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萬有引力是甚麼?
走在中環的斜路、搭地鐵時抓緊手扶梯、在小巴上端著咖啡不想灑出來——這些身體的默契,都在跟一個看不見的力量互動:萬有引力(gravity)。它讓我們腳踏實地,也讓月亮繞著地球、地球繞著太陽,最後構成整個宇宙的秩序。這篇文章會帶你從「為何東西會跌落」出發,走到現代物理對重力的最前沿,明白它如何牽動時間、光線與宇宙的命運。
重力的直覺與日常
先把兩個常混淆的概念釐清:
- 質量(mass):物體含有「物質」多少,單位公斤(kg),不因位置改變。
- 重量(weight):重力對物體的拉力,單位牛頓(N)。在地球表面重量約等於質量乘以 9.8(更精確是 9.81)米/秒²。
香港海平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 g 約為 9.78–9.81 m/s²,會受緯度(地球自轉令赤道較「輕」)與地形、地殼密度影響。你在太平山頂,g 會比在海邊稍微小一點點。國際太空站(ISS)高度約 400 公里,那裡的 g 仍有地面的約 90%,但太空人持續「自由落體」(free fall)繞地球,形成我們稱為「微重力」(microgravity)的失重感。並非太空「沒有重力」,而是大家一起掉,感覺不到彼此的支持力。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兩個視角
17 世紀,牛頓用一條簡潔的公式概括了重力:
F = G × m1 × m2 / r²
意思是:任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都會互相吸引,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與距離平方成反比,G 是萬有引力常數。這解釋了拋物運動、潮汐,以及行星繞太陽的椭圓軌道。牛頓把重力當成一種「作用在距離」的力(action at a distance)。
到了 20 世紀,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 GR):重力不是一股神秘的拉力,而是質量與能量令時空(spacetime)彎曲;自由落體就是沿著彎曲幾何的「最直路」前進(測地線 geodesic)。在這個視角,「力」退場,取而代之是幾何。
面向 | 牛頓萬有引力 | 廣義相對論 |
---|---|---|
核心觀念 | 距離平方反比的吸引力 | 質能讓時空彎曲,物體沿曲空間自由落體 |
適用範圍 | 弱重力、低速、工程與多數天文計算 | 強重力、極精準、黑洞、宇宙學、GPS 校正 |
代表驗證 | 行星運動、潮汐 | 水星近日點進動、光線偏折、重力紅移、引力波 |
空間與時間會彎:等效原理的直觀
廣義相對論的起點是等效原理(equivalence principle):慣性質量(阻抗加速的「慣性」)等於引力質量(受重力的強度),在所有實驗裡難分彼此。把你關在無窗電梯裡分不出,是地面在推你,還是電梯在太空中加速上升——這種「區分不了」就是重力與加速度的等效。
若時空是彎的,時間也會被拉長或壓縮。越接近地球,時鐘走得越慢(重力時間膨脹,gravitational time dilation);光在爬出重力井時會紅移(gravitational redshift)。這些都被實驗精確驗證,例如高低樓層的原子鐘速率差異,與 GR 預測吻合。
為何地球圈住月亮?軌道的物理
軌道是「持續掉落但總是錯過目標」的運動。當水平速度剛好,物體在重力場中持續轉向,形成封閉軌道。幾個關鍵數字:
- 地球的逃逸速度(escape velocity):約 11.2 km/s。超過就能擺脫地球的束縛。
- 同步軌道(geostationary):高度約 35,786 公里,衛星繞行一圈需 23 小時 56 分(恰與地球自轉匹配),在香港天空看起來「不動」。
- 近地軌道(LEO):幾百公里高,週期約 90 分鐘,國際太空站就在這裡。
在牛頓框架,這由離心趨勢與重力平衡描述;在 GR 裡,這是沿著彎曲時空的測地線前進,沒有外力是最佳近似。
潮汐、海水與你手上的咖啡
潮汐不是因為「近的一邊被月球拉得更用力」那麼簡單,而是重力場的「梯度」(tidal field)造成:面向月亮的一側被更強的引力拉近,背向的一側相對「落後」,形成兩個潮汐隆起。太陽也參與其中,當日月同方向(新月)或相反方向(滿月)時,潮差最大(大潮,spring tide);上弦或下弦時潮差較小(小潮,neap tide)。香港的潮汐受地形與南海共振影響,複雜但整體仍由月、日潮控制。
同理,咖啡杯裡其實也受潮汐力影響,只是極度微弱;地殼亦會有毫米級「地潮」(Earth tide),用超高靈敏度的重力儀(gravimeter)可量到。
如何量度重力:從扭秤到原子干涉
- 卡文迪許實驗(Cavendish experiment):18 世紀用扭秤量 G,首次「稱出地球」。現代仍在改良 G 的測量,但不確定度相對其他常數仍偏大。
- 重力儀(gravimeter):用彈簧、超導懸浮或原子干涉(atom interferometry)量本地 g 的微小變化,可用於地質勘探、地下水監測。
- 衛星重力測繪:如 GRACE 任務,透過兩顆衛星距離微變化反演地球重力場,追蹤冰蓋、水資源變化。
重力讓光也改道:透鏡、紅移與遲滯
在 GR 中,光線沿著彎曲時空前進,於是重力能改變光的路徑。1919 年日食觀測首次驗證星光被太陽偏折。現代的重力透鏡(gravitational lensing)已是天文學利器,可:
- 放大遙遠星系,形成「愛因斯坦環」(Einstein ring)。
- 「稱重」星系團,包括不可見的暗物質(dark matter)。
- 用變形與時間延遲推算宇宙膨脹參數。
光的頻率也會因重力而改變:往上走會紅移,往下走會藍移(gravitational redshift/blueshift)。訊號經過大質量天體附近會多花一點時間,稱為夏皮羅遲滯(Shapiro delay)。
時鐘、GPS 與香港的導航
手上的手機導航靠的是衛星時鐘「極度準確且一致」。然而,衛星在高空重力較弱(時鐘走快),同時以高速繞地(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讓時鐘走慢)。兩者相加,GPS 衛星若不修正,每天會快約 38 微秒,足以令定位每天錯幾公里。工程師在設計與運行中預先加入 GR 與 SR 的修正,才有今天的 5–10 米級定位精度(在良好條件更佳)。這是廣義相對論在香港街頭每天都派上用場的例子。
黑洞、引力波與宇宙的風景
黑洞(black hole)是時空彎曲到極致的天體,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內連光也無法逃出。黑洞不是「吸塵機」,遠處物體若速度與軌道合適,仍可安穩繞行。當黑洞或中子星彼此繞行並合併,會擾動時空,傳出引力波(gravitational waves)。
2015 年,LIGO 首次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發出的引力波,之後的觀測已累積超過百宗事件。2017 年的 GW170817 則見證雙中子星合併,電磁波與引力波同時捕捉,證明宇宙裡的金、鉑等重元素可在這種劇變中誕生。如今美國 LIGO、歐洲 Virgo 與日本 KAGRA 形成全球網絡,持續在運行。這些探測把 GR 帶進「聲學」的年代,讓我們「聽見」宇宙。
常見誤解與快速糾正
- 「太空沒有重力」:錯。近地軌道 g 仍很大,失重感來自持續自由落體。
- 「地球拉我,我不會拉地球」:錯。牛頓第三定律仍成立,你也拉地球,只是地球太重,你看不出地球被你「拉動」。
- 「重力和磁力一樣」:不同。重力對所有質量皆吸引;電磁力可以吸或斥,且受電荷影響。
- 「黑洞會把整個宇宙吸走」:不會。黑洞的引力在遠處跟同質量的其他天體無異。
數學味道:場、勢與幾何(簡明版)
- 在牛頓框架,我們用重力勢(gravitational potential, Φ)描述:重力場 g = −∇Φ;對均勻密度分佈,Φ 滿足泊松方程(Poisson equation):∇²Φ = 4πGρ。
- 在 GR,物質與能量透過應力-能量張量(stress-energy tensor, Tμν)告訴時空如何彎(用曲率張量 Rμν、R 描述),而時空的彎曲告訴物體如何動(測地線方程)。完整的愛因斯坦場方程(Einstein field equations)在這裡不寫出,但重點是:幾何等於物質。
- 弱場、低速極限下,GR 回到牛頓勢的形式,這就是為何日常工程可放心用牛頓力學。
未竟之路:量子重力與新觀測
把重力與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統一仍是未解的重要難題。弦論(string theory)、圈量子重力(loop quantum gravity)等路線各有進展,但尚未有實驗定論。另一邊,脈衝星計時陣列(pulsar timing arrays)在 2023 年公布可能探測到超大尺度的引力波背景,為超大質量黑洞合併提供新證據。未來的 LISA(太空重力波天文台)將在 2030 年代瞄準更低頻的引力波,補齊宇宙「交響樂」的低音部。地面與太空的精密實驗也在更嚴格地測試等效原理與 GR 的預測,例如衛星任務 MICROSCOPE 已把等效原理的違反限制到 10^-15 等級。
把重力學到手:你可以留意什麼?
- 觀察潮汐:查看香港天文台潮汐表,配合月相,感受日月的拉力如何在維港「顯影」。
- 試試「電梯實驗」:在升降機啟動的瞬間,感覺身體變重或變輕,這是加速度與重力的等效。
- 關注導航誤差:在高樓林立的地區定位漂移,除了多徑效應,想像衛星時鐘背後那套 GR 校正有多重要。
結語
萬有引力把我們與地球、地球與太陽、星系與星系連成一張無形的網。牛頓給了我們一條威力驚人的近似公式,足以規劃航天與工程;愛因斯坦則告訴我們,重力是時空本身的幾何。在咖啡杯的漣漪、在維港的潮汐、在 GPS 的時鐘、在黑洞的陰影與引力波的顫動裡,重力無處不在。理解重力,不只是懂得一門力學,更是學會讀懂世界最深層的秩序,明白我們的每一步,都是在彎曲的時空裡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