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磁力共振掃描 MRI的原理是甚麼?
在香港,如果醫生懷疑腦中風、韌帶撕裂、或肝臟有結節,往往會安排你做一個「磁力共振掃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它是不是像X光?會不會有輻射?為何機器那麼嘈,而且要躺那麼久不動?這篇文章會用貼近日常的語言,帶你由零開始認識MRI背後的物理:從人體中的「小磁針」如何被強磁場整齊排好,到射頻脈衝如何敲出身體的「共鳴」,再到電腦如何把這些微弱信號轉成清晰影像。你會發現,MRI是一門結合量子物理(quantum physics)、電磁學(electromagnetism)、訊號處理(signal processing)與工程控制的完整系統,而且它不涉及電離輻射,是現代醫療影像中非常重要的一員。
MRI是什麼?與X光、CT、超聲波有何不同
MRI利用強磁場(magnetic field)與射頻電磁波(radiofrequency, RF)去激發你體內的氫原子(主要來自水與脂肪),再根據它們回應的方式重建影像。重點特色:
- 不使用電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與X光、CT不同,因此對DNA的傷害風險極低。
- 軟組織對比極佳,例如腦、脊髓、肌肉、韌帶、肝臟、前列腺等都能看得很細緻。
- 可切換不同對比機制,強調不同生理與微觀結構,例如T1加權、T2加權、彌散(Diffusion)等。
超聲波(ultrasound)靠聲波反射,適合即時檢查,但穿透骨頭與氣體較差;CT速度快、解析骨與肺部優秀,但有電離輻射;MRI則擅長軟組織細節與功能性影像,掃描時間相對較長。
把身體想成充滿小磁針的「水世界」
人體大約60%是水,水分子中的氫原子核(質子,proton)有自旋(spin)與磁矩(magnetic moment),可視作微型磁鐵。沒有外加磁場時,這些小磁鐵亂七八糟地指向四方;一旦置於強磁場B0內,它們會有輕微的偏向排列,並以拉莫爾頻率(Larmor frequency)繞著磁場方向進動(precession):
- ω = γ B0,其中γ是氫核的旋磁比(gyromagnetic ratio),約為42.58 MHz/T。
- 在1.5特斯拉(Tesla, T)的磁場下,氫核共振頻率約64 MHz;在3T則約128 MHz。
打個比方:B0像一股穩定的海流,讓原本亂竄的小魚(氫核磁矩)開始沿著大方向轉圈圈。當我們給予正確頻率的射頻脈衝(RF pulse),就好像在對的節奏拍掌,魚群會被「帶起身」,偏離原本的方向,形成可被感應到的信號。
從量子到巨觀:共振、激發與鬆弛
雖然原理來自量子能階,但臨床MRI常用等效的「布洛赫方程」(Bloch equations)與向量模型來理解:
- 激發(Excitation):用與拉莫爾頻率相同的RF脈衝把淨磁化向量(M)從B0方向「翻」到橫向平面。常見有90°脈衝與180°脈衝,翻轉角稱作flip angle。
- 自由感應衰減(FID):RF一停,磁化在橫向平面上進動並逐漸衰減。
- 縱向鬆弛T1(Longitudinal relaxation):磁化回復到與B0平行的平衡狀態,時間常數為T1。
- 橫向鬆弛T2(Transverse relaxation):橫向磁化因微觀場不均勻而失相(dephase)衰減,時間常數為T2。若包含靜態不均勻更快的衰減,稱T2*。
不同組織的T1、T2不同,導致影像對比。灰質、白質、脂肪、腫瘤、液體都呈現各自特徵。選擇不同序列與參數,就能把某些組織顯得更亮或更暗,幫助診斷。
如何把信號變成影像:梯度、切片與k空間
要知道「信號來自哪裡」,MRI用到三組梯度磁場(gradient)在X/Y/Z方向,令不同位置的拉莫爾頻率略有差異,達到空間編碼:
- 切片選擇(Slice selection):在施加Z方向梯度時發射特定頻帶的RF,只有該頻率對應位置被激發,得到一片薄切片。
- 頻率編碼(Frequency encoding):讀取信號時施加X梯度,令位置映射為頻率差。
- 相位編碼(Phase encoding):短暫施加Y梯度,讓不同位置的自旋累積不同相位。
所有量測到的信號組成所謂的k空間(k-space),其中心決定對比與訊雜比(SNR),邊緣決定細節與解析度。透過傅立葉轉換(Fourier transform, FT),k空間資料轉成影像。
常見影像對比與臨床序列
- T1加權(T1-weighted):脂肪亮、液體暗,解剖結構清楚。注射鈰(Gadolinium)對比劑後,增強區域會變亮。
- T2加權(T2-weighted):水亮,例如腫脹、發炎、腫瘤周邊水腫常較亮。
- FLAIR(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抑制腦脊髓液(CSF)訊號,突顯病灶,如多發性硬化病灶。
- STIR(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抑制脂肪,常用於肌骨系統。
- DWI(彌散加權,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量度水分子布朗運動。急性腦中風受限彌散會變亮;配合ADC(表觀彌散係數)圖判讀。
- BOLD fMRI(功能性MRI):利用去氧血紅素的磁敏感性造成T2*改變,映射腦部活動相關的血流反應。
- SWI(磁敏感加權,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對小出血、鈣化、靜脈結構敏感。
- MRA(磁力共振血管攝影):可不打顯影劑的Time-of-Flight(TOF)方法,或用對比劑增強血管顯示。
- MRCP(磁共振膽胰管成像):強調流體訊號,無創觀察膽道、胰管。
- Perfusion(灌注)與ASL(動脈自旋標記):評估血流動力,常用於腦灌注、腫瘤評估。
- MRS(磁共振波譜, Spectroscopy):分析代謝物峰,如NAA、膽鹼、乳酸,提供化學資訊。
控制影像的「旋鈕」:TR、TE、翻轉角等
- TR(重複時間, Repetition time):相鄰激發的間隔,影響T1對比與掃描時間。
- TE(回波時間, Echo time):信號讀取的時間點,影響T2/T2*對比。
- Flip angle(翻轉角):決定激發強度,影響對比與SNR。
- FOV(視野)、矩陣(matrix)、體素(voxel)大小:決定空間解析度與SNR。
- 頻寬(bandwidth):高頻寬減少化學位移與失真,代價是SNR下降。
- 平行成像(Parallel imaging, SENSE/GRAPPA):用多通道線圈加速取樣,縮短時間但SNR下降。
- 壓縮感知(Compressed sensing):利用影像稀疏性與非均勻取樣,加速同時保留細節。
簡單記憶:要更快可用平行成像與壓縮感知;要更清晰就縮小體素、提高場強與SNR,但時間與噪音可能上升。
硬件大解構:超導磁體、梯度、RF線圈
- 主磁體(Main magnet):多為超導磁體(superconducting magnet),以液氦極低溫維持超導,產生穩定的1.5T或3T磁場。若突然失超(Quench),液氦迅速氣化,MRI機房有排放系統以保安全。
- 梯度線圈(Gradient coils):快速改變磁場強度,提供空間編碼。其快速切換在磁場中受力,造成機器特有的敲擊聲。
- RF線圈(RF coils):負責發射/接收。頭頸線圈、脊椎線圈、膝關節線圈等,貼近身體可提高SNR。
- 法拉第籠(Faraday cage):掃描室以導電屏蔽,阻隔外界電磁干擾。
為何這麼嘈?噪音從哪裡來
噪音主要來自梯度線圈快速通電與斷電時,在強磁場下產生的洛倫茲力(Lorentz force)讓線圈震動,發出高達90–120 dB的聲響。因此會提供耳塞或耳罩,保護聽力。部分序列如EPI(Echo-planar imaging)特別快,噪音更明顯。
安全與禁忌:強磁場不是玩具
- 鐵磁性物體(projectile effect):氧氣筒、工具、磁性卡、鑰匙等會被強磁場吸入孔內,非常危險。進入MRI區域前必須清空金屬物。
- 植入物(Implants):
- 起搏器與去顫器:需確認「MR-conditional」型號並按安全協議設定;舊型或不明型號可能禁忌。
- 腦動脈夾、人工耳蝸、金屬碎片:需確認材質與固定性,鐵磁性物可能移位或發熱。
- 牙箍、牙科金屬:通常安全,但可造成影像變形與鋼影,影響頭頸影像。
- 對比劑(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s, GBCAs):一般耐受良好。重度腎衰(低eGFR)有罕見發生腎源性全身性纖維化(NSF)風險,臨床會審慎評估,並偏好穩定的巨環(macrocyclic)藥劑。
- 懷孕與授乳:不含對比劑的MRI被普遍認為在第二、三孕期可接受;對比劑在孕期通常避免,除非必要。授乳者如需對比劑,依指引可繼續哺乳或按醫囑處理。
- SAR(比吸收率,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RF造成組織升溫,系統會監控限制。
- dB/dt與周邊神經刺激(PNS):梯度切換太快可誘發肌肉抽動或皮膚刺感,系統會設限。
- 紋身與化妝:含金屬顏料者極少數會有溫熱或刺激感,通常問題不大但要事先告知。
檢查流程與準備
- 檢查前問卷:申報植入物、手術史、職業接觸(如焊工易有眼內金屬碎屑)、腎功能。
- 更衣與清空金屬:手錶、八達通、手機、鑰匙、髮夾、磁扣內衣、口袋硬幣等都要移除。
- 依部位固定姿勢,盡量不動;胸腹部檢查可能需短暫屏氣。
- 掃描時間:10–60分鐘不等,按部位與序列而定;中途有不同「聲響節奏」。
- 幽閉焦慮:可先練習深呼吸或閉眼聽音樂,必要時與醫護商量鎮靜或開放式機型選擇。
常見迷思
- 「MRI有輻射嗎?」沒有電離輻射。MRI用的是強磁場與RF,與X光/CT不同。
- 「會把金屬吸出來嗎?」固定良好的非鐵磁植入物通常安全,但要逐一核對。鬆散的鐵磁物品在掃描室極危險。
- 「牙箍可以做MRI嗎?」一般可以,但可能干擾頭頸影像品質。
- 「有紋身不行嗎?」多數情況可做,偶爾有溫熱感,提前告知並依人員指示。
- 「懷孕可以做嗎?」無對比的MRI多被視為安全,特別在第二、三孕期;是否進行由臨床風險評估。
從參數到畫質:如何取得又快又清晰
提升SNR的方法包括:提高場強(B0)、使用貼身多通道線圈、增大體素、增加平均次數(NEX/NSA)。提高解析度需縮小體素,往往拉長掃描時間或降低SNR,因此要平衡。常見技巧:
- 平行成像:以空間靈敏度不同的線圈同時接收,加速k空間填充,代價為SNR下降與潛在假影。
- 非笛卡爾取樣(spiral/radial):對運動較不敏感,可配合迭代重建。
- 壓縮感知:利用稀疏性(如小波/總變差),在欠取樣下重建高品質影像。
- AI重建:以深度學習降噪、補足細節,逐步進入臨床。
運動與假影:臨床最真實的挑戰
- 病人移動、呼吸、心跳都會造成影像模糊或重影(ghosting)。
- 解法:固定、導航脈衝(navigator)、呼吸門控(respiratory gating)、心電觸發(ECG gating)、快速序列(EPI/快速TSE)。
- 磁敏感失真:在含金屬或空氣骨頭交界處常見,如鼻竇、耳朵附近。可調頻寬、做shimming(B0校場)。
功能與組織微結構:不只是漂亮的照片
- 彌散張量成像(DTI):推算白質纖維走向,做出纖維束成像(tractography),對神經外科規劃有用。
- 灌注(Perfusion):以對比劑或ASL評估腫瘤血流與腦缺血半暗帶。
- 心臟MRI(CMR):包含心肌功能、灌注、延遲增強(LGE)看纖維化或壞死。
- 肝膽胰:MRCP觀察膽胰管;脂肪定量、鐵負荷(T2*)定量。
- 前列腺MRI:多參數(multiparametric)結合T2、DWI、灌注,輔助分級。
一些數字帶你更有感
- 臨床常見場強:1.5T與3T。3T通常SNR更高、對比更強,但對B0/B1不均勻與磁敏感也更敏感。
- 梯度性能:幅度(mT/m)與斜率(slew rate, T/m/s)愈高,掃描愈快,亦較易引發PNS,需兼顧舒適與安全。
- SNR與場強:實務上SNR隨B0增加而上升,但非線性,受到線圈與組織電性質影響。
最新發展與未來
- 超高場MRI(7T):腦影像細節驚人,可做更精細的層柱狀(cortical layer)研究,但硬件與安全挑戰更大。
- 便攜式低場MRI:用較低B0與先進重建演算法,使急症或偏遠地區也可做基本檢查。
- 超極化(Hyperpolarization):顯著提升特定核種訊號,如13C,用於代謝影像。
- MR fingerprinting(MRF):同時定量多種參數(T1/T2/PD等),提高再現性。
- CEST(化學交換飽和轉移):探測特定分子交換過程,提供新對比。
- AI輔助:從獲像加速、降噪、偽影校正到自動診斷,正逐步成熟。
實用Q&A
- 要禁食嗎?大多數檢查不用;肝膽胰或需要鎮靜者,醫護可能有特別指示。
- Apple Watch或八達通可以帶進去嗎?不行。所有磁性或電子物品都要留在外面。
- 有舊金屬碎片怎麼辦?告知人員;眼睛附近的金屬需先X光或CT確認位置與安全。
- 對比劑會敏感嗎?機率低但可能。曾有嚴重過敏史者需事先評估;腎功能差者會特別小心。
- 掃描很吵受不了?可要求耳塞/耳罩,有些中心可播放音樂,嚴重者可考慮鎮靜。
把抽象變直觀:兩個生活比喻
- 音樂共鳴:調音叉遇到相同頻率的聲波會共鳴。MRI用「對的頻率」敲打氫核,讓它們「響」起來,然後我們用線圈「聽」到。
- 相機快門與曝光:TR、TE、翻轉角就像相機的快門、ISO與曝光補償,決定亮暗對比與雜訊。你想突出水份,就「長曝光」(長TE);想看結構輪廓,就用合適的「短曝光」(短TE、短TR)。
小結:強磁場下的人體樂團
MRI不是魔法,而是精密物理與工程的合作。強磁場把體內無數個氫核像小磁針般排隊;RF脈衝像指揮棒,讓它們以特定頻率起舞;梯度磁場把舞台分成座標;接收線圈收集每個區域的旋律;電腦以傅立葉轉換把音符排回圖像。透過不同「曲目」(序列與參數),我們能聽見水的流動、組織的鬆弛、分子的擴散、血液的灌注,甚至腦活動的節奏。對日常生活的你我而言,最重要的是:MRI通常安全、沒有電離輻射,卻提供豐富的軟組織資訊,是現代醫療決策的關鍵工具。下次你再聽到那節奏強烈的「咚咚咚」,不妨想像,這是人體內無數小磁石在強磁場中齊聲共鳴,為你的健康奏出一幅清晰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