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一顆擺錘如何證明地球在轉,認識傅科擺的物理與工程

【深造物理】一顆擺錘如何證明地球在轉,認識傅科擺的物理與工程

想像一顆沉甸甸的金屬球,吊在高高的穹頂下,靜默地來回擺動。你站在地上看著它,會發現擺動的方向似乎在慢慢改變,好像它有自己的想法。其實,這不是擺在變,是真正的地球在轉。這就是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的魅力:用最簡單的裝置,把地球自轉這件「我們天天身在其中卻難以直接感受」的事實,直白地呈現在你眼前。

從巴黎到科學館:一個簡單而震撼的實驗

1851 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Léon Foucault)在巴黎先賢祠(Panthéon)懸掛了一條長達 67 米的擺,擺錘重約 28 公斤。地上排滿木樁,隨著時間流逝,擺錘每次回來都會撞倒不同方向的木樁,顯示擺動平面的方向在轉。震撼之處是:擺本身只是來回擺,但相對於地面,它的擺動方向在慢慢旋轉,彷彿在說「地球其實在我腳下轉動」。自此,世界各地的科學館與大學都設置了傅科擺,成為科學教育的經典展品。

傅科擺是什麼?為何它能「看見」地球自轉

傅科擺本質上就是一個「很長、很穩定的單擺」。它的擺動平面(你可以理解為來回擺動那條直線)在慣性參考系(inertial frame)中幾乎不變;是地球連同我們、地板和建築在轉,讓我們誤以為擺的方向在慢慢改變。

  • 在北半球,擺動平面相對地面會順時針方向旋轉;南半球則逆時針;赤道上則幾乎不旋轉。
  • 旋轉的角速度大小只取決於緯度 φ:擺動平面相對地面的角速度 ≈ 地球自轉角速度 Ω × sinφ。以每日的角度來說,就是每日旋轉 360° × sinφ(以恆星日計)。

用一句「口語化的數學」來說:只有地球自轉軸在你頭頂方向的投影,才會令你看到擺在轉;這個投影的比例就是 sinφ。

數字說話:在香港會看到怎樣的旋轉?

地球自轉一圈的「恆星日」是約 23 小時 56 分(比 24 小時短一點點)。以下是幾個緯度的傅科擺旋轉速度(相對地面):

地點/緯度 每天旋轉角度(約) 每小時旋轉角度(約) 完成一圈所需時間
北極/南極(±90°) 360° 15°/小時 約 24 小時
東京(約 35°N) 360°×sin35° ≈ 206° ≈ 8.6°/小時 ≈ 42 小時
台北(約 25°N) ≈ 152° ≈ 6.3°/小時 ≈ 57 小時
香港(約 22.3°N) ≈ 136° ≈ 5.7°/小時 ≈ 63 小時
新加坡(約 1°N) ≈ 6.3° ≈ 0.26°/小時 ≈ 3300 小時
赤道(0°) 0°/小時 無限(不旋轉)

以上用的是恆星日。如果你用 24 小時(太陽日)來粗估,差異不到 1%,對展示與理解影響很小。

從科里奧利力(Coriolis force)看本質

更嚴謹地說,當我們在地球這個「旋轉座標系」觀察,會出現虛擬力:科里奧利力 2m(Ω×v)。這個力會把擺錘的速度 v 偏轉一點點,長時間下來,等效為擺動平面的緩慢扭轉。計算可以這樣理解:

  • 地球自轉角速度向量 Ω 分解成「垂直於地面」與「沿地面」兩部分;
  • 只有垂直於地面的那一部分(大小為 Ω sinφ)會導致你看到擺動平面的旋轉;
  • 因此,擺動平面相對地面的角速度就是 Ω sinφ;方向由右手定則決定: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赤道為零。

換個白話的比喻:擺動平面在宇宙背景中「愛走直線不愛拐彎」,而你和地面像坐在旋轉木馬上。你覺得擺在轉,其實是你在轉。

擺長、週期與為何要「很長」

單擺的擺動週期 T ≈ 2π√(L/g),其中 L 是擺長,g 是地面重力加速度(約 9.8 m/s²)。擺越長,週期越長、擺動越慢,來回一次約幾秒至十多秒,方便觀察;同時長擺的擺動平面更穩定,對微小擾動不那麼敏感,展示效果更清楚。很多科學館會用 10–30 米甚至更長的擺長,配合幾十公斤以上的擺錘。

但長擺也帶來工程挑戰:細小摩擦和空氣阻力會逐漸耗散能量,讓振幅變小。因此展示用傅科擺通常會悄悄地「補一口氣」——用電磁驅動(electromagnetic drive)。線圈在擺錘最低點附近,配合光學或磁簧感測器,於每次通過時給一個與速度同向的小脈衝,補回剛損失的能量,同時儘量不對擺動平面施加偏置力,避免「人為地」改變旋轉速率。

吊點與擺錘:細節決定成敗

一個「好看」的傅科擺,關鍵在吊點與擺錘的設計:

  • 萬向吊點(universal joint)或柔性樞軸(flexure pivot):必須讓擺能在任意水平方向自由擺動,同時把摩擦、回扭和幾何非對稱降到最低。
  • 圓球形擺錘,細鋼索(或多股纜線):球形受風阻均勻,細索減少空氣擾動與扭轉彈性。
  • 抗擾動設計:穹頂空間要避免氣流;建築震動(例如地鐵或交通)會把能量耦合進來,造成看似「亂轉」的假象。
  • 啟動方式:起擺要小心。常見做法是把擺錘輕輕拉開,用可燃細線固定,點燃讓細線燒斷,確保初始擺動不帶橫向推力,避免一開始就出現橢圓軌道。

如果吊點有一點點方向性(例如在某方向摩擦較大),擺軌會由直線變成很扁的橢圓。這會引致所謂的「本徵進動」(apsidal precession):橢圓的長軸會緩慢轉動,疊加在傅科效應上,讓觀測到的旋轉速率偏離理論值。高品質吊點與精心調校能把這種效應壓得很低。

常見誤解與觀察技巧

  • 「擺在自轉嗎?」——不是。擺動平面在慣性空間近乎固定,是地面在轉。你看到的旋轉,是相對運動的結果。
  • 「赤道上就完全看不到效果?」——理論上擺動平面相對地面不旋轉;但現實中仍可能看到微小漂移,那往往是來自吊點非理想、氣流或地板不平等擾動,並非地球不轉。
  • 「方向和颱風一樣嗎?」——在北半球,傅科擺相對地面的旋轉為順時針;大型低壓(如颱風)因科里奧利效應呈反時針。兩者方向不同不矛盾,因為力學機制與參考系角色不同。
  • 觀察小撇步:站高一點俯視更易分辨方向;連續拍攝延時影片可清楚看到地面標記相對擺動線條的轉動。

用它量「緯度」與「地球自轉」

傅科擺不止是展示,也能當「測量儀」。若量得擺動平面每天相對地面轉過的角度 Δθ(以恆星日計),就能反推緯度:φ = arcsin(Δθ/360°)。反之,若已知緯度,也能用它估算地球自轉角速度 Ω。當然,現代測地學用原子鐘、衛星與甚長基線干涉(VLBI)等方法更精確;傅科擺的價值,在於它用幾乎「無計算」的直觀方式,把抽象的自轉變成可見的幾何運動。

近代細節:從理想到現場的「小偏差」

在真正的展廳裡,你可能遇到以下讓曲線「不那麼完美」的因素:

  • 空氣阻力的各向異性:場館氣流若偏向某方向,會令擺軌略呈橢圓且偏向風向。
  • 吊索扭轉彈性:細小的回扭力會累積成「假進動」,需要靠對稱化與潤滑來抑制。
  • 地面不水平:微小傾斜會使擺在最低點兩側受力不對稱,逐步偏移。
  • 地面或樓宇微震:人潮與交通振源會把能量耦合進擺動,造成短時擾動。
  • 驅動線圈偏置:若驅動脈衝不是沿速度方向而帶有側向分量,會對進動速率造成系統性偏差。工程上會用對稱佈置與相位鎖定感測來降低這個問題。

專業裝置會記錄長期數據,把理論曲線(Ω sinφ)與實測比較,校正以上效應。這也是為什麼高品質的傅科擺能成為大學物理實驗的標準。

與日常與地球科學的連結

傅科擺的物理其實無處不在。你在香港感受過的颱風路徑、北半球洋流的順逆時針分佈,背後都有科里奧利效應。不同的是,流體的運動牽涉壓力梯度力、摩擦與地形等多種因素,方向與速度不再是簡單的 sinφ 比例;而傅科擺把「純粹的旋轉座標系」效應抽離出來,讓你在極簡的系統裡看見地球自轉本身。

可以自己做嗎?

要在家裡重現「可見的」傅科進動很難,因為你需要很長的擺、很小的摩擦與很穩定的環境。小型擺的進動速度一樣是 Ω sinφ,但小、輕、短的擺受擾動太大,訊號常被噪聲淹沒。不過,你可以用轉椅或簡單旋轉平台重現科里奧利效應:手裡滑動一個小球,會明顯看到路徑偏轉,這就是 2Ω×v 在起作用的感覺。

結語:一條線,連接地心與星空

傅科擺的美,在於「以簡馭繁」。一條線、一顆球,加上時間,就把地球自轉——這個宏大的天文事實——化為可以親眼見到的幾何旋轉。當你在展廳裡看著擺錘靜靜地走著它的直線,其實你也在參與一場宇宙尺度的舞蹈:地板在你腳下慢慢轉過,天空在你頭頂無聲滑移。傅科擺提醒我們,物理不只是方程式,更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在最平常的來回之間,藏著地球與宇宙的節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