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3】為何太陽能既有潛力但又有局限?
太陽是一個極其龐大的能量來源,從時間尺度看,它的壽命遠遠超出人類文明,理論上可以供應我們很多世代的能源需求。聽起來很理想,但把陽光變成日常用得上的能量,其實牽涉很多物理與工程的問題。本篇文章會帶你理解光合作用、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為何有些設計效率高,但又難以大規模替代傳統能源,以及需要哪些配套才能真正把太陽能用好。
植物怎樣「收集」太陽能?光合作用的效率其實不高
先從最自然的例子說起: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把太陽光的能量轉成化學能,靠的是葉綠素吸收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分——簡單來說,就是把較低能量的分子組合成高能量的糖,糖可以儲存、燃燒或供植物呼吸。這個過程很聰明,但效率並不高。即便是生長最快、效率最好的陸地植物,整體把光轉化為化學能的效率也可能只有約8%甚至更低。
為甚麼會這麼低?可以用一個簡單比喻:想像你用不同口徑的網去撈落入水裡的魚。葉綠素的“網”對某些顏色(藍光、紅光)撈得比較好,但對綠色光撈得很差,所以葉子看起來是綠的——那些綠光被反射走了。太陽光裡除了可見光,還有大量紅外線和紫外線,植物也未必能有效吸收。加上光合作用還要做許多化學步驟,耗能與損失多,整體效率自然受限。
此外,生態系統還有空間限制:要靠植物大量提供能量,需要很大的面積。海草等水生植物被提出作為另一方向,因為它們覆蓋海洋面積大,但同樣面臨收集、運輸和處理等現實問題。
太陽能電池:把光直接變成電
另一種思路是直接用人造材料把光變成電——太陽能電池或光電裝置。現代太陽能電池種類繁多,大致可以分成幾類:有機(類似有機化合物)太陽能電池、薄膜電池、矽晶電池,以及多層結構的高效電池(multi-junction)。每一種都有優缺點。
有機電池比較像植物,用有機材料吸光,但它們通常效率較低,穩定性(用久會衰退)也較差。薄膜電池的好處是可以做得很薄、能彎曲,像貼紙一樣貼在不平整的表面,雖然效率不如矽晶,但適應性高。矽晶電池是目前最普及的家用型,效率中等,壽命長,技術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多層結構(multi-junction)太陽能電池。它們像一塊威化餅,把不同半導體材料一層層堆疊。每一層對不同波長的光特別敏感:上層吸收高能量的藍紫光,下一層吸收綠-紅光,最底層吸收紅外線。這樣一來,整個裝置能把更廣範圍的太陽光都用上,實驗室中這類電池的轉換效率可以達到四成左右(約40%),比植物或一般商用板高很多。
為甚麼多層結構可以更有效?用生活例子解釋
想像太陽光像一袋混色糖果,有紅、藍、綠、橙等。普通單層電池就好像用一個只能挑出某色糖果的筲箕,其他顏色就漏走了;多層結構則像多個不同篩網疊在一起,每層專門撿不同顏色,結果撿到的糖果更多。物理上的原因是半導體有一個「能階差」或稱「能隙」(bandgap),只有能量高過這個門檻的光子才能激發電子產生電流。不同材料有不同的能隙,疊層就能涵蓋更多光子能量。
另外,太陽光的能量分布有一個「峰值」,大約在橙黃可見光附近(可用黑體輻射曲線來描述太陽光譜的粗略形狀)。好的太陽電池就是盡可能把可見光與近紅外的能量都吸收並轉換。
效率高但難普及:從實驗室到城市屋頂的距離
既然有些電池在實驗室已做到四成甚至更高的效率,為何我們還未看到它們在每個屋頂大規模普及?原因主要有幾項:
1) 成本與材料:高效多層電池常用到昂貴或製程複雜的半導體材料,量產成本高。想像一件手工訂製的西裝和工廠批量生產的成本差距。
2) 壽命與穩定性:有些高效設計在實驗室環境表現優秀,但暴露在戶外風吹日曬後會退化,維修與更換成本高。
3) 面積與配置限制:太陽能需要面積。若你住在香港的高樓低層,無法擺放足夠面積的太陽板,收集到的能量非常有限。薄膜板雖然可以彎曲,好放在曲面或便攜裝置,但單位面積發電量仍低於高效晶片。
4) 天氣與地理:太陽能發電受天氣影響大,陰天或多雲、季節性光照差,都會令發電不穩。城市裡高樓遮蔽、街道陰影都會減少可用光照。
配套很重要:儲能、電網與多元能源角色
太陽能不是孤立使用的。因為它的發電量會隨時間波動,一個實際可行的系統通常需要配合儲能(例如電池)以及智能電網管理,才能在夜間或陰天供電時平衡需求。這有點像你家冷氣只在白天開,可是晚上還要用電,得靠冰箱或電池儲存白天生的冷氣(能量)來用。
另外,選址與土地使用也需考量:很多高效太陽場設在陽光充足的乾旱區,但那類地區往往缺水,興建與維護大型電場也會牽涉到水資源與生態問題。把太陽能當成「支援型」能源,配合風能、水能、核能、以及提升能源效率,可能比單一依靠太陽能更務實。
未來方向:模仿自然,或改良半導體?
科學家同時在兩條路上努力。一方面是仿生或人工光合作用的研究,嘗試像植物一樣把光直接轉為化學燃料(例如製氫或合成燃料),這樣產生的能量容易儲存與運輸;另一方面是改良半導體、降低成本與改善壽命,讓高效電池能被大規模製造與安裝。海草等生物質方向也在探索,因為海洋面積大,若要用生物方式收集能量,海洋資源提供另一個可能性,但仍有收集與轉化效率、環境影響等課題。
結語
太陽能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源選項:源源不絕、清潔,而且在技術上已經能做到比植物更高的能量轉換效率。不過,從實驗室到普及應用,中間有材料、成本、穩定性、空間與天氣等多重挑戰。把太陽能當作能源組合中的一員、並配合儲能與其他發電方式,以及改善能源使用習慣,才是更現實的路徑。簡單來說,太陽能是很大的禮物,但我們還要學會如何好好包裝、保鮮,然後智慧地分配使用,才能真正把它變成生活中的電力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