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激光如何把光變成精準工具?

【深造物理】激光如何把光變成精準工具?

在香港的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在超市看過紅色的條碼掃描線、在演唱會看過彩色光束掃過夜空,家中光纖上網也悄悄地靠著某種「特別的光」傳遞龐大資料。這種特別的光,就是激光(LASER)。激光既熟悉又超凡:它來自量子世界的規律,卻能在街坊日常、醫院手術室和尖端科研同時發光發熱。這篇文章會帶你由零理解激光是甚麼、如何產生、有哪些種類、為何如此「神準」,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與未來科技。

甚麼是激光:三個關鍵特性

LASER 是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的縮寫,中譯為「受激輻射光放大」。和一般燈泡或日光燈相比,激光的三大特性是:

  • 高度單色(monochromatic):顏色(波長)極為純淨,頻譜線寬很窄。
  • 高方向性(directionality):光束幾乎不散開,可以照得很遠。
  • 高相干性(coherence):光子的相位步伐一致,能形成穩定干涉與精密控制。

單色讓激光像是「指定頻率」的樂器音符;方向性讓它像一支筆直的光箭;相干性則像萬人合唱都跟著同一個拍子,因而能在微米甚至奈米尺度上做極精細的事情。

從原子到光束:受激輻射的故事

要理解激光,先從最小的尺度說起。原子或分子內有離散能階。當它吸收能量,電子可跳到較高能階(激發態);稍後回到較低能階(基態)時,會放出一粒光子,這叫自發輻射(spontaneous emission),方向與相位是隨機的,於是形成普通的光。

受激輻射(stimulated emission)則不同:如果一個和能級差匹配的光子碰上了處於激發態的原子,它會「刺激」原子放出第二個光子,兩粒光子在頻率、方向、相位都一致。這種「複製」光子的機制是激光的核心。愛因斯坦早在1917年就用 A、B 系數的框架,預言了自發與受激的概率關係,這為激光理論奠定了基礎。

能量守恆告訴我們光子的能量 E 等於 h·f (h 為普朗克常數,f 為頻率)。因此,只要我們能讓大量原子處於「待刺激」的激發態,光就能被同頻、同相、同方向地放大,形成激光。

反轉粒子數(population inversion):逆天操作的必要

自然界中,低能態通常比較「擠」,高能態比較「空」。要讓受激輻射壓過自發輻射,我們需要更多粒子停留在高能態,這就叫反轉粒子數。直接在兩能階系統做很難,因為一吸收就容易馬上自發放光回去。

實際激光器通常用三能階或四能階設計:

  • 三能階:先用泵浦(pump)把原子推到更高的能階,快速掉到較長壽命的中間能階,與基態之間的躍遷形成激光。但基態人多勢眾,達閾值較難。
  • 四能階:讓激光躍遷的下能階也是「不太有人」的上能階,粒子能很快離開,形成更容易的反轉條件。多數高效激光器採用四能階。

激光器的四個基本元件

  • 增益介質(gain medium):提供受激輻射的材料,可為氣體、固體晶體、玻璃、光纖或半導體。
  • 泵浦來源(pump source):提供能量讓粒子上能階,可用燈、另一支激光、電流或放電。
  • 諧振腔(resonator):一般是兩面對向鏡子,其中一面半透。光在腔內來回反射,每次通過增益介質都被放大。
  • 輸出耦合器(output coupler):讓部分光從腔中釋放,形成可用的光束。

當增益剛好抵消腔內的損耗,就達到激光閾值(threshold)。超過閾值,輸出功率快速上升。這可用簡化的速率方程理解:粒子數的供應(泵浦)與損耗(自發、受激、非輻射)達到動態平衡,受激項一旦主導,便進入激光狀態。

模式與相干:為何光束這麼「直」

諧振腔像一條管風琴管,只允許特定「站波」的頻率與空間分布存在,稱為模式(mode)。沿著光束方向的是縱模(longitudinal modes),橫向分布的是橫模(transverse modes)。最理想的橫模是 TEM00,高斯形(Gaussian)光束,中心最亮、邊緣平滑,容易聚焦。

即使激光也不能完全無散度。高斯光束的最小發散角大約為 theta ≈ λ/(pi·w0),其中 λ 是波長,w0 是束腰半徑。波長越短、束腰越大,光束越「直」。高功率加工常談光束質量 M^2,M^2 越接近 1,越接近理想高斯,聚焦就越銳利。

相干性則反映在相干長度與線寬。越窄的頻譜線寬,越長的相干長度,干涉效果越穩定。激光線寬的理論下限稱為 Schawlow-Townes 極限,受到腔品質因子與光子數影響。

類型巡禮:從氣體到半導體

激光不只一種,以下是常見家族:

類型 增益介質 常見波長 亮點
氣體激光 He-Ne、CO2、準分子(Excimer) 632.8 nm(He-Ne)、10.6 μm(CO2)、193 nm(ArF) 光束品質高、某些在紫外或遠紅外
固態激光 Ruby、Nd:YAG、Nd:YVO4 694 nm(Ruby)、1064 nm(Nd:YAG) 可頻率轉換出綠光(532 nm)、高能脈衝
光纖激光 摻鐿或摻鉺的光纖 1.0–1.1 μm(鐿)、1.55 μm(鉺) 散熱好、易於功率放大與傳輸
半導體雷射 GaAs、InP 系量子井/點 405 nm、650 nm、850 nm、1310/1550 nm 體積小、效率高,是通訊與消費產品主力
量子級聯(QCL) 多量子阱結構 中紅外至太赫茲 氣體感測、光譜學利器

一些經典例子:He-Ne 的 632.8 nm 常用於準直與教學;CO2 的 10.6 μm 在工業切割雕刻大放異彩;Nd:YAG 的 1064 nm 經非線性晶體倍頻可得到 532 nm 的綠光;半導體雷射驅動光儲存(CD 780 nm、DVD 650 nm、藍光 405 nm)與光纖通訊(1310/1550 nm)。

連續、脈衝與超快:如何「切割」時間

激光可連續輸出(CW),也可輸出脈衝。脈衝技術把能量在極短時間釋放,產生極高的峰值功率:

  • Q 開關(Q-switching):把腔內損耗短時間內切換,產生奈秒等級高峰值脈衝,適合打標、距離測量。
  • 鎖模(mode-locking):讓多個縱模相位鎖定,形成皮秒到飛秒(femtosecond)脈衝。超快脈衝能以「冷加工」方式改變材料,降低熱影響,並可產生頻率梳(frequency comb)用於極精密頻率計量。

非線性光學:把顏色變出來

在高強度光下,材料的折射率不再是常數,出現非線性效應。常見過程包括倍頻(SHG)、和頻(SFG)、差頻(DFG)、光參量振盪(OPO)等。這些過程可把不可見的紅外光「變」成可見光,或把一種波長轉成另一種。

日常最常見的例子是綠色雷射筆:其實是 808 nm 半導體雷射泵浦 Nd:YVO4 產生 1064 nm,再用 KTP 晶體倍頻變成 532 nm 綠光。若濾光不良,可能有不可見的 808 或 1064 nm 外泄,因此購買時要留意品質與安全標示。

安全與規範:眼睛最重要

激光安全分級(常見 IEC/ANSI)由 1 到 4,數字越大風險越高。簡述如下:

  • Class 1/1M:在正常使用下安全。
  • Class 2/2M:可見光,利用眨眼反射避免傷害,但仍不應直視。
  • Class 3R/3B:可能造成眼傷,嚴禁直視或用鏡面反射觀察。
  • Class 4:可致嚴重眼/皮膚傷害並引燃物質,需要專業管控。

人眼對 400–1400 nm 的光特別敏感於視網膜危害,因為眼球像鏡頭把光聚焦到黃斑。1.5 μm 左右的光(如 1550 nm)較多被角膜與晶體吸收,對視網膜較安全,這也是光纖通訊偏好此波段的原因之一,但高功率仍能造成傷害。基本原則是:不要把任何激光對準人或動物的眼睛,也不要對準飛機或車輛,這既危險亦違法。

激光就在你身邊

  • 零售與物流:超市與倉儲的條碼掃描器常用紅光激光掃描。同場提示:八達通是無線射頻(RFID),不是激光。
  • 通訊與上網:光纖通訊利用 1310/1550 nm 半導體雷射,把訊息以光調變在玻璃纖維中以極低損耗遠距傳送,讓香港高速上網成為日常。
  • 醫療:LASIK 角膜矯視常用 193 nm 準分子激光,可精準汽化角膜組織;皮秒/納秒雷射在皮膚科用於色素與刺青;810 nm 二極體或 1064 nm Nd:YAG 用於除毛或血管治療,波長選擇配合黑色素或血紅素的吸收。
  • 工業:CO2、光纖與碟片型固態激光在切割、焊接、打標上應用廣泛,從不鏽鋼招牌到手機外殼都可能經過激光加工。
  • 消費電子:藍光雷射讓光碟提升容量;投影及顯示器使用多色半導體雷射合成高亮度影像。
  • 測量:手持測距儀利用飛行時間(TOF)或相位法測距;建築與測繪用 LiDAR 重建三維空間。
  • 手機與汽車:部分手機前置感測用紅外散斑或飛行時間雷射做 3D 臉部識別;車載 LiDAR 協助自動駕駛感知環境。

激光與天文:從夜空鈉星到引力波

  • 自適應光學(Adaptive Optics):地面望遠鏡用 589 nm 激光激發約 90 公里高的大氣鈉層,創造「人工導星」,實時校正大氣湍流造成的像差,提升影像清晰度。這束光在高空被鈉原子散射才「看得見」,不是在真空中自亮。
  • 月球雷射測距:地球發出激光打到阿波羅任務遺留的角反射器,來回約 2.5 秒,現今可量到毫米級地月距離變化,幫助檢驗重力理論與潮汐效應。
  • 引力波觀測:LIGO 使用高度穩定的 1064 nm 激光與長臂干涉儀,量度小至 10^-19 公尺量級的臂長變化。這需要極窄線寬、超高相干的光源與精密噪聲控制。
  • 太空光通訊:以激光作深空與衛星數據鏈,可較無線電提供更高頻寬。近年地月、地軌試驗證實其高效率,但需精準指向與大氣補償。

常見迷思破解

  • 太空中能看到激光光束嗎:只有當路徑上有微粒或氣體能散射光時才看得到。純真空中光是看不見的,除非直視光源(請勿這樣做)。
  • 激光一定是紅色嗎:不是。從紫外到遠紅外都有。常見紅光只是因為材料與成本考量。
  • 激光會「走到無限遠」嗎:所有光束都有發散角,只是激光很小,能走很遠仍保持細。
  • 綠光雷射筆比較危險嗎:同等功率下,綠光對人眼視網膜更明顯且瞳孔反應不同,再加上一些廉價產品有紅外外泄風險,因此需更謹慎。
  • 條碼一定用雷射掃描嗎:不少新型掃描器改用相機(CMOS)配演算法讀取 QR 碼與條碼,但激光掃描仍在高速度或特定環境有優勢。

從設計角度再深一點:閾值、反饋與穩定

激光腔的反饋與增益需同時滿足。簡化地說,若每次往返的增益乘以鏡面反射係數仍大於損耗,就會淨放大,超過某點就進入激光。腔形狀(兩凹、凹平、平平)決定模式穩定區;鏡面曲率決定束腰位置與大小。增益譜與腔模之間的匹配,影響輸出頻率的選擇與跳模現象。加入單縫、光柵或腔內 etalon,可進一步壓縮線寬,甚至實現單縱模運作。

在家也能安全理解的實驗想法

  • 光柵與干涉:用低功率 Class 2 紅色雷射筆照射光碟或 DVD 表面(反射散射到牆上),觀察反射的多點圖樣,理解間距與波長的關係。切勿直視反射光或用鏡面。
  • 測量發散角:在一段距離外量度光斑直徑,估算發散角,感受幾何與波動共同作用。
  • 安全觀念:永遠避免照向眼睛或反光鏡;避免把雷射拿到戶外指向人車或飛機;購買有清楚安全級別標示的產品。

未來展望:光子時代的基礎火種

激光把量子尺度的「步伐一致」放大到宏觀世界,讓我們得以切割鋼材、雕刻細胞、傳送電影與會議、測量宇宙震動。展望未來,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把雷射與晶片電路整合,讓資料中心更節能;量子科技利用單光子與相干態提升感測與計算;車載與機器人的激光雷達讓城市交通更智慧;醫療上,飛秒激光與光聲成像正打開微創診療的新大門。

下次你看到條碼被掃過、網路高速下載,或維港夜空劃過的光束時,不妨想起:那是一群在量子節拍下步伐一致的光子,正在把人類的想像,變成精準、可靠且可重複的工具。

總結來說,激光並非「普通的亮光」,而是一種把受激輻射、反轉粒子數與腔內選模巧妙結合的工程藝術。理解它,不只增加一份科學知識,也能看見生活背後的秩序與美學:從最小的能階差,到城市的光纖網,再到天文的精密測量,激光把看似零散的世界,連成一道可用、可控、可創新的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