電方式的比較、風險與效益的取捨、以及未來的新發展。
從熱到電:所有發電廠的共通邏輯
不論是燃煤、燃氣、核能,甚至部分地熱,背後的基本步驟其實很一致:先把水加熱成蒸氣,讓高速蒸氣推動渦輪機,帶動發電機,把機械能變成電能。差異只在於「熱」從哪裡來:
- 燃煤/燃氣:燃燒化石燃料釋放化學能。
- 核能:原子核分裂釋放核能。
- 太陽能/風力:例外,直接把光或風的動能轉成電,不經蒸氣。
核電的核心就是:以核分裂產生穩定、可控的大量熱,驅動同一套蒸氣-渦輪-發電機的機械鏈。
原子層級的能量:核分裂的物理
原子像一個迷你太陽系:中心是原子核,外面是電子。以鈾為例,鈾-235的原子核如果吸收一顆中子,會像受驚的西瓜裂開,分裂成兩個較小的核碎片,外加幾顆新生的中子,並釋放出大量能量。這能量來自質量與能量的等價(常見的 E=mc²)。
關鍵是「鏈式反應」:新生的中子又可去撞擊其他鈾-235,使更多分裂發生。若任其發展,反應會愈來愈快;若控制得當,反應就能維持在穩定水平,源源不絕供熱,這就是核電廠的本事。
如何把鏈式反應「溫柔」地握在手心
要讓鏈式反應可控,有三件法寶:
- 慢化劑(moderator):把中子「減速」。中子慢下來,更容易被鈾-235抓住,讓反應有效率又可控。常見慢化劑是水、重水或石墨。
- 控制棒(control rods):像「中子吸塵機」,材料(例如含硼或含鎘合金等)能吸收中子。插得多,反應就被壓低;抽出一些,反應就升高。緊急時可快速全插(稱為 SCRAM),令反應立刻停止。
- 冷卻劑(coolant):把分裂產生的熱帶走,通常是水,也可能是氣體或液態金屬,視堆型而定。
另一個關鍵,是所謂「延遲中子」(delayed neutrons)。不是所有新生中子都立刻釋放,有一小部分會經由核碎片的衰變,稍後才釋放。這些延遲中子把反應器的時間尺放慢,讓人類與控制系統來得及調整,正是可控核反應與不可控爆炸之間的分野。
工程上也追求「負溫度係數」(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當溫度上升時,反應本身自然變弱(例如水變熱密度變低、慢化效果稍變),形成自穩定機制,避免小波動被放大。
反應器到插座:能量流的三個迴路
很多現代核電機組會分成「多迴路」設計,既提升效率也保障安全。
- 一次迴路:直接接觸反應爐芯,把熱帶到換熱器。這條迴路在堆型如加壓水型反應器(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PWR)中被加壓,避免沸騰。
- 二次迴路:在蒸氣產生器把一次迴路的熱傳給潔淨水,產生乾淨蒸氣去推渦輪。這樣渦輪側不接觸一次迴路的放射性物質。
- 三次迴路:渦輪後的蒸氣在冷凝器遇上冷卻水(河水、海水或冷卻塔循環),凝結回水再循環。
另一常見堆型是沸水式反應器(Boiling Water Reactor, BWR),在爐內直接把水煮成蒸氣推動渦輪。兩者各有取捨:PWR隔離更嚴密,BWR系統簡化。無論哪種,核心都是把核能變熱、熱變蒸氣、蒸氣推動渦輪、渦輪帶動發電機。
核燃料的一生:從燃料棒到乏燃料
核燃料通常被製成小瓷狀顆粒,裝入細長的金屬包殼(例如鋯合金),形成燃料棒,再組成燃料組件。幾年下來,裂變把能量慢慢「榨」出,同時產生裂變產物與次生核素,吸收中子的能力增加,反應效率下降,這時就稱為「乏燃料」。
乏燃料仍然會產生「衰變熱」(decay heat),因為裂變產物還在放射性衰變,所以即使停堆,反應爐也要持續冷卻。初期通常在乏燃料池水中儲存與散熱,之後可轉入乾式貯存(dry cask)。部分國家研究再處理(reprocessing)與循環使用,但這涉及能源策略、經濟與規管等綜合考量。
安全為先:多重屏障與防禦縱深
核電的安全哲學被稱為「防禦縱深」(defense-in-depth):假設任何單一層可能失效,便再設多層。
- 燃料陶瓷本身把大部分裂變產物固著。
- 燃料包殼封存微觀裂變氣體。
- 一次迴路與壓力邊界保持密封與監測。
- 鋼製內襯與厚實鋼筋混凝土「圍阻體」(containment)把放射性物質隔離於廠外。
- 多重主動與被動冷卻系統,確保即使停電或設備故障,也能移除衰變熱。
現代機組還強調人因工程、冗餘與多樣化設計(redundancy and diversity),以及地震、洪水等外部事件的整體防護。日常運作有嚴格程序、分級許可與獨立監管。
事故的科學與教訓:三個著名案例
歷史上幾次事故常被並列,但成因與物理大相逕庭:
- 三哩島(1979):設備訊號與人機互動問題導致冷卻不充分,部分爐心受損,但圍阻體發揮作用,外界劑量有限。教訓促使程序、培訓與人因改進。
- 車諾比(1986):特定堆型與測試條件下出現正反應性回饋,加上設計缺陷與操作問題引發爆炸與火災,無圍阻體防線。帶來巨大的健康與環境影響,全球安全標準由此大幅改革。
- 福島第一(2011):海嘯超出設計假設,長時間全廠斷電,失去持續散熱能力,導致爐心受損與氫氣爆炸。事後全球加強對極端外部事件的韌性與被動冷卻能力。
每一宗事故都帶來具體改進,讓後來的機組更穩健。科學上,關鍵在於維持長期冷卻、管理氫氣與壓力、確保電源與水源的冗餘與多樣化。
放射線與健康:理性看待風險
放射線是自然存在的:宇宙線、地殼中的放射性元素、食物中的天然同位素都會帶來背景輻射。劑量(dose)以毫西弗(mSv)計,醫療影像如電腦掃描的單次劑量,往往比一般人一年背景輻射還高。核電廠周邊居民的年額外劑量通常非常低,遠低於法規限值與自然變動範圍。
風險管理重點在「把可避免的暴露減到最低」(ALARA 原則),以及高標準的監測、透明的通報與獨立監管。理解這些科學與制度背景,有助於把恐懼轉化為知情的選擇。
與其他發電比較:優勢與限制
特性 | 核能 | 燃氣/燃煤 | 風能/太陽能 |
---|---|---|---|
碳排放 | 非常低(全生命週期) | 高 | 非常低 |
能量密度 | 極高 | 中等 | 低(需大面積) |
穩定性 | 高、可做基載(baseload) | 高、可調度 | 間歇性需儲能/備援 |
燃料供應風險 | 少量燃料可供多年 | 受市場價格波動 | 無燃料,但受天氣影響 |
建設週期 | 長,前期資本高 | 較短 | 短至中等 |
核能的強項是穩定低碳與高容量因數(capacity factor),弱項是初期投資大、工期長,以及廢料與社會接受度議題。把它與可再生能源、儲能與需求管理組合,常見於追求淨零的多元路徑。
近代進展:第三代半、SMR 與第四代探索
- 第三代半(Gen III+):在既有堆型上加入更強的被動安全(passive safety),例如靠自然循環與重力協助散熱,提升對極端事件的韌性。
- 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容量較小、工廠化製造、模組化擴建,目標是縮短工期、降低資本風險,並在偏遠地區或工業用熱市場提供選項。
- 事故容忍燃料(Accident-Tolerant Fuel, ATF):改良燃料包殼與陶瓷材料,提高在高溫缺水條件下的耐受性。
- 第四代(Gen IV)概念:包括高溫氣冷、熔鹽與快中子反應器等,追求更高熱效率、資源利用與廢物減量。這些多處於示範與研發階段。
- 數位化與人工智慧:用於狀態監測、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與運行優化,提高可靠性與經濟性。
香港與區域能源的視角
香港電力需求高、土地緊、供電可靠性要求極高。透過區域電網連結,把穩定的低碳核電輸送到本地,是目前能源組合的一部分。這種跨區域協作讓城市可在有限土地上減少碳排,配合本地的燃氣機組與可再生能源,形成兼顧環保與供電穩定的組合。
從系統角度,核能提供基載,釋放出燃氣機組去靈活調節負載與支援風光波動;加上儲能、需求回應(demand response),可提升整體供電韌性。
如何判斷核能是否「值得」:一個實用框架
- 氣候目標:需要多少穩定低碳電?核能能否在時間表內提供?
- 系統成本:不只看發電成本,還要看備援、儲能、電網強化的整體成本。
- 地緣與供應鏈:燃料與設備的多元來源與長期保障。
- 社會授權:透明監管、風險溝通與廢料管理方案是否可信。
- 投資風險管理:工期、資金成本與項目執行力;SMR 等新路徑能否改善。
用這套框架思考,我們不必把核能神化或妖魔化,而是把它視為能源工具箱中的一把專業工具:在對的場景、以對的方法使用,就能發揮最大效益。
結語:看見「看不見」的能量
核電廠的原理可以濃縮為一句話:用核分裂把微觀尺度的結合能,穩定地換成宏觀世界可用的熱與電。為了做到這件事,人類設計了慢化、控制與冷卻的精密協奏,建起多重屏障,並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訓中把系統打磨得更安全。
當我們在港鐵車廂裡享受涼風、在家中為手機充電,線路那頭可能正有一座反應器安靜運轉,把原子核的能量轉為穩定的電。理解其原理,不只是滿足好奇,更是參與未來能源選擇的基礎。下次談到核能,你已經能用科學的角度,判斷它在香港與世界能源版圖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