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4】核能發電的原理是甚麼?裂變與聚變有甚麼差別?

【核能4】核能發電的原理是甚麼?裂變與聚變有甚麼差別?

我們每天用電:煲水、坐電車、開冷氣,但電從哪裡來?核能是其中一種高密度的能量來源,聽到核二字,很多人會想起核彈、災難或輻射。其實核電的科學原理並不神秘,理解了幾個關鍵概念,你就可以比較冷靜地看核裂變(現有核電廠用的)和核聚變(未來有望普及的)各自的優勢與風險。下面用平常生活的比喻和幾個真實例子(如大亞灣、切爾諾貝爾、福島、Tokamak)來說明。

核裂變:像「排多米諾」的連鎖反應

核裂變可以想像成非常小、很重的原子核(例如鈾)被一粒中子撞倒後分裂,分裂時會放出大量能量以及更多的中子。這些新中子再去撞倒更多原子核,像多米諾骨牌一個接一個倒下,這就是所謂的連鎖反應。要發電,我們不是要一次性把所有多米諾都倒光(那會太猛、像炸彈),而是要把速度控制到一個穩定、可預測的節奏,讓爐心持續、穩定產熱。

控制這個連鎖反應有幾個重要工具:

1) 控制棒(Control rods):可以把中子吸收掉,好像車的剎車,插得深吸收得多,連鎖速度就慢;抽得出來連鎖速度就加快。2) 減速劑或緩和劑(Moderator):中子在剛被放出時速度很快,不容易被原子核捕捉。減速劑像道路上的減速帶,把高速中子減慢,讓它更容易碰到其他原子核。常見的減速劑包括水或石墨。3) 冷卻劑(Coolant):分裂產生的熱要帶走才能用來蒸汽推動發電機,常用的就是水,形成「內迴路」把熱量傳到「外迴路」去產生蒸汽。這個內外迴路的設計很重要,因為內迴路可能帶有放射性物質,我們只要把熱帶走,而不讓放射性外洩。

壓水式反應堆的日常比喻

最常見的商用核電廠類型叫做「壓水式反應堆(PWR)」。把它想像成一個高壓熱水瓶做的爐心:裡面的水因為受高壓,沸點大大提高,可以承受幾百度仍不沸騰,這樣就能把更多熱量集中帶走。這熱水再去加熱沒有那麼高壓的另一圈水,後者沸騰產生蒸汽推動渦輪發電。壓力的作用就像你把水放在密封的罐子加熱,水不會像開鍋那樣沸騰,但溫度可以比100°C高很多。這樣的分隔有利於把放射性液體限制在內圈,減少外洩風險。

為何核電廠不像原子彈爆炸?

原子彈和核電廠的物料和設計目標不同。要做原子彈,燃料的放射性同位素(如鈾-235)必須被高度濃縮到極高比例(常見數字是90%以上),那樣每一次分裂會有大量中子被即時吸引到附近的核,使反應在極短時間內呈幾何級數暴增,產生爆炸性的能量。商業核電廠則使用低濃縮燃料(例如幾%到十幾%),設計目標是維持溫和可控的連鎖反應。換句話說,反應爐是刻意把「多米諾」排得稀疏並加剎車,讓它慢慢倒,以持續發熱。

事故為何會演變成大災難?簡單機制說明

核事故常見的原因不是瞬間核爆,而是爐心過熱、冷卻系統失效或結構損壞,導致燃料棒熔化或放射性物質與外界接觸。比喻:爐心好像一個火爐的煤堆,控制棒和冷卻水是維持適當溫度的工具。如果冷卻水供應中斷或控制系統失效,煤堆就會越燒越熱,最終把燃料棒燒壞露出裡面的放射性物質。切爾諾貝爾和福島都是因為控制或冷卻機制在關鍵時刻失效,造成放射性物質擴散,影響範圍與時間非常長。

核聚變:模仿太陽、能量更密集但更難控制

核聚變是把輕小的原子核(像氫的同位素:重氫、氚)在極高溫極高壓下推近到一起,合成成較重的核,並釋出巨量能量。太陽就是靠聚變在燃燒,所以有人說核聚變像把太陽搬到地上。聚變的好處是燃料來源廣(海水含有大量的氘,即重氫),反應產物不會留下像裂變那樣長期放射性的高放射性廢料,最壞情況下停止供料後反應就結束。

但問題是啟動聚變要極高溫:數百萬到數千萬度,傳統物質都會熔掉,於是科學家採用「電磁懸浮」的方法把高溫的等離子體(帶電的原子)困在空中,像把一團火球用透明的磁場懸浮在中間。Tokamak 就是這類裝置的一種,它把等離子體圈成一個甜甜圈(環形)用強磁場約束。為了產生強磁場,多數設計會用超導體磁線圈,這些超導線需被冷卻到非常低溫才能工作,因此裝置裡面同時有極冷(超導磁體)和極熱(等離子體),工程挑戰非常大。

能量收支與穩定性問題

過去幾十年核聚變面臨的兩大問題是:如何讓輸入能量小於或等於輸出能量(也就是能量收支得正),以及如何長時間穩定地保持等離子體。很多實驗曾達到短暫的高溫,但投入的能量大於回收的能量。近年實驗(例如大型國際研究)已有突破,開始接近或達到能量增益,但要把這些實驗室成果轉化為商用電廠,還需解決穩定運行、材料耐受性、維護成本等工程問題。

安全比較:裂變與聚變

核裂變的主要風險是放射性燃料與裂變產物長期存在,事故後需花數十年甚至數百年處理污染;而核聚變的原料本身(例如氘)不是放射性的,若反應停止,等離子體冷卻後不會留下相同等級的長壽命放射性廢料。當然,聚變設備中因受到高能中子轟擊而使結構材料產生放射性,是需要處理的問題,但整體風險與裂變相比有不同的分佈與等級。

實際應用與現況(以香港周邊為例)

香港本地並沒有大型核電廠,但會從鄰近地區如大亞灣引入核能發電的供電(與其他來源如燃煤和天然氣共同供應)。核電能量集中、長期穩定輸出,是一些地區在能源結構中的選項。未來若核聚變技術成熟,可能成為更安全、燃料來源更豐富的補充,但在真正商業化之前,裂變仍是目前可用的成熟核技術。

結語

總結一下:核裂變是一個受控的連鎖反應,透過控制棒、減速劑、冷卻迴路來穩定輸出熱能,缺點是若失控或冷卻失效,會產生長期的放射性污染;核聚變模仿太陽,燃料豐富、事故後殘餘危害較低,但技術上要在超高溫與超低溫之間建立穩定系統,還需要更多工程突破。透過日常比喻(多米諾、剎車、血液散熱、磁場懸浮)希望你更容易理解這些抽象的物理過程。了解原理後,對核能的恐懼可以變成理性的判斷:每種能源都有利有弊,關鍵在於技術安全、設計冗餘、應急準備和社會監管。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