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陽光為何會曬傷皮膚?
在的夏天很多人以為「曬黑」只是變漂亮或顯瘦的選擇,但「曬傷」可不是單純的皮膚變紅——它其實是紫外線造成的細胞損傷與免疫反應。這篇文章會把太陽光的物理、皮膚的生物反應、以及我們如何科學地保護自己,一次講清楚。你會發現:防曬不是迷信,而是一套相當硬核的科學。
陽光其實是一套「光之菜單」
從物理角度看,陽光是一組不同波長的電磁波(electromagnetic waves)。可見光讓我們看見顏色,紅外線(infrared, IR)帶來溫暖,而最關鍵的「主犯」是紫外線(ultraviolet, UV)。紫外線按波長可分:
- UVA:320–400 nm,能量較低,但穿透力強,可深入真皮層,與光老化(photoaging)密切相關。
- UVB:280–320 nm,能量更高,主要導致曬傷(sunburn),也是皮膚癌的重要風險因子。
- UVC:100–280 nm,能量最高,但幾乎完全被地球臭氧層吸收,基本不會直達地面。
用生活比喻:太陽光像是「混合湯」,IR是熱湯的溫度,可見光是湯的顏色,而UV,特別是UVB,就像湯裡的「辣椒精」,少量就足以刺激你的皮膚。
從太陽到你皮膚:紫外線怎樣落地?
紫外線的強弱不只看太陽有多猛,還牽涉到大氣的「過濾」與反射:
- 太陽高度與季節:中午太陽在頭頂、夏季日路徑較高,紫外線穿過的大氣層較薄,抵達地面就更強。
- 雲層與散射:雲可以擋掉部分UV,但高薄雲或碎雲反而會使地面接收的UV不穩定,有時還會加強散射造成「陰天也曬傷」。
- 地面反射:沙灘、海面、甚至水泥地都能反射紫外線。海面大概反射10%上下,新雪可反射八九成;香港少下雪,但沙灘和泳池邊仍能「二次照射」。
- 臭氧層:臭氧吸收短波UVB與UVC,是天然「防曬膜」。臭氧含量變化會影響UVB通量。
這些因素集合形成我們常見的「紫外線指數」(UV Index, UVI)。UVI越高,皮膚在相同時間內吸收的紫外線能量越多,越容易曬傷。
能量到分子:曬傷的第一步是光子撞上DNA
曬傷的核心是一個能量與化學的故事。UVB和部分UVA光子(photon)具有足夠能量,能被皮膚細胞內的關鍵分子吸收。當光子被吸收,會把能量「塞」進分子軌道,引發化學反應。我們關注的主要目標是DNA與蛋白質:
- DNA損傷:UVB容易誘發鄰近胸腺嘧啶(thymine)之間形成環丁烷二聚體(cyclobutane pyrimidine dimers, CPDs)與6-4光產物(6-4 photoproducts)。這些「錯誤連接」會干擾複製與轉錄。
- 氧化壓力:UVA雖能量較低,但更擅長產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例如單態氧(singlet oxygen)與超氧陰離子。ROS會氧化脂質、蛋白質,並間接攻擊DNA。
將它想像成:UVB像是直接把書頁黏在一起,UVA則像把墨水氧化模糊。兩者都讓「細胞讀不懂指令」。
皮膚的「緊急修復隊」: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人體不是坐以待斃。當DNA受損,細胞會啟動核苷酸切除修復(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 NER)。它像是專業編輯:
- 識別錯字:感知蛋白偵測到DNA扭曲。
- 切除錯段:核酸內切酶把錯誤的短片段剪掉。
- 補回空缺:DNA聚合酶填補正確序列,DNA連接酶封口。
如果修不好或錯誤太多,細胞可能選擇「程式性自殺」(apoptosis)。你看到的「曬傷發紅」其實是一連串免疫與發炎反應:受損細胞釋放訊號,血管擴張、免疫細胞移動到現場,清理損壞的細胞與組織。
為何會「紅、腫、痛、熱」?發炎的物理與生理
曬傷的四大症狀對應一套基本機制:
- 紅(Rubor):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增加,用於運送免疫與修復分子。
- 熱(Calor):血流與代謝上升,局部溫度增加,不是IR加熱,是你身體在「開工」。
- 腫(Tumor):血管通透性提升,組織液滲出。
- 痛(Dolor):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刺激神經末梢,加上角質層破損,觸痛明顯。
幾天後脫皮,是身體把受損的角質細胞整片丟掉。這不是清潔,而是災後重建。
曬黑不是「健康」的象徵,而是防禦傷痕
當皮膚感受到UV壓力,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s)會激活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s),增加黑色素(melanin)生成,並把黑色素顆粒運到表皮細胞上方,像「小遮陽傘」一樣分布在細胞核上方,吸收與散射部分UV。
黑色素能把光能轉為熱能並快速耗散,降低DNA再受傷的機率。從物理看,這是能量重新分配;從生理看,這是次級防線。但注意:能曬黑表示你已經受到足夠的UV刺激,這本身就是「受損已發生」的訊號,而不是健康勳章。
為什麼不同膚色的人曬傷風險不同?
皮膚顏色主要取決於黑色素的含量與型態:真黑素(eumelanin)較擅長吸收UV並安全耗散能量;褐黑素(pheomelanin)較容易產生ROS。深膚色族群通常有較多真黑素,天生具備較高的「光防護」。但這不是無敵盾牌:長期UV暴露仍會造成光老化與皮膚癌風險上升。所有膚色都需要防曬,只是策略與容忍度不同。
UVA vs UVB:為何兩者都要擔心?
性質 | UVA | UVB |
---|---|---|
波長 | 320–400 nm | 280–320 nm |
穿透深度 | 可達真皮層 | 主要停留於表皮 |
主要傷害 | ROS、光老化、間接DNA損傷 | 直接DNA光化學損傷、曬傷 |
玻璃阻擋 | 多數一般玻璃可阻擋部分但非全部 | 常被玻璃有效阻擋 |
相對佔比 | 抵達地面比例較高 | 比例較低但單位能量傷害更大 |
總結:UVA像持續的細雨,時間久了把牆浸壞;UVB像短時強陣雨,一下子就淹。兩者都需要防護。
SPF、PA、寬頻防護:防曬標示怎麼看?
藥妝店的防曬品總讓人眼花繚亂。掌握三個關鍵就夠:
- 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主要反映對UVB的防護。SPF 30理論上可讓你承受相同紅斑劑量的時間延長約30倍。但這是假設足量塗抹、沒有流汗脫落的理想情況。
- PA/星級:多用於標示UVA防護,PA+到PA++++越多加號代表UVA防護越強;或見英國常用的UVA星級系統。
- Broad-spectrum(寬頻):同時覆蓋UVA與UVB。選擇時務必看這點。
常見防曬劑分為兩類:
- 物理性(礦物)防曬:氧化鋅(ZnO)、二氧化鈦(TiO2),主要靠散射/反射與部分吸收。對皮膚較溫和,對UVA/UVB廣覆蓋,但可能泛白。
- 化學性(有機)防曬:例如阿伏苯宗(avobenzone)、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Tinosorb S/M等,透過吸收光子並將能量轉為熱或無害振動釋放。質地清爽但需留意光穩定性與個人膚況。
劑量與時間:為何同樣太陽,有人10分鐘就紅?
曬傷遵守「劑量—反應」(dose–response)邏輯。關鍵是皮膚吸收的有效UV劑量,等於「強度 × 時間 × 皮膚敏感度」。影響因素包括:
- 個人體質:膚色、基因、藥物(如部分抗生素、A酸、感光藥物會提高光敏感)。
- 環境:UVI、反射環境(沙灘/水上)、海拔(越高UV越強)。
- 行為:外出時段、衣著、是否補塗防曬、是否流汗/下水。
在香港夏季中午,UVI經常達高到極高級別。若皮膚偏白、無防護,10–20分鐘出現紅斑並不罕見。
維他命D與防曬:會不會「防曬就缺D」?
UVB能讓皮膚的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他命D3前體,這是人體重要的來源。但現代醫學共識是:不需要冒曬傷風險來補D。短時間、低風險的日照配合飲食與補充劑即可達標。尤其在高UVI地區,防曬優先,不必以「曬到紅」作為補D依據。
科學級日常防護清單(香港版)
- 看UVI:出門前查天文台UV指數。達6以上屬高,需強化防護。
- 選對時間:避免11:00–15:00的強光時段,或縮短暴露時間。
- 穿著:帽簷≥7公分的帽、緊密織物長袖、防UV太陽眼鏡。濕掉的衣服防護力會下降。
- 防曬塗抹量:臉與頸約一個「五元硬幣」量,全身約2毫克/平方公分,成人大約需1–1.5湯匙。室內靠窗亦建議基礎防曬,因UVA可穿透玻璃。
- 補塗:每2小時補塗一次;流汗、游泳、用毛巾擦拭後需即時補塗。選擇標示防水(water-resistant)的產品。
- 場景意識:沙灘/船上/泳池邊反射強,陰天也可能曬傷。山上與離島風大不代表UV低。
- 兒童與敏感肌:優先礦物防曬與物理遮蔽;嬰幼兒避免直射日光。
為何曬傷會增加皮膚癌風險?
從分子到臨床的鏈條是清楚的:UV造成DNA突變,若修復失敗或出現錯誤修復,可能累積在腫瘤抑制基因(如TP53)或致癌基因上,長年累月就提高皮膚癌風險,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與黑色素瘤。尤其反覆的水泡性曬傷與兒童期強烈暴露,是已知的危險因子。
物理視角的「陰影陷阱」與環境小知識
- 陰影不等於安全:天空散射光(天空穹頂的瑞利散射)仍把UVA/UVB送到你身上。樹蔭、帳篷可降強度但不全擋。
- 地面幾何:斜坡、玻璃幕牆、亮色地面可增加「側射」與反射。
- 都市峽谷效應:高樓夾縫造成多次反射與散射,局部點位可能比你想像更亮。
急性曬傷怎麼辦?科學處理步驟
- 降溫:以冷敷或微涼的淋浴降低局部溫度,避免冰塊直接接觸皮膚。
- 保濕與修復:使用含甘油、玻尿酸、蘆薈等的溫和保濕,減少經皮水分流失(TEWL)。避免含香精與高酒精濃度產品。
- 止痛與發炎控制:必要時在醫囑下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切勿挑破大型水泡,避免感染。
- 補水與休息:全身不適時多喝水、補充電解質,觀察是否有中暑或熱衰竭症狀。
- 就醫:若出現大片水泡、劇痛、發燒或意識不清,請盡速求醫。
常見迷思快拆
- 「陰天不用防曬」:錯。雲層可減少部分UV,但UVA與散射仍可致傷。
- 「曬黑就不會再曬傷」:錯。黑色素只是提升門檻,不是免疫。
- 「塗一次防曬可撐一整天」:錯。流汗、摩擦、光降解都會降低效能。
- 「只有UVB才危險」:錯。UVA導致光老化和間接DNA損傷,同樣增加癌風險。
- 「室內不用防曬」:不完全對。靠窗位與玻璃車廂內,UVA仍可造成傷害。
把物理用在生活:聰明安排你的光暴露
物理學給我們的不是恐懼,而是工具。理解光的波長、強度、散射與反射,我們就能做更好的選擇:選時間、選位置、選裝備。你不需要與太陽對抗,只要學會「與光共處」。
結語:曬傷是一堂能量與生命的課
曬傷不是小事,它是光子與分子正面交鋒後留下的生理註記。從太陽發出的電磁波,穿越大氣的層層過濾,最後在你的皮膚上觸發化學與免疫連鎖反應——這一切都遵循著能量守恆、量子吸收、與生物修復的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我們可以既享受香港的陽光、海風與山徑,也能把風險降到最低。別把防曬當麻煩,把它當成一套優雅的物理—生物工程:你為皮膚搭好遮陽棚,讓身體專心把健康留在該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