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3】從光譜與能階理解原子的秘密

【原子3】從光譜與能階理解原子的秘密

當我們用行星繞著太陽轉的畫面去想原子,會覺得很安心:中心有一個很重的核,電子像小行星一樣圍着它轉圈。但實際上,原子的世界並不是完全像外太空那樣隨心所欲。透過光譜的觀察和一些簡單的想像,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有秩序、有階級的電子世界──電子不是可以停在任意高度,而是只能停在某幾層「樓層」。下面用生活化的比喻和原來的例子,把這些抽象概念化為容易理解的圖像。

從行星模型到量子化的轉變:為什麼行星畫像不夠?

早期的原子模型把電子想像成像行星那樣沿圓軌道運行,這個畫面直觀,但有問題。實驗告訴我們,不同元素發光或吸收光時,光的顏色(波長)不是連續的,而是有很多特定的「線」,即某些波長被特別吸收或特別放出。若電子真的是完全自由、隨意地在各種軌道上運動,那麼理論上它們吸收或放出光應該是連續的、什麼波長都有。但實驗卻顯示,像氫這種簡單原子會只吸收或放出幾條特定的線,這啟示電子有著更嚴格的規則。

光譜:原子的指紋(吸收與放射)

想像你有一把白光手電筒,裡面包含了所有顏色的光(就像彩虹一樣)。當這束白光穿過一片氫氣雲後,會發生什麼事?實驗上發現,並不是所有顏色都能順利通過:有些顏色被「吃掉」了,出來的光在那些波長位置變暗,這些暗暗的線就是吸收光譜(absorption spectrum)。反過來,如果把氫氣加熱,氫原子會「發光」,但它發出的光並非連續,而是集中在幾條明亮的線上,這就是放射光譜(emission spectrum)。

吸收線和發射線其實是同一件事的兩個面:吸收時,電子吸走光子的能量而躍上較高的能階;發射時,電子從高能階掉回低能階,把多餘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來。因為能量差是固定的,所以光子能量(換算成波長)也是固定的,於是我們看到離散的光譜線。

能階像電梯:為什麼不能停在「半層」?

把能階想像成一棟只有特定樓層可以停的電梯。你在電梯按鍵只能按1、2、3……,不能要求停在2.7樓、不能要求停在9又四分之三樓。對電子來說也是如此:它可以在第一層(n=1,稱為基態ground state)或第二層(n=2)、第三層等,但不能停在沒有意義的「分數樓層」。這種只允許某些離散值的現象,我們稱為量子化(quantization)。

當電子處在較高的樓層(較高的能階)時,代表它有較多的能量,也通常離原子核的平均距離較遠;處在較低的樓層則表示被核吸引得更緊、更難離開。這也解釋了為何一些化學元素(例如鈉、鉀)的最外層電子比較「容易」離開原子,令這些元素在化學反應中很活潑:它們的外層就是比較高、比較鬆的樓層,像是電梯只差一按就能去到門口出口。

玻爾模型給出的簡單公式(氫原子的能量)

為了解釋氫原子的那些離散光譜線,玻爾(Niels Bohr)提出一個非常具體的數學式子,雖然它不是完整的量子理論,但對氫原子確實很奏效。玻爾說,氫原子每一個能階的能量可以寫成:

E_n = -13.6 eV / n^2

這裡的n是一個整數(1、2、3……),代表樓層。數字13.6 eV是基態(n=1)能量的絕對值。這裡的單位eV(電子伏特)是一個能量單位:1 eV大約等於1.6×10^-19 焦耳(J),是物理學中常用來描述原子尺度能量的方便單位。負號表示電子是被束縛在原子內的;越負表示越難把電子從原子拉走。

例如,n=1時E_1 = -13.6 eV,n=2時E_2 = -13.6/4 = -3.4 eV。當電子從n=2回到n=1,它會放出一個能量為差值(-3.4 – (-13.6) = 10.2 eV)的光子;換成波長就是我們能測到的一條光譜線。

為什麼能級是整數?德布羅意的波動想像

玻爾給出公式,但還需要一個直觀解釋:為什麼只能是整數樓層?德布羅意(De Broglie)提出一個簡單而優雅的想像:電子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當電子繞著原子核運行時,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圈一圈的波。如果這波在軌道上畫一圈後要和自己吻合(沒有突兀的斷點),那麼繞一圈的長度必須剛好包含整數個波長;否則波峰與波峰不重合,波會互相抵銷,不能形成穩定的狀態。

把這比喻成吉他弦:只有長度剛好容納1、2、3個半波長時,弦才會發出漂亮的諧振音;其他不符合條件的振動會因為干涉而消失。同理,電子的軌道必須讓波剛好閉合,這就自然產生了整數n的限制。這是把玻爾模型往量子世界推進的一個關鍵概念,後來完整的量子力學把這種「允許的波」概念發展得更嚴密。

光譜與化學性質的日常連結

光譜不是只在實驗室有用;它是物質的「指紋」。天文學家用光譜分辨恆星和星雲裡的元素,化學家用光譜測定成分,環保部門用它監測空氣或水中微量物質。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例子:街燈裡常見的鈉燈之所以發出熟悉的橙黃色,是因為鈉原子在外層電子轉換時,特別喜歡發出那一對黃光的光譜線。另一個例子是火焰試驗:把不同鹽投進火焰,會顯示不同顏色,這正是因為不同元素的電子有不同的能階差。

簡單總結與下一步的思考

實驗(像是吸收與發射光譜)告訴我們:電子在原子中不是可以任意擺佈,而是分佈在一組離散的能階上;電子從一層跳到另一層時,會吸收或放出能量恰好等於兩層能量差的光子。玻爾模型用簡單公式把氫原子的能階量化出來,而德布羅意的波動想像則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會出現整數的限制。這些概念不僅解釋了實驗現象,也直接關係到物質的化學性質與我們日常看到的光色。

若你對下一步感興趣,可以思考:既然電子像波,那麼它們的「位置」與「速度」是否還像我們在宏觀世界那樣可以同時知道?完整的量子力學會進一步說明波函數、機率和無法精確同時知道兩樣量(例如位置與動量)的限制,這些會在更進一步的討論中詳述。現在先把這個畫面記住:原子不是沒有規矩的小宇宙,而是一個有樓層、有聲響、有指紋的微觀世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