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光子有甚麼特性?從燈泡到宇宙背景的全方位解讀

【深造物理】光子有甚麼特性?從燈泡到宇宙背景的全方位解讀

【深造物理】光子有甚麼特性?從燈泡到宇宙背景的全方位解讀

你每天都在和光子打交道:晨早窗邊的陽光、手機螢幕的亮光、超市的雷射掃描、甚至家中Wi‑Fi路由器裡的光纖,都離不開光子。光子是電磁波( electromagnetic wave )的最小能量單位——一種沒有靜止質量、永遠以光速運行的量子( quantum )。它既像粒子( particle ),又像波( wave ),但這不是「一時像、一時不像」的矛盾,而是量子世界運作的根本規律:光子是量子場( quantum field )的激發,它以特定的方式在不同情境中展現出波動與粒子的特性。

本文會以生活化的例子,帶你深入理解光子的基本屬性、如何與物質互動、在量子資訊與天文觀測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為我們認識宇宙的關鍵。即使沒有物理背景,也能看懂,並在日常中發現光子的影子。

光子是甚麼?從電磁場的「一個量」說起

在現代物理裡,我們用量子電動力學( QED,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描述電磁現象。電磁場不是連續可分到無限,而是由一個個最小能量包組成,每一包就是光子( photon )。你可以把光子想像成「電磁場的最小『粒』」,它負責把能量、動量與角動量從一處帶到另一處。

  • 沒有靜止質量:光子在靜止時的質量為零,因此它只能以光速 c 前進,永不減速。
  • 攜帶能量與動量:能量 E = hν (普朗克常數 h 乘以頻率 ν),動量 p = E/c = h/λ。即使無質量,光子仍可施加壓力(如太陽光帆)。
  • 自旋( spin )為 1:光子是自旋為 1 的玻色子( boson ),在真空中只允許兩種偏振態( helicity ):+1 和 -1,相當於兩種圓偏振。
  • 電中性:不帶電,因此不直接受靜電力影響,但會受重力彎曲(廣義相對論效應)。

重要的是:光子不是「在空中飛的粒子」的老派想像,而是電磁場的量子。這種觀點可以統一我們日常認識的光、微波、X 射線,其實都是不同頻率的光子流( photon flux )。

波還是粒?雙縙隙到家用感光元件的兩面性

光子的波粒二象性( wave–particle duality ),最經典的示範是雙縙隙實驗( double-slit experiment ):即使一次只放出一顆光子,久而久之在屏幕上仍會出現干涉條紋,顯示它遵從波的疊加;但每次探測到的點擊又像是局部的一顆粒子。對現代物理來說,這並非矛盾,而是量子態( quantum state )經由測量崩塌( measurement-induced collapse/更精準說是條件化更新 )的自然結果。

  • 波的面向:光子具有相位( phase )與頻率( frequency ),能產生干涉( interference )與繞射( diffraction )。
  • 粒的面向:相機感光元件( CMOS/CCD )上每個像素計數的是「到達的光子數目」,畫面的明暗取決於光子到達率。
  • 統計規律:單次事件具隨機性,但大量光子的統計分佈服從量子振幅平方的機率規則。

你看Netflix的光纖網絡裡,訊號靠光子在玻璃纖維中全反射傳送;每個脈衝載著許多光子,工程師設計的是相位與脈衝時間,而你的路由器最終接收到的是離散的「光子統計事件」。

能量、頻率與顏色:從彩虹到X射線

光子的能量由頻率決定:E = hν,波長 λ = c/ν。波長越短,能量越高。不同頻段的光子在日常生活與科技中扮演不同角色:

  • 無線電波( radio ):頻率最低,多用於廣播、行車電台。技術上常以電路中的「光子描述」分析雜訊與量子極限。
  • 微波( microwave ):Wi‑Fi、微波爐。微波爐的光子使水分子轉動模式吸收能量,加熱食物。
  • 紅外線( infrared ):遙控器、夜視鏡、熱成像。紅外光子常被分子振動模式吸收。
  • 可見光( visible ):我們的眼睛對 400–700 nm 最敏感,顏色感知對應不同波長光子的吸收與神經解碼。
  • 紫外線( UV ):能量更高,可致皮膚曬傷;也用於消毒,因能破壞微生物的化學鍵。
  • X 射線與伽馬射線( X-ray, gamma-ray ):穿透力強,用於醫療成像與天文觀測;高能光子能致電離( ionization )。

天彩虹是雨滴對太陽光的色散( dispersion )結果:白光包含不同頻率的光子,折射角度隨波長不同,便分離成紅到紫。X 光機則用較高能的光子穿透軟組織,被骨骼吸收較多而形成影像。

偏振:光子的「旋轉」與訊息編碼

光子的偏振( polarization )描述電場振動方向。對量子層次而言,偏振可視為兩能級系統( qubit 的天然載體 )。在光學中,我們用偏振片( polarizer )、波片( waveplate )操控偏振;在量子通訊中,偏振常用來編碼比特或量子位。

  • 線偏振( linear ):電場在固定方向振動。
  • 圓偏振( circular ):電場矢量繞行成圓,對應光子螺旋度為 ±1。
  • 橢圓偏振( elliptical ):一般情形。

香港街頭的偏光太陽眼鏡能過濾水面反射的偏振光,減少眩光;而光纖通訊中,工程師必須對抗偏振模色散( PMD ),避免資訊失真。

光子如何與物質互動?吸收、放射與散射

光子與電子、原子、分子交互作用的方式,決定了我們看到的顏色、材料的透明與不透明,以及光電元件的效能。

  • 吸收( absorption ):當光子的能量符合原子或分子的能級差,會被吸收並激發到高能態。例:葉綠素吸收紅光與藍光,反射綠色。
  • 自發放射( spontaneous emission ):被激發的系統自發釋出一個光子,回到低能態。
  • 受激放射( stimulated emission ):入射光子引發第二顆相同頻率、相位與方向的光子,這是雷射( laser )的基礎。
  • 彈性散射( elastic scattering ):如瑞利散射( Rayleigh )讓天空呈藍色,短波長散射較強。
  • 非彈性散射( inelastic ):如拉曼散射( Raman )改變光子頻率,被用於化學分析。
  • 康普頓散射( Compton ):高能光子與電子碰撞,波長增大、能量降低,顯示光子的粒子動量特性。

在半導體中,光子能激發電子越過能隙( bandgap ),形成光電流;這是太陽能電池與相機感測器的核心機制。材料的顏色與透明度,取決於能隙與能帶結構是否允許該頻率的光子被吸收。

速度、折射與群速:為何光在玻璃裡變慢?

光子在真空中以光速 c 前進;在介質中,光的相速度 v = c/n,其中 n 是折射率。但這並不代表光子「被迫慢行」。較精準的敘述是:光子在介質中與電子集體模式反覆吸放、散射,形成一種有效的傳播模式;我們觀察到的相速度與群速度( group velocity ),都是這個集體效應的結果。

  • 相速度( phase velocity ):波前移動的速度。
  • 群速度( group velocity ):脈衝包絡移動的速度,與訊息傳輸更相關。
  • 前沿速度與因果律:訊息不可超光速,因果律不被違反;在某些色散介質中群速可超過 c,但不代表訊息快於光速。

日常例子:玻璃杯裡的吸管看似「折斷」,是折射使光路改變;光纖利用全反射讓脈衝沿著纖芯彎彎曲曲也能長距離傳送。

光子的統計:從燈泡到雷射的本質差異

不同光源不只顏色不同,連光子的「到來模式」也不同,這叫做光場統計。

  • 熱光( thermal light ):如鎢絲燈、太陽。光子「成群結隊」( bunching ),干涉儀測到 g(2)(0) = 2。
  • 相干光( coherent light ):理想雷射。光子到達服從泊松分佈,g(2)(0) = 1。
  • 反聚束( antibunching ):單光子源( single-photon source )可達 g(2)(0)

為何重要?在量子鑰匙分配( QKD )等量子通訊,單光子源與單光子探測器是安全的基石;在生醫影像與夜視,相干性與雜訊決定能看得多細、多暗。

光壓與動量:輕如光也能推船

光子動量 p = h/λ,當光被吸收或反射,會把動量轉移給物體,產生光壓( radiation pressure )。雖然單顆光子的動量很小,但大量光子就可累積可觀效果。

  • 太陽帆( solar sail ):利用陽光對大型反射帆施力,長時間累積可加速太空船,如日本IKAROS計畫與未來的星際航行概念。
  • 光鑷( optical tweezers ):用聚焦雷射操控微米到奈米的粒子,2018年諾貝爾物理獎肯定此技術對生物物理的貢獻。

在實驗室裡,用雷射冷卻( laser cooling )與腔量子電動力學( cavity QED ),我們甚至能用光子的動量循序把原子冷到接近絕對零度,開啟超高精度原子鐘與量子模擬的大門。

無質量,卻受重力影響?時空幾何的答案

廣義相對論指出:重力不是一股力,而是時空彎曲。光子沿著時空中的測地線( geodesic )行進,當經過像太陽或黑洞這樣的大質量天體附近,光路會被彎曲,形成引力透鏡( gravitational lensing )。這並不違反「光子無質量」的事實,因為彎曲的是時空本身。

  • 引力紅移( gravitational redshift ):光子爬出引力井時會失去能量,頻率降低、波長增加。這是GPS衛星校時必須考慮的效應。
  • 黑洞陰影:事件視界附近強引力使光子軌跡彎曲,產生可成像的黑洞陰影( EHT 觀測 )。

天文學上,透過不同能量段的光子(從無線電到伽馬),可拼湊出天體的多波段圖像,揭示星系形成、超新星、類星體噴流等現象的物理。

量子糾纏與光子:從香港到地球另一端的安全通訊

光子是實現量子糾纏( entanglement )最常用的載體之一。以參量下轉換( SPDC, spontaneous parametric down-conversion ),高能泵浦光在非線性晶體中產生兩顆能量、動量與偏振相關的糾纏光子。

  • 量子鑰匙分配( QKD ):像 BB84、E91 協定,利用單光子或糾纏光子在光纖或自由空間傳輸,檢測竊聽。
  • 量子中繼( quantum repeater ):結合糾纏交換與量子記憶體,延伸量子通訊距離。
  • 衛星量子通訊:利用大氣窗口,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用光子傳送量子態,已在實驗與示範網路中落地。

日常層面,這代表未來的金融機構與政府部門可以用「物理定律保證安全」的通訊方式。對科研而言,光子提供了低退相干、低噪聲的長距離量子信息載體。

單光子探測:如何「聽見」寂靜中的一聲咔嚓

要掌控光子的世界,必須能在極微弱光線下偵測單顆光子。現代技術包括:

  • 光電倍增管( PMT ):以二次電子發射放大單光子訊號。
  • 雪崩光電二極體( APD ):在雪崩模式( Geiger mode )下可單光子計數。
  • 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 SNSPD ):極低暗計數、極快響應,是量子通訊與深空光通訊的關鍵。

在醫療PET掃描中,偵測伽馬光子;在天文伽馬射線望遠鏡與中微子望遠鏡的切倫科夫光偵測,都依賴高靈敏光子計數。

黑體輻射與宇宙微波背景:宇宙做的一次「大測試」

黑體輻射( blackbody radiation )描述一個理想物體在熱平衡下發出的光譜。普朗克公式成功解釋了 UV 災難,揭示能量量子化。宇宙微波背景( CMB )則是整個宇宙的黑體光子海,溫度約 2.725 K。這些光子自大爆炸後約 38 萬年「解耦」出來,一直自由傳播到今天。

  • 精確黑體:CMB 的光譜是人類測到最接近理想黑體的光譜之一。
  • 溫度起伏:微小的溫度各向異性記錄了早期宇宙的密度漲落,為結構形成的種子。

CMB 是證明宇宙學標準模型的重要觀測支柱,也讓我們知道:宇宙中充斥著數量極為龐大的低能光子。

折射率不是固定?非線性光學與光子之間的互動

在強光下,材料的折射率會隨光強改變,這就是非線性光學( nonlinear optics )。當光子密度足夠高,光子彼此可透過介質的非線性間接「互相影響」。

  • 二次諧波( SHG ):把頻率翻倍,常用於產生綠光雷射。
  • 光學參量放大/下轉換( OPA/SPDC ):產生糾纏光子對,是量子光學的主力工具。
  • 克爾效應( Kerr ):強光引起折射率變化,可用於超快開關與光孤子( soliton )。

在通訊工程上,非線性會限制光纖裡的最大傳輸功率,也提供全光處理的可能性。

為何看不見光子的「靜止狀態」?時間與質量的牽手關係

光子沒有靜止質量,因此不存在在某個慣性系統裡「讓光子停下來」的可能。洛侖茲變換告訴我們:想要追上光,會讓時間與空間變換失效。光子自始至終都在以 c 運動,這是相對論結構的一部分。

  • 四動量( four-momentum ):光子的能量與動量滿足 E = pc。
  • 不可定義的靜止系:無法為光子建立靜止參考系,這也是為何談「光子的時間」並不合適。

這些結論與我們在GPS、粒子加速器、天文觀測上的精密驗證相一致。

顏色、材質與感官:人眼如何「解碼光子」

人眼的錐狀細胞對不同波長段敏感,將到達的光子數與頻譜分佈轉換成神經訊號。夜間由桿狀細胞提供高靈敏度但低色彩分辨率的視覺。下列因素影響我們對光子的主觀體驗:

  • 顯色性:LED 與日光的光譜不同,會影響顏色呈現與舒適度。
  • 閃爍與調光:以脈寬調變( PWM )控制亮度會改變光子的時間分佈,可能造成部分人士的不適。
  • 藍光與節律:藍色光子影響褪黑激素分泌,深夜使用強藍光螢幕會擾亂生理時鐘。

這些都建立在光子如何與視覺蛋白(視紫質)吸收、觸發化學反應的分子機制上。

從基礎常數到國際單位:光子的標尺地位

2019 年後 SI 制重定義將普朗克常數 h、光速 c 等基本常數固定化。這使得以光子為核心的計量更穩固:

  • 米的定義:以光在真空中 1/299,792,458 秒內走過的距離。
  • 秒的實現:依賴原子躍遷頻率,與光子的精準能量差對應。
  • 坎德拉與光通量:光度學將人眼敏感度曲線疊加在光子流上。

光子因此成為時間、長度與視覺相關量的共同語言。

常見迷思快速釐清

  • 光是波還是粒子?兩者皆是,或更準確地說:光子是量子場的激發,其行為由量子力學機率振幅決定。
  • 光子有沒有大小?沒有「硬球半徑」的概念。其在空間的延展由量子態與場模式決定。
  • 光在水裡真的慢下來?觀測到的群速/相速降低是介質集體效應;單顆光子在兩次相互作用間仍以 c 傳播。
  • 光會被重力「拉住」嗎?光沿彎曲時空的測地線前進,路徑改變但仍局部以 c 前進。

香港日常的光子足跡

從港鐵閘機的八達通讀卡器(內部時鐘校準與通訊依賴光學計量)到商場的雷射投影、街頭霓虹與LED招牌、海旁光雕、甚至政府天文台的日照觀測,光子參與了城市的運行節奏。你手機的臉部辨識用的是結構光或飛時測距( ToF ),靠的也是紅外光子。中環的光纖幹線讓金融交易以毫微秒為單位競速,背後是低損耗光子傳輸與色散管理。

結語:用光子的視角看世界

光子是自然界最普及、亦最關鍵的量子之一。它沒有靜止質量,卻能攜帶能量與動量、受時空幾何影響;它展現波與粒的雙重面貌,決定了物質的色彩與透明;它是人類通訊、醫療成像、精密計量與量子科技的基石,也是我們探索宇宙的重要信使。從家中燈泡到宇宙微波背景,從偏光太陽眼鏡到引力透鏡成像,光子把宏觀世界與量子規律緊密連結。

下次當陽光穿過維港的薄霧、在電車軌旁灑下金黃時,不妨想像無數光子正從太陽一路奔馳,以光速跨越一億五千萬公里,進入你的眼睛——為你帶來一個溫暖、清晰而充滿細節的世界。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