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光也看不到的東西

【深造物理】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光也看不到的東西

【深造物理】電子顯微鏡能看到光也看不到的東西

平日我們用手機鏡頭、光學顯微鏡看世界,已覺得清晰。但當設計晶片電路、研發新藥、檢驗材料瑕疵時,尺度會小到奈米(nm)甚至原子等級。這時候光已經「力不從心」。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 EM)就是科學與工程界用來突破「看不見」這道牆的利器。它不是把光變強,而是改用電子當成「照明」,配合磁場鏡頭去聚焦,於是解析度可以達到亞奈米,甚至直接看見原子排列。本文用貼地的方式,帶你由淺入深了解電子顯微鏡的工作原理、主要種類、影像對比從何而來、樣品怎樣準備、以及近年最前沿的發展。

為何改用電子?光學極限與電子的波長

光學顯微鏡受限於繞射極限(diffraction limit)。簡化來說,最小可分辨距離約為 d ≈ 0.61×λ/NA,λ是光的波長,NA是鏡頭的數值孔徑。可見光的λ約400–700 nm,即使用上最好的油鏡,典型解析度也在約200 nm左右。奈米級結構、原子級間距(幾十到幾百皮米,pm)就超出範圍了。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電子同時有粒子與波的性質,具有德布羅意波長(de Broglie wavelength)。把電子加速到高電壓V後,電子動量變大、波長變短。非相對論近似下,電子波長大約是 λ ≈ 12.27/√V 的皮米(pm),V以伏特(V)計。例子:

  • 10 kV:λ ≈ 12.3 pm
  • 100 kV:λ ≈ 3.7 pm
  • 200–300 kV:λ約2.0–2.5 pm (考慮相對論修正後)

把這麼短的波長放入類似 d ≈ 0.61×λ/α 的關係(α是電子束的會聚半角),理論上解析度可到亞奈米甚至皮米等級。這就是電子顯微鏡能「看見原子」的物理基礎。

電子顯微鏡的基本構造:用磁場來「折射」電子

電子顯微鏡的鏡筒內是一個高真空(vacuum)的「電子光學系統」。它的核心元件與光學顯微鏡相似但物理不同:我們用磁場與電場來控制電子束,讓電子像光線一樣被「聚焦」。主要組件包括:

  • 電子槍(Electron gun):產生電子。常見類型有熱發射(thermionic, 例如W或LaB6)與場發射(FEG/Schottky field emission),後者亮度高、能量展寬小,更利於高解析與分析。
  • 聚光鏡與物鏡(Condenser & Objective lenses):以電磁透鏡(electromagnetic lenses)調控束斑大小與會聚角,將電子束聚焦於樣品或成像平面。
  • 光闌(Apertures):限制電子束角度,降低像差,但也會犧牲訊號與亮度,需權衡。
  • 掃描線圈(Scan coils):在掃描式儀器中,以電磁場讓電子束逐點掃過樣品表面或穿透點,形成點對點的影像。
  • 樣品台(Stage):可精密移動、旋轉與傾斜,並支援加熱、制冷或通電等原位(in situ)操作。
  • 偵測器(Detectors):依據不同信號(二次電子、背向散射電子、X光、能量損失等)收集對應資訊。
  • 真空系統(Vacuum system):常見有渦輪分子幫浦(turbomolecular pump)、離子幫浦(ion pump),用以降低氣體分子,避免電子在空氣中被散射。

SEM、TEM 與 STEM:三種看法,互補搭配

電子顯微鏡主要有三大「觀影方式」:掃描式(SEM)、穿透式(TEM)與掃描穿透式(STEM)。它們的光路與可見到的訊息差異很大:

類型 影像形成 典型電壓 最佳賣點 常見偵測器 / 訊號
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電子束掃描表面,收集表面逸出的二次電子(SE)或背向散射(BSE) 1–30 kV (近年低電壓更普遍) 表面形貌、超大景深、微米至奈米解析 SE、BSE、EDS(元素分析)、EBSD(晶體取向)
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高能電子穿透超薄樣品,於下方成像 80–300 kV 高解析(可原子級)、繞射(Diffraction)、相位對比 明場/暗場影像、SAED(選區電子繞射)、EELS、EDS
STEM (Scanning TEM) 聚焦探針逐點穿透,逐點收集訊號 80–300 kV Z-對比(HAADF)、原子柱成像、同位點光譜 HAADF、BF/DF探測器、EELS、EDS

SEM擅長表面地形,景深大,像拍微型大澳棚屋的鳥瞰圖;TEM/STEM則像把光穿透牛油紙般透視結構,甚至看見原子排隊,並能做化學與能量分析。

電子與物質互動:對比從哪裡來?

電子射入樣品會發生各種散射與能量損失,這些互動產生了可量度的訊號:

  • 彈性散射(Elastic scattering):方向改變但能量幾乎不變,是繞射(diffracted)與晶體成像的基礎。
  • 非彈性散射(Inelastic scattering):電子失去部分能量,激發出二次電子(SE)、特徵X光(X-ray, 用於EDS)或產生能量損失譜(EELS)。
  • 二次電子(Secondary electrons, SE):很淺層(幾奈米)逸出,對表面形貌最敏感,是SEM常用的「立體感」來源。
  • 背向散射電子(Backscattered electrons, BSE):由較深處反彈出來,對原子序(Z)敏感,重元素區域更亮。
  • 特徵X光與EDS(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元素分析「指紋」,可畫成元素分佈圖(mapping)。
  • EELS(Electron Energy-Loss Spectroscopy):量度電子能量損失,揭示元素、價態、化學鍵與局部結構,解析更精細。

在TEM中,明場(BF)與暗場(DF)影像由繞射選擇產生,HRTEM(高解析TEM)則利用相位對比(phase contrast)在恆定離焦下把晶格間距顯像。STEM的HAADF(環形高角暗場)以大角度散射為主,訊號接近原子序的Z^1.7~Z^2比例,形成「Z-對比」,非常適合直接看原子柱與雜質原子。

解析度的真正挑戰:像差、能量展寬與噪聲

理論上電子波長很短,但實際解析度還受限於透鏡像差(aberrations)、電子能量展寬、機械漂移與噪聲等。

  • 球差(Spherical aberration, Cs):電磁透鏡對大角度電子的聚焦能力不同,造成邊緣模糊。傳統上用更小光闌減少角度,卻會犧牲亮度與訊號。
  • 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 Cc):電子能量分佈(ΔE)越寬,焦點越分散。場發射槍與單色器(monochromator)可縮小ΔE,提升對比與分辨。
  • 像散(Astigmatism):水平與垂直方向焦距不同,需用校正線圈(stigmator)調整。
  • 結構漂移與振動:奈米尺度上,台座熱漂、環境震動、電源雜訊都會變成模糊。高階儀器使用主動隔振、恆溫室與電磁屏蔽。

現代TEM/STEM裝上像差校正器(aberration corrector, 多極磁場組合)後,可將Cs有效補償,令解析度達到亞埃(Å)甚至更好。配合直接電子偵測器(Direct Electron Detector)與演算法去噪,能以更低劑量取得高對比影像,這對生物樣品尤其關鍵。

樣品製備:決定你能「看見什麼」

電子顯微鏡不是把任何東西一放就能看。樣品準備往往決定影像品質與可達解析。

  • SEM樣品:非導電材料(如塑膠、生物組織)常需鍍一層極薄金/鉑/碳,避免充電(charging)造成亮暗閃爍與拉絲。低加速電壓與環境式SEM(ESEM)也可減輕充電問題。
  • TEM樣品:必須超薄(數十到百來奈米以內,依材料與電壓而定),讓電子可穿透。製備方法包括超薄切片(ultramicrotomy)、離子研磨(ion milling)與聚焦離子束(FIB)切割,後者常用於半導體橫截面與特定缺陷定位。
  • 生物樣品:化學固定(fixation)、脫水與重金屬染色(如醋酸鈾)是傳統TEM流程;冷凍電鏡(cryo-EM)則將樣品快速玻璃化(vitrification),在液氮溫度維持近原生態,避開染色與脫水造成的形變。
  • 污染與碳沉積:束下有機殘留會被分解沉積成碳,造成影像變黑、細節被遮。清潔、低劑量(low-dose)與良好真空是關鍵。

SEM的看家本領:表面地形、材料對比與取向分析

SEM以點掃描方式量度表層逸出的二次電子(SE)與背向散射電子(BSE)。其優勢包括:

  • 超大景深:像把整座迷你山谷一次看清楚,適合觀察微結構的三維地形。
  • 低電壓成像:1–5 kV可降低束穿透深度,提升表面敏感度,減少充電與束傷。
  • 材料對比:BSE對原子序敏感,能看出複合材料或合金中重、輕元素分佈差異。
  • EBSD(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透過衍射花樣反推晶粒取向與應變,對金屬、陶瓷工業至關重要。
  • EDS:做元素定性/半定量分析,快速檢查污染或配方。

TEM/HRTEM/STEM:原子級影像與光譜「同位點」分析

TEM可取得明場/暗場影像與選區電子繞射(SAED),用以判定晶體結構、缺陷(位錯、雙晶)與相變。HRTEM在適當離焦下,利用相位對比顯示晶格條紋,但影像與結構之間需配合像傳遞函數(CTF)與模擬來解讀。

STEM把電子束縮成皮米級探針逐點掃描,並同時收集多種訊號:

  • HAADF Z-對比:原子序越高越亮,可直接看見異質結構界面與摻雜原子。
  • EDS/EELS 同位點(same-pixel)分析:在原子柱等級做元素/價態分佈,揭露催化點、電池正極材料的氧紅氧變化等。
  • 4D-STEM與ptychography(織影術):記錄每一點的完整繞射圖樣,再由演算法重建相位與電位分佈,突破傳統像差限制,提升解析與厚度容忍度。

繞射、傅立葉與影像解讀

晶體會把入射電子束繞射到離散方向,形成倒易空間(reciprocal space)中的斑點。透過選區繞射,可判斷晶向、晶格常數與有無相變。HRTEM影像其實是樣品電位的「經透鏡與離焦調制後的傅立葉投影」,因此需要用CTF與像模擬來避免誤讀。STEM的探針工程與收集角度設定,則決定你是在看相位對比還是Z-對比。

束傷、充電與劑量:小心別把樣品「看壞了」

電子會對敏感材料造成損傷:

  • 敲擊位移(Knock-on):把原子從晶格位置撞出,常見於石墨烯、二維材料。
  • 輻解(Radiolysis):分解有機分子或聚合物,生物與高分子最怕。
  • 加熱與充電:局部升溫或電荷堆積導致結構變形、影像漂移與對比異常。

對策包括:低電壓、低劑量成像、冷凍(cryo)條件、導電鍍層、在ESEM中引入少量氣體中和電荷,以及後端影像去噪與多張疊加(alignment/averaging)。

與光學顯微鏡怎樣互補?

  • 光學顯微鏡:視野大、速度快、活體觀察容易;解析度~200 nm。
  • 電子顯微鏡:解析度高出數百至數萬倍;但樣品環境受限(真空、導電、厚度),操作與解讀較複雜。

因此實驗室常「先光後電」:用光學定位感興趣區域,再用SEM/TEM做細看與元素/能量分析。

真空與設備:為何要這麼「乾淨」的環境?

電子在空氣中很容易散射,影像會糊;水氣與油氣還會在束下分解,造成污染。故EM需要高真空(SEM的鏡筒通常10^-4–10^-6 mbar;TEM更高)。有些環境式裝置(ESEM/ETEM)則在受控氣壓下工作,研究催化反應、電化學或材料在氣氛中的變化。

近代發展:從冷凍電鏡到原位與超快

  • 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配合直接電子偵測器與演算法(單粒子重建),蛋白質等巨大複合體可在近原生態下達到近原子解析,2017年因此獲諾貝爾化學獎。
  • 像差校正與單色化:Cs-corrector與monochromator讓HRTEM/STEM跨入亞埃常態,觀測點缺陷、界面與電荷序。
  • 4D-STEM/ptychography:用計算成像提升解析、靈敏度與厚度容忍度,並量測電場、應變與極化。
  • 原位(in situ)與操作學(in operando):在顯微鏡內加熱、拉伸、通電、充放電或注入氣體/液體,直接看催化、電池、相變與裂紋的動態。
  • 超快TEM(Ultrafast TEM):用飛秒脈衝看原子動態,串連時間與空間的極限。

實務選擇:什麼問題用哪一台?

  • 想看表面粗糙度、微結構3D感、快速品質檢查:SEM。
  • 要看到晶格、位錯、相界,或需要穿透觀察:TEM/HRTEM。
  • 要原子級成像並同位點做元素與價態分析:STEM + HAADF + EDS/EELS。
  • 生物大分子、軟材料的接近原生態結構:Cryo-EM。

安全與迷思

  • 電子不是放射性物質,儀器外殼有屏蔽;不過電子撞擊材料會產生X光,機器依規範設計以確保外逸量極低。
  • 樣品多需在真空中,含水或揮發性樣品會脫水或外逸;ESEM與冷凍技術可部分解決。
  • 影像不是「照片」那麼簡單:對比機制複雜,需配合物理模型與模擬才能避免誤判。

一個貼地的比喻

把電子顯微鏡想像成一個由磁鐵、線圈與真空管組成的「城市」,電子像超高速的電車。透鏡與光闌就是道路與路障,控制電車如何會聚到一個極小極亮的點;偵測器像是城市不同區的交通感測器,從不同的「回應」重建整個城市的地圖。你想知道地形,就看二次電子;想知道居民是誰(元素),就量X光或EELS;想看磚頭怎麼排(晶格),就用繞射與相位對比。

結語:把看不見,變成可測量

電子顯微鏡的背後,是量子力學、電磁學與訊號處理的結晶。從香港的半導體封裝、先進材料、到生命科學與藥物設計,它都在第一線把「看不見」變成「可測量」。理解它的原理,不只讓我們欣賞那些令人驚嘆的原子級影像,也能更精準地設計實驗、解讀數據、並推動技術創新。當我們能清楚看見奈米世界的細節,工程與科學的可能性,就像被推開了一扇新的門。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