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為什麼光速對所有人都一樣?

【深造物理】為什麼光速對所有人都一樣?

【深造物理】為什麼光速對所有人都一樣?

假設有兩列地鐵向著同一方向並行,你在其中一列的地鐵上,你和旁邊那列車上的人和站在月台上的人,對列車速度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站台上的人覺得車很快,隔壁相向行駛的人看你卻像靜止。速度似乎總跟觀察者有關。但一到光這回事,宇宙突然統一規格:無論誰在看、怎麼動,真空中的光速都一樣,大約每秒三十萬公里。為什麼光會這麼固執?更深一層說,為什麼整個宇宙的時間與空間,會合力安排出一個對所有人都相同的極速 c?

這不是單一實驗的巧合,而是近代物理的核心結構。本文會從測量方法、電磁學、相對論,到引力與量子場的角度,一步步拆解「光速不變」的理由。

光速到底是什麼?與度量的關係

先釐清兩件事。第一,光速指的是在真空中電磁波的傳播速度,符號寫作 c,國際標準數值是 299,792,458 公尺每秒。第二,今天的公尺定義是「光在真空中 1/299,792,458 秒內走過的距離」。也就是說,我們反過來用 c 做為尺規的一部份。這是制度上的定義;但別誤會成為「光速不變只是人為定義」。就像定義一公斤不會令蘋果變重,定義公尺也不會把世界的物理改寫。真正的物理內容在於:無論你怎樣運動,用任何合適的儀器,對同一次光的往返測量,得到的 c 都一樣,且它是自然界的因果極限。

要談速度,必須談如何量度時間和距離。物理學用「操作性定義」:時間靠時鐘,距離靠尺,外加一套同步方法把不同地點的時鐘對齊。愛因斯坦提出用光本身來同步:從 A 發出光,B 反射回來,取往返時間的一半,定義 A 與 B 的同步。這套程序有一個關鍵假設:光往返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常數。這可被大量實驗交叉驗證,而不是純約定俗成。

從電磁學到相對論:c 如何出現

十九世紀,麥克斯韋方程組(Maxwell equations)把電與磁統一起來,預言了在真空中會出現橫波,其速度是 1/√(ε0 μ0)。當時人們尚未知道光就是電磁波,但量一量 ε0、μ0,結果的速度恰好等於光的速度。這個巧合推動了巨大革命:光是一種電磁場的自我傳播。

如果電磁波的波動方程在所有慣性參考系(inertial frame)中都要長得一樣,那就要求把空間與時間混合的轉換規則不是伽利略變換,而是洛侖茲變換(Lorentz transformation)。換句話說,讓 Maxwell 方程在移動觀察者之間形式不變的對稱性,就是「光速在各慣性系相同」。這裡的 c,不只屬於光,而是時空結構本身的一個尺度。

兩個基本原理與尺與鐘的改變

狹義相對論建立在兩個原理之上:

  • 相對性原理:所有慣性系中的物理定律完全相同。
  • 光速不變:真空中的光速在所有慣性系相同,且與光源狀態無關。

這兩者一起推出了令人意外、但可實驗驗證的結論:移動的時鐘變慢(時間延緩,time dilation),移動方向的尺變短(洛侖茲收縮,length contraction),以及各地事件的同時性取決於觀察者(相對同時性,relativity of simultaneity)。

為什麼這些效應能「保護」光速不變?想像一個光鐘:兩面鏡子相對,光子來回彈。你靜止時,光上下直線跑;旁人看你整套儀器以高速滑過,光的軌跡變成斜線,路程更長。若人人都量到同一 c,要補償路程變長,就只有時間在移動系中變慢。相同道理也解釋了尺的收縮。於是,無論誰來測,光在等時間內跑的距離比都恰好調整,使得 c 一樣。

為何速度不再簡單相加

在日常低速世界,我們習慣速度相加:你在 30 公里每小時的行人道上往前跑 10 公里每小時,旁人看到你大約 40。相對論下正確的速度合成公式是:兩速度 u、v 同向時,合成速度 w = (u+v)/(1+uv/c²)。只要 u、v 都低於 c,分母就使結果永遠小於 c;其中一個等於 c,結果仍是 c。這個新規則取代了我們的直觀,並確保沒有任何慣性觀察者能把光追慢或推快。

問題 牛頓世界 相對論世界
速度相加 u+v (u+v)/(1+uv/c²)
時鐘快慢 與狀態無關 移動變慢,因 γ=1/√(1−v²/c²)
尺的長度 不變 運動方向收縮
同時性 絕對 與觀察者相關

如何實際測到光速不變:實驗脈絡

  • 麥克生–莫雷實驗(Michelson–Morley):用干涉儀嘗試偵測地球在假想乙太中的風速,結果為零,支持各向同性與光速與源無關。
  • 肯尼迪–索恩代克(Kennedy–Thorndike)與伊夫斯–史迪威(Ives–Stilwell):對時間延緩與頻移的精密檢驗,支持洛侖茲對稱。
  • 高能加速器:電子以 0.999999c 繞圈,無論如何加速都不能達到 c,且同步輻射、壽命延長完全符合相對論。
  • μ 子在大氣層:宇宙線產生的 μ 子半衰期短,但以接近 c 的速度到達地表,顯示時間延緩。
  • GPS:衛星時鐘同時受重力與運動影響,若不做相對論修正,每天會累積數十微秒誤差,定位會飄千米。
  • 現代共振腔與光梳:將光在不同方向的超穩定腔中比較,對光速各向異性和幀依賴性的上限約 10 的負十七次方以下。

這些實驗的共同訊息是:一切支持一個單一的時空對稱性—洛侖茲不變性(Lorentz invariance)。光速不變不是孤立現象,而是整個物理定律的幾何骨架。

在介質、真空與引力場中的光速

你可能聽過「光在水中慢下來」,那光速真的改變了嗎?區分三個概念:

  • 相位速度(phase velocity):波峰移動的速度;在介質中可小於或大於 c,甚至可超過 c,但不承載新訊息。
  • 群速度(group velocity):包絡的速度,常被視為訊號速度;在正常色散的介質中小於 c。
  • 前沿速度(front velocity):訊號的最早邊緣,決定因果傳遞上限,不能超過 c。

因此,任何真正的新資訊、因果影響都不會快於 c。電子在水中可比水中的光快,產生契忍可夫輻射(Cherenkov radiation),但它仍比真空中的 c 慢。

在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中,引力是時空曲率。曲率會讓光的路徑彎曲、行程延遲(例如太陽旁的夏皮羅延遲),但「局部」而言,任何自由下落的小區域內,物理仍是狹義相對論:光速仍是 c。更妙的是,2017 年首個同時偵測到重力波與伽瑪射線暴的事件 GW170817,顯示重力波速度與光速相同,差異小於 10 的負十五次方等級,強烈支持「c 是所有無質量場的傳播極限」。

c 是宇宙的因果上限,不只是光的速度

在現代觀點,c 是時空幾何的常數:它把時間尺度轉為空間尺度,決定了所謂光錐(light cone)。光錐內的事件彼此可以有因果影響,光錐外則不能。光之所以以 c 移動,是因為光子(photon)是無質量的量子場激發,沿著光錐的「零測地線」行進。不是光選了 c,而是 c 這個幾何極限「允許」了光以此速前進;任何有質量的粒子,都必須在光錐內,速度小於 c。

換句話說,c 是宇宙的因果速度上限,光與重力波等無質量信號恰好達到這個上限。

常見誤解與日常比喻

  • 我坐在飛船上以 0.9c 前進,打開手電筒,看到的光有多快?答案:依然是 c。你自己的尺與鐘定義了你測量的空間和時間,旁人看的尺與鐘不同,但各自都量到 c。
  • 既然光速不變,是不是純粹定義出來的?不是。單位的定義把 c 數值固定,避免測量不一致;但是否在不同方向、不同速度下仍然一樣,是物理命題,需靠實驗檢驗,且已被驗證到極高精度。
  • 看到新聞說「超光速」了怎辦?多數是相位或群速度效應,或幾何投影的假超光速,例如雷射筆掃過遠處山坡,光斑可以移動得像超過 c,但沒有任何點在傳遞可攜訊息的實體。
  • 如果 c 是極限,為何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好像瞬間影響?糾纏的相關性不能用來傳訊,任何可控的資訊仍需遵守 c 的上限。

更深一層的為什麼:對稱性與時空結構

真正的「為什麼」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展現了洛侖茲對稱,這種對稱性要求存在一個不變的速度尺度。牛頓世界的對稱群是伽利略群;近代粒子與場的世界,從量子電動力學(QED)到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都建立在洛侖茲不變性之上。這種對稱不只讓方程式好看,更決定了能量與動量如何轉換、粒子如何相互作用、甚至哪些粒子可擁有質量。無質量就意味著場的色散關係是 E=pc,沿著光錐行進;有質量則是 E²=p²c²+m²c⁴,永遠無法達到 c。

另一種角度:若你要求所有慣性系中物理定律形式相同,並允許線性、均勻等合理假設,數學上幾乎唯一的答案就是洛侖茲變換;它自動帶出一個不變速度。這個不變速度的數值,必須由實驗定下。自然界告訴我們,它就是 c。

測量的細節:單程、往返與同步

嚴格說,直接測「單程光速」需要兩地時鐘事先同步;而同步本身常用光完成,看似有循環。實務上,物理學家通常測往返速度,因為只用一只時鐘即可。若宇宙的單程光速有方向依賴,只要它不影響往返速度與其他定律,表面上或許難分辨。但配合地球自轉、公轉、腔體旋轉的實驗,加上粒子物理、天文的觀測(例如雙星系統中光的到達時間、快射電波爆的色散與延遲),都把任何可能的各向異性壓到極低上限。因此,雖然同步的哲學問題有趣,現代物理把「光速在各方向、各慣性系相同」視為已被強力支持的事實。

介面與單位:c、ε0、μ0 與常數的現代觀

在舊 SI 制度中,μ0 被定義為確切值,c 由測量得來;2019 年之後改為固定 c 與基本常數,讓單位穩定。無論制度如何,物理意義不變:電磁學的結構與狹義相對論的對稱共同指向同一件事—存在一個不變速度,且實驗證實它等於我們稱為光速的值。

目前邊界:c 會不會隨時間或地點改變?

有理論嘗試讓基本常數隨宇宙演化而微變,例如探討精細結構常數(α)的可能漂移。現階段,實驗與天文資料(原子鐘長期比對、遙遠類星體吸收線、宇宙微波背景的擾動等)對任何變化都給出極嚴格上限;沒有可信證據顯示 c 在時空中變動。另一方面,若有新物理打破洛侖茲不變性,可能出現在極端能量尺度,例如量子引力的效應。但截至目前,從宇宙線到重力波的觀測都支持相對論。

把抽象變具體的想像實驗

  • 光在行駛中的列車上:在車廂天花板與地板裝兩面鏡子,讓光上下反彈。站在車內的人量到每次來回都是同樣的時間。站在月台的人看,光走的是斜線,路程更遠。但兩邊的測量仍然都給出c,因為車內時間相對月台變慢,正好補償了。

結語:不變的不是光,而是時空的規則

當我們問「為什麼光速不變」,其實問的是「為什麼自然選擇這樣的時空結構」。答案並非單一機制,而是一整套互相扣緊的事實:電磁學在不同觀察者之間保持形式、實驗對洛侖茲對稱的壓倒性支持、尺與鐘在運動中的必然變化、以及 c 作為因果結構與無質量信號的極速。光遵守 c,不是因為光特別,而是因為 c 是時空本身的度量標尺。這套規則讓 GPS 正常工作,讓粒子加速器可預測,讓天文觀測一致,也讓我們得以用同一種語言理解從手機天線到黑洞陰影的現象。

宇宙給我們的禮物,是一條始終如一的界線。越過它,不是變得更快,而是進入另一個不被允許的世界。理解這條界線的幾何意義,也就理解了近代物理的靈魂。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