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GPS的原理只是精確的報時系統!

【深造物理】GPS的原理只是精確的報時系統!

【深造物理】GPS的原理只是精確的報時系統!

每天在香港穿梭地鐵、搭小巴、外送跑單、遠足登山、甚至在機場轉機,我們幾乎離不開地圖定位。手機上那個小小的藍點為何能準確落在你身旁的街口?答案其實是「物理學的時間實驗」在你掌心中不斷進行。全球定位系統(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靠的不是魔法,而是精準到納秒級的時鐘、精心編碼的無線電訊號、以及對地球與空間的幾何理解。本文帶你由零開始理解:GPS的原理是甚麼?為何在鬧市高樓林立的香港,有時準、有時偏?怎樣把它用到更好?

GPS是甚麼?與GNSS有何關係

GPS是由美國建立與維護的衛星導航系統,屬於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大家族的一員。除了GPS,世界上還有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的Galileo、中國的北斗(BeiDou)等。大多數現代手機與車機都支援多星座(multi-GNSS),以提升在城市環境的可用性與精度。

GPS整體分為三個部分(稱為三大分段):

  • 空間分段(Space Segment):約24顆為基礎、實際運行常逾30顆的中地球軌道(MEO)衛星,軌道高度約20,200公里,傾角約55度,繞行地球約12小時一圈。衛星分布在多條軌道平面上,務求地表任何位置與時間,都能見到至少4顆以上衛星。
  • 控制分段(Control Segment):全球多個地面監測站與主控中心,負責監測衛星健康、精準計算其軌道與鐘差,並上傳最新的導航訊息。
  • 用戶分段(User Segment):你的手機、車機、手錶、無人機、測量儀器等接收器。

核心想法:用時間換距離,用幾何推位置

定位的核心其實很簡單:如果你知道自己距離三個已知位置的點各是多少,就能用幾何把自己的位置解出來。這叫「三邊測量」(trilateration)。GPS如何量距?靠的是光速(電磁波在真空中的速度,約每秒299,792,458公尺)與極精準的時間測量。

每顆GPS衛星持續廣播一段「像噪音卻可辨識」的碼序列(偽隨機碼,PRN code),就像每顆衛星在唱不同的歌。接收器內部也同步產生相同的歌,然後對齊兩者,從對齊需要移動多少時間,乘以光速,就得到衛星到你的「距離」。

這個距離被稱為「偽距」(pseudorange),因為它包含了真正的幾何距離,加上接收器時鐘誤差與大氣延遲等各種誤差。為了同時解出三維位置(x, y, z)和接收器時鐘偏移(clock bias),理論上至少需要四顆衛星的偽距方程。這也是為何你常會看到「尋找GPS衛星,至少要4顆」的說法。

衛星訊號是怎樣的?頻率、碼與資料

GPS主要在L波段(L-band)廣播訊號,不易被雲雨衰減,適合長距離傳播:

頻帶 中心頻率 用途與訊號
L1 1575.42 MHz 民用C/A碼(C/A code, 1.023 Mcps)、L1C(新一代民用)、軍用M碼
L2 1227.60 MHz L2C(民用現代化訊號)、軍用P(Y)/M碼
L5 1176.45 MHz 高可靠度民用訊號(航空優先),帶寬較大、抗干擾更好

每顆衛星把碼序列(例如L1上的C/A碼,碼率1.023 MHz,長度1023 chip,重複週期1毫秒)調變到載波上,接收器以「相位相關」(correlation)去鎖定碼的對齊與多普勒頻移。除了碼,衛星還以低速資料(導航訊息,NAV/CNAV)傳送兩大關鍵:

  • 星曆(ephemeris):描述該衛星在近期(通常幾小時內)的精準軌道與衛星鐘差,定位必需。
  • 星歷表/曆書(almanac):整個星座的粗略軌道,幫助接收器知道「哪個方位應該找哪顆衛星」,加速搜星。

傳統NAV數據速率約每秒50比特,更新慢,但足夠提供星曆與時間。現代化訊號(如L5的CNAV)誤碼率更低、結構更靈活,對抗干擾更好。

接收器怎樣找到那些「會唱歌的星」?

你可以把接收器想像成在嘈雜派對裡找朋友的聲音:

  • 搜尋(acquisition):在「碼相位」(code phase)與「頻率」(frequency,多普勒偏移可能達±5 kHz以上)上掃描,嘗試對齊某顆衛星的專屬PRN碼。像在派對中先聽到某段熟悉旋律。
  • 追蹤(tracking):一旦找到,就用延遲鎖定迴路(DLL, Delay Lock Loop)細調碼對齊,用相位鎖定迴路(PLL, Phase Lock Loop)或頻率鎖定迴路(FLL, Frequency Lock Loop)穩定載波。這樣才能穩定量距與解讀低速導航數據。

接收器同時要建立自己的時間軸。衛星帶有高穩定度的原子鐘(如銫或銣),而手機只能用石英時鐘,精度差幾個數量級,所以四顆以上衛星才有足夠資訊同步你的時鐘與位置。

偽距方程:把誤差一個個找出來

數學上,每顆衛星的偽距(ρ)可寫成:

ρ = 幾何距離 + c × 接收器時鐘偏移 − c × 衛星時鐘偏移 + 電離層延遲 + 對流層延遲 + 多徑 + 雜訊 + 其他微效應

  • c 是光速。
  • 衛星時鐘偏移會由導航訊息提供改正。
  • 電離層(ionosphere)延遲對頻率有色散性,單頻接收器用模型(如Klobuchar)改正,雙頻或多頻可線性組合消去一階效應。
  • 對流層(troposphere)延遲可用氣象模型(如Saastamoinen)估算。
  • 多徑(multipath)是城市裡的大魔王:訊號被牆面與玻璃反射,像回音干擾主聲,造成米級甚至更差的誤差。

接收器同時解四個未知數:你的三維坐標(通常在地球固定座標系ECEF, Earth-Centered Earth-Fixed)與時鐘偏移。之後再把ECEF轉換成我們熟悉的經緯度與高度,參考框架是WGS84(大地基準)。值得一提,高度是相對橢球面,不等於香港街坊日常說的「海拔」,後者常用大地水準面(geoid)作基準,二者可能有十多米差異。

幾何也很重要:DOP指標與「城市峽谷」

即使每條偽距誤差一樣大,最後算出的位置精度也會因衛星在天空的分布而不同。這種幾何放大效應用DOP(Dilution of Precision)來量度:

  • PDOP:位置整體的幾何稀釋因子。
  • HDOP/VDOP:水平/垂直方向的DOP。

一般在開闊環境PDOP可低於2,城市高樓林立(urban canyon)時,衛星大多集中在某些狹窄的仰角與方位,DOP上升,水平與垂直誤差顯著放大。這就是為何在中環、尖沙咀的高樓縫隙間,小藍點會偏到隔壁街,甚至飄移。

相對論在你口袋裡:衛星時鐘為何要「預先慢一點」

GPS最「科幻」又最日常的部分,就是廣義與狹義相對論同時上陣:

  • 衛星在更高的重力勢能位置,時鐘相對地面「走快」(廣義相對論效應),約 +45.7 微秒/日。
  • 衛星繞地運動速度約每秒3.9公里,移動中的時鐘「走慢」(狹義相對論效應),約 −7.2 微秒/日。

兩者相加,衛星時鐘淨效應約 +38 微秒/日。別小看這數字:光一天就會造成上萬米的距離誤差!因此GPS衛星的原子鐘在出廠時就做了頻率預校正,將頻率微微調低(約 −4.465×10⁻¹⁰ 的分數頻偏),上軌後在相對論效應下剛好走到地面用戶所需的標準速率。系統還會考慮地球自轉帶來的薩尼亞克效應(Sagnac effect)與其他微小項,確保時間與座標的一致性。

導航訊息:衛星告訴你的「星曆、時鐘、坐標系」

每顆衛星會週期性地在導航訊息裡播送:

  • 星曆(ephemeris):精確到米級的軌道參數與衛星時鐘改正,多數接收器每隔30分鐘到數小時更新一次。
  • 健康狀態與訊號配置。
  • 系統時間:GPS時間(GPS Time)與UTC之間的偏移。GPS時間不實施閏秒,因此與UTC之差是固定步進的整秒數(近年為十多秒級),接收器會據此轉換到本地時間。
  • 曆書(almanac):整個星座的粗略軌道,用於加速搜星;有效期可達數周。

座標框架方面,GPS採用WGS84大地基準與ECEF座標。地球不是完美球體,而是近似扁球橢球,這也是為何不同基準之間會有米級到數十米的對位差異。

誤差來源與改正:從大氣到多徑

  • 電離層延遲(ionospheric delay):電子含量隨日夜、太陽活動變化。雙頻/多頻接收器可用L1/L2或L5做「電離層自由組合」(ionosphere-free combination),一階消除;單頻則依賴模型改正。
  • 對流層延遲(tropospheric delay):與濕度、氣壓、仰角有關,仰角低(靠近地平線)路徑更長、延遲更大。
  • 多徑(multipath):訊號被建築、玻璃、地面反射,經不同路徑抵達,造成相長/相消干涉。對策包括良好的天線設計(地板反射盤、阻擋低仰角)、訊號處理抑制。
  • 幾何(DOP):衛星分布不佳會放大誤差,選擇多星座、多頻能改善。
  • 接收器噪聲與量化:消費級裝置通常把偽距雜訊控制在米級。

在香港等高樓密集地區,遮擋與多徑往往是主因。雖然雲雨對L波段影響不大,但混凝土與金屬能強烈阻擋或反射訊號,室內深處難以接收。

精度能到多好?從米級到厘米級

  • 標準單機(單點定位, SPP):開闊天空下幾米以內,城市環境可能變差。
  • SBAS(衛星增強, SBAS 如WAAS/EGNOS/MSAS):廣域差分改正與完整性訊息,常見於航空導航,開闊環境可達1–2米級。
  • 差分GPS(DGPS):由附近地面基準站即時提供改正,米到亞米級。
  • RTK(實時動態, Real-Time Kinematic):利用載波相位(carrier phase)整周模糊度解算,配合數公里內的參考站,水平可達厘米級;適用於測量、工程、農業機械。香港地政總署的SatRef參考站網便支援此類服務。
  • PPP(精密單點定位,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結合精密星曆與鐘差產品,單機即可達到分米到厘米級,但收斂需要時間(分鐘到半小時)。

多頻多星座是近年的關鍵:同時用GPS、Galileo、北斗、GLONASS,加上L1/L5等多頻,能顯著降低電離層誤差與DOP,對抗城市遮擋。

手機定位的祕訣:A‑GPS、冷啟動與感測器融合

手機要快、準、省電,會用到多種手段:

  • A‑GPS(Assisted GPS):透過行動網絡下載最新星曆、曆書與時間,無需慢慢等50 bps的衛星數據,大幅縮短首次定位時間(TTFF)。
  • 冷/暖/熱啟動:
    • 冷啟動:沒有任何資料,需完整搜星與下載導航訊息,可能要30–60秒以上。
    • 暖啟動:有大致位置與時間,有曆書但星曆過期,十多秒可定位。
    • 熱啟動:星曆有效(幾小時內)、時鐘同步佳,數秒內完成。
  • 感測器融合(sensor fusion):把GNSS與加速度計、陀螺儀、氣壓計、磁力計,以及Wi‑Fi/藍牙/基地台訊號融合,穿隧道或室內短暫失鎖時仍能維持平滑路線。

在香港搭地鐵或穿過行人隧道,GNSS訊號會中斷;手機會靠前後速度與方向推估(dead reckoning),出隧道後再與衛星時間對齊。

安全與完整性:干擾、欺騙與認證

GPS訊號微弱(到達地面的功率比背景噪音還低),容易受干擾(jamming)或欺騙(spoofing)。軍用訊號有加密(如P(Y)、M碼),民用世界也在發展開放訊號的認證,例如歐洲Galileo的OSNMA,未來GPS的L1C也預計提升互操作與抗干擾能力。對一般用戶,實務上的防護包括:

  • 多星座多頻:一個星座或一條頻帶被干擾,仍有其他可用。
  • 多感測器比對:GNSS解算與慣導、地圖配準彼此檢核。
  • 良好天線與濾波:降低多徑與帶外干擾。

常見迷思

  • 雲或下雨會讓GPS嚴重失準嗎?一般不會。L波段對雲雨衰減很小;真正麻煩的是建築遮擋與多徑。
  • 為甚麼進入隧道藍點還會移動?那是感測器融合與地圖配準在發揮作用,離開隧道後會再以GNSS校正。
  • 飛機上能用GPS嗎?多數航空公司允許飛行模式下開啟GNSS接收;實際政策視航司而定。
  • 沒有網路,GPS還能用嗎?能。GNSS定位本身不需要上網,但若無法下載輔助資料,首次定位會慢,地圖也需事先離線下載。
  • 為何高度常不準?GNSS高度對幾何與大氣更敏感,且是相對橢球面,不等於平均海平面;需做大地水準面改正才與「海拔」一致。

在香港如何把定位用到更好

  • 盡量在開闊環境啟動定位,先取得良好星曆與初始解,之後在市區行走會更穩定。
  • 開啟多星座多頻(如L5)的裝置更能對抗「城市峽谷」。
  • 把手機置於接近窗邊的位置,遠離強金屬遮擋;跑步手錶可考慮多頻模式以減少沿海長走廊或高樓旁的飄移。
  • 需要高精度工作(測量、航拍),善用本地參考站服務(如SatRef)與RTK/PPP。
  • 預先下載離線地圖,海外旅遊或郊野遠足更安心。

更進一步:從座標到時間基準的世界網

GPS不只是定位工具,還是全球時間分配的基礎設施。金融交易所、電力電網、電訊基地台,都用GPS作時間同步。因為衛星攜帶的原子鐘與相對論校正,GPS能把「納秒級」時間標記送到全球。系統維護單位會透過世界各地監測網不斷校正衛星鐘差與軌道,提供穩定而可追溯的時間與座標。

一點工程細節:接收機在背後做了甚麼

  • 靈敏度:現代晶片能在極低信噪比下鎖定訊號,甚至在室內近窗也可收到部分衛星。
  • 週數回捲(week rollover):導航訊息的週數欄位有限,若裝置韌體太舊可能在回捲時出現日期錯誤;更新韌體即可解決。
  • 載波相位:高精度解算依靠毫米級的相位觀測,雖然存在「整周模糊度」(integer ambiguity),但透過差分與濾波可求解。
  • 完整性監測(RAIM, 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航空用接收器會用第五顆以上的衛星做一致性檢查,偵測故障訊號。

結語:時間、光速與幾何的交響樂

GPS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變成你每天能用的功能:用光速把微小的時間差變成距離,用幾何把距離變成位置;同時在太空與地面間,原子鐘、相對論、大氣物理與訊號處理彼此配合。下次你在旺角街頭看著藍點準確地跟著你過馬路,不妨想像:遠在兩萬公里外的多顆衛星,正以納秒精度與你「合拍」。而你手中的裝置,則把這場交響樂即時譜成一條條路線。

未來,隨著更多頻帶、更多星座、以及城市級增強系統普及,定位將更快、更準、更可靠。無論是無人機配送、自動駕駛,還是你週末的遠足路線,GPS與整個GNSS生態系,會繼續在看不見的無線電波中,為我們描繪世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