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放射性其實很日常:從香蕉到核醫,拆解原子不穩定的故事

【深造物理】放射性其實很日常:從香蕉到核醫,拆解原子不穩定的故事

【深造物理】放射性其實很日常:從香蕉到核醫,拆解原子不穩定的故事

說到「放射性」(radioactivity),不少人第一反應是核電廠、核爆、超危險。其實,放射性並非遙不可及,也不是純粹的恐怖代名詞。你每天都會接觸到天然的放射源:香蕉、花崗岩、甚至我們自己的身體,都含有微量放射性。理解放射性,就像學懂火:知道它如何產生、怎樣安全使用、何時應避開,才是成熟社會的態度。本文會用貼近日常的語言,由原子的結構講起,一步步拆解放射性為何會存在、有甚麼種類、如何影響健康,以及它在醫療與科技中的關鍵角色。

原子為何會「放」東西?— 不穩定的核心

每個原子都有一個原子核(nucleus),裡面由質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組成。質子帶正電,彼此會互相排斥;但「強作用力(strong nuclear force)」在極短距離內很強,能把質子和中子緊緊綁在一起。當原子核的「綁力」不夠穩定時,它會自發地轉換到更穩定的狀態,過程中釋放出粒子或能量,這就是放射性衰變(radioactive decay)。

  • 穩定與不穩定:某些質子/中子比例令原子核能量最低(穩定),偏離這個比例就不穩定。
  • 能量的「找出路」:不穩定原子核會「放東西」(粒子或電磁輻射)來降低自身能量,走向更穩定。
  • 自發性:放射性衰變不需要外界觸發,像計時器的「機率倒數」;何時衰變是隨機,但統計上可預測。

三大常見衰變類型:α、β、γ 有何分別?

放射性不是一種東西,而是一系列過程。最常見的有三種:

  • α 衰變(alpha decay):原子核射出一個氦核(2質子+2中子),電離能力強,但穿透力弱,一張紙或皮膚就能擋住。典型例子:鈾-238。
  • β 衰變(beta decay):涉及弱作用力(weak interaction)。有兩種:
    • β−:一個中子變成一個質子,同時放出一個電子(e−)和一個反微中子(antineutrino)。例:碳-14。
    • β+:一個質子變成一個中子,放出一個正電子(positron)和一個微中子(neutrino)。例:氟-18。
  • γ 衰變(gamma decay):原子核已在正確的「組合」,但處於激發態(exited state),會放出一個高能光子(γ 光子)降回基態。穿透力很強,需要厚鉛或混凝土屏蔽。

此外還有自發裂變(spontaneous fission)、電子捕獲(electron capture)等機制,但日常接觸最多的,仍是上述三類的組合。

半衰期:從「幾秒」到「十億年」的時間標記

放射性有一個關鍵概念:半衰期(half-life)。它代表有一半的原子核完成衰變所需的平均時間。重要的是:半衰期是統計概念,與單一原子何時衰變無關,像擲硬幣很多次的平均行為。

  • 短半衰期:如氟-18約110分鐘,適合醫學影像,因為快速衰變、身體不會留存太久。
  • 長半衰期:如鈾-238約45億年,與地球年齡同級,適合地質定年。
  • 活度(activity):單位時間內衰變次數,常用貝可(Becquerel, Bq)。1 Bq = 每秒一次衰變。

天然放射性:你家其實也有

「天然=安全、人工=危險」是常見誤解。放射性是否有風險,取決於劑量(dose)、種類與暴露方式,而非是否「人工」。例子:

  • 香蕉與鉀-40:香蕉含鉀,其中約0.01%是放射性同位素鉀-40(K-40)。吃一根香蕉的額外劑量極微,可當作幽默的「香蕉等效劑量」參照。
  • 花崗岩與氡氣(radón, Rn):花崗岩含鈾、釷,衰變會釋出氡氣。通風不良的地下空間,氡濃度可升高,是某些地區肺癌風險因子之一。
  • 宇宙線(cosmic rays):高空飛行機組人員每年劑量較地面高;香港長期在海平面,宇宙線劑量較低。

輻射與劑量:Sv、Gy、mSv 是甚麼?

我們用幾個量度來描述「吸收了多少輻射」,以及對健康的影響:

  • 吸收劑量(absorbed dose):單位戈瑞(Gray, Gy),代表每公斤物質吸收的能量(焦耳/公斤)。
  • 當量劑量(equivalent dose)與有效劑量(effective dose):單位希沃特(Sievert, Sv)。Sv會考慮輻射種類(α、β、γ、中子)與身體不同器官敏感度,較貼近生物效應。
  • 常見量級:
    • 胸部X光:大概0.02 mSv
    • 胸部CT:大概5–7 mSv
    • 全球平均天然本底輻射:每年約2–3 mSv (地區差異大)

重點是「總劑量」與「劑量率」(dose rate)。同樣的1 mSv,分一年慢慢吸收,和在1分鐘內吸收,生物效應不同。

電離輻射 vs 非電離輻射:不要混為一談

放射性釋放的α、β、γ屬「電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能夠打斷分子鍵,造成DNA損傷。相對地,手機、Wi‑Fi屬「非電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能量不足以電離。兩者在物理本質與健康風險上完全不同,不宜混淆。

為何會致癌?細胞如何被「擊中」

電離輻射可直接或間接(透過自由基)破壞DNA。細胞有修復機制,但若錯誤修復或累積突變,可能演變成癌症。風險與劑量整體相關,低劑量長期暴露的精確風險評估仍有學術爭論,但「越少不必要劑量越好」是醫學與輻射防護的共識(ALARA 原則: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放射性不是只有風險:醫療、考古、能源的工具箱

  • 核醫影像(nuclear imaging):如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用氟-18標記葡萄糖(FDG),觀察腫瘤的新陳代謝。β+ 衰變的正電子與電子湮滅,產生兩束對向511 keV γ 光子,被環形探測器捉到。
  • 放射治療(radiotherapy):高能γ或X光、甚至質子(proton therapy)精準打擊腫瘤,靠的是劑量分佈控制與影像導航。
  • 年代測定(radiometric dating):碳-14定年適用於考古(數萬年尺度);鈾-鉛(U‑Pb)定年可追溯至地球早期(十億年尺度)。
  • 工業與材料:無損檢測(NDT)用γ射線照相找焊縫缺陷;示踪(Tracer)研究流體管道洩漏。
  • 能源:核裂變(fission)發電利用鏈式反應釋放的能量,與放射性同源,但需要嚴格安全與廢料管理。

安全三原則:時間、距離、屏蔽

輻射防護有三個實用概念:

  • 時間(Time):縮短接觸時間,總劑量就降低。
  • 距離(Distance):輻射強度通常按平方反比定律隨距離下降(1/r^2)。遠離源頭,有效減劑量。
  • 屏蔽(Shielding):
    • α:一張紙、皮膚已足夠,但口服/吸入含α放射體危險。
    • β:塑膠、玻璃、鋁板可屏蔽。
    • γ/中子:需高密度材料(鉛、混凝土)或含氫材料(對中子)配合。

常見迷思速答

  • 吃了放射治療的病人會「帶輻射」嗎?視乎療法。外照射(radiotherapy)不會殘留射線源;但某些核醫注射或植入的放射性藥物/種子會在短期內發出輻射,醫護會提供清晰指引。
  • 輻射能把人「變異」成超能力?科幻而已。現實更多是DNA損傷與細胞死亡,醫療上反而用來殺死腫瘤細胞。
  • 輻射能「消失」嗎?不是變沒有,而是放射性核素衰變成其他核素;同時也會擴散、稀釋。處理關鍵是時間、封存與隔離。

香港人的日常關注點

  • 食物輻射檢測:進口食品若來自事故區域,政府會進行抽檢。單位多用Bq/kg與符合的管制限值,公佈透明。
  • 居家氡:若住處位於花崗岩含量高的地區或低層密閉空間,可考慮做氡檢測及加強通風。
  • 醫療檢查:與醫生討論影像學檢查的必要性與替代方案(如超聲波、MRI屬非電離),在需要時放心做,避免過度擔心。

深入一點:為何某些核素穩,某些就不穩?

原子核的穩定性可從「核殼層模型(nuclear shell model)」和束縛能(binding energy)理解:

  • 魔數(magic numbers):2、8、20、28、50、82、126等核子數,對應較穩定的「滿殼層」。鉛-208(82質子+126中子)特別穩。
  • 束縛能峰值:每核子束縛能在鐵-56附近達峰,意味著比它重的核素傾向裂變,比它輕的傾向聚變,這也是恆星能量來源的物理基礎。
  • 弱作用力的角色:β衰變本質上是弱作用力改變味(flavor)的過程,把不理想的質子/中子比例「修一修」。

測量與監測:我們怎樣「看見」無形的輻射?

  • 蓋革-米勒計數器(Geiger-Müller counter):對β、γ靈敏,咔嚓聲就是氣體被電離的脈衝。
  • 閃爍體(scintillator):輻射讓晶體閃光(光子),光電倍增管把光轉成電信號,可定量能譜。
  • 半導體偵測器(HPGe, Si):能量解析度高,可分辨不同核素的γ射線「指紋」。

事故與風險評估:怎樣看待新聞中的「核」字

看到「核」別先恐慌。評估重點:

  • 釋放的是甚麼核素?碘-131短半衰期,對甲狀腺風險高;銫-137半衰期約30年,環境遺留較久。
  • 暴露途徑:外照射、吸入、攝入、皮膚污染,風險大不同。
  • 劑量數據:以mSv呈現是否有醫學意義?與常見參照比較。
  • 時間尺度:短期尖峰還是長期低劑量?清理與封鎖措施是否到位?

把風險放回「比例」:理性面對,明智使用

放射性的本質是原子核尋找更穩定狀態的自然過程。它既帶來風險,也創造醫療、科研與能源的價值。理性的態度是:用科學的方法量度、透明地溝通、按需要採取防護,而不是一刀切拒絕所有與「核」有關的事物。就像我們理解刀既能切菜也能傷人,關鍵在於是否懂得使用與管理。

結語:了解之後,恐懼就會縮小

從香蕉到PET掃描,從考古定年到核能發電,放射性已深植現代生活。它不是神秘力量,而是可量化、可管理、可善用的自然現象。當我們掌握了半衰期、劑量與屏蔽等基本概念,就能分辨新聞資訊的輕重,作出更聰明的健康與公共政策選擇。理解,永遠是減少恐懼的第一步。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