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學7】如何用多普勒與紅移計算星體的速度?

【宇宙學7】如何用多普勒與紅移計算星體的速度?

你用手指在水面點出漣漪,或公院救護車呼嘯而過,那些看似普通的現象,其實都在揭示一個共同的物理法則——多普勒效應。把這個法則放到天文學上,我們便能看到整個宇宙在動,甚至證明宇宙正在膨脹。

多普勒效應:波被擠壓或拉長的直觀畫面

想像你用手指不停在同一位置點水,會產生一圈圈同心的漣漪;若你一邊點水一邊向前滑動,漣漪在前方會被擠得緊密,在後方則相隔較疏。這個現象就是多普勒效應的核心:發出波的源頭若在運動,前方的波長會變短,後方的波長會變長。

把「波長變短/變長」翻成日常感受,就是頻率(或音調)變高或變低。波長短代表每秒到達的波節數多,聽起來音調高;波長長則音調低。這個直觀的想像,適用於任何波動:水波、聲波、甚至光波(電磁波)。

生活中的聲音示範:救護車的哨聲與音調下降

在街上你聽過救護車、消防車駛過的情況吧?當車輛接近時,哨聲聽起來較高;當車輛離去時,哨聲突然變低。這不是叫聲器壞了,而是多普勒效應。發聲源向你靠近,聲波在你這一側被擠壓,音調升高;發聲源離你遠去,聲波被拉長,音調下降。

如果物體的移動速度超越了發波在介質中的速度(例如物體超越聲速),就會有更劇烈的後果:衝擊波或音爆(sonic boom)會形成,這是超音速飛機在通過時常見的現象;而電磁波(光)不存在像聲波那樣的「介質」,所以不能用完全相同的直覺來理解,但多普勒的基本概念仍然適用。

聲波與光波的差別:相同概念,不同細節

多普勒效應在聲波和光波都會出現,但兩者處理方式有重要不同。聲波需要空氣作為傳播介質,所以物體可以超過聲速,產生衝擊波。光是電磁波,不需要介質,而且光速是宇宙中的最高速度,任何物體都不能超越光速。

另外,當物體速度接近光速時,我們必須用相對論的公式處理多普勒效應。簡單來說:對於日常速度,非相對論(牛頓式)的理解就足夠;追到接近光速時,時間和空間的變換會改變觀察到的頻率,所以要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修正。

光的多普勒與紅移:顏色告訴你星體在做什麼

把多普勒概念套到光上,當一個光源向我們靠近,光的波長會變短,偏向藍端(稱為藍移);當光源遠離,我們觀察到的波長會變長,偏向紅端(稱為紅移)。所以「紅移」就是觀測上光譜整體向紅色移動的現象。

天文學家不只是看顏色的直覺,而是看光譜中的「指紋」——每種元素都有固定的吸收或發射線(spectral lines)。當那些已知的線整體向長波長移動時,我們就知道那個天體的光被拉長了,也就是它相對於我們在遠離。

從紅移到宇宙膨脹:哈勃定律的發現

1920年代,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把紅移和距離做了比較:他發現,遠方的星系紅移越大,代表它相對我們退得越快,而紅移量幾乎與距離成正比。換句話說,越遠的星系離我們越快地遠離。這個簡單的比例關係稱為哈勃定律,通常寫成速度 v 與距離 d 成正比:v = H0 d(H0 是哈勃常數)。

這個發現帶來了一個震撼結論:宇宙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在整體上膨脹。若把宇宙想像成點描在一張不斷膨脹的橡皮膜上,點之間會互相遠離,且遠離速度與它們之間的距離成正比——這和哈勃觀測到的現象一致。

紅移就是速度嗎?還是空間在伸展?

這裡有一個常見疑問:天體的紅移是單純「像車一樣向外跑」的多普勒移動,還是因為整個空間在膨脹,把光波拉長?答案是:在局部尺度(例如鄰近的恆星或星系)可以把紅移當作多普勒位移來看;但在宇宙尺度,紅移更多反映的是空間本身的伸展——光在穿過膨脹的空間時,其波長會被拉長。兩種描述在結果上都會讓觀測者看到波長變長,但背後的物理機制不同。

因此在解釋非常遠的星系時,用「宇宙膨脹造成的紅移(cosmological redshift)」比只把它當作單純速度更貼切。這也解釋了為何有些星系的“退行速度”推算起來會超過光速:那不是星系在局部超速移動,而是空間本身在膨脹,使得遠處的間距擴大得很快。

簡單的數學直觀(可略讀)

若要一個快速直觀,天文學常用紅移 z 來表示:z = (觀測到的波長 – 原本波長) / 原本波長。對於速度遠低於光速的情況,紅移約等於速度除以光速(z ≈ v/c)。這就是為何紅移可以用來估算一個天體相對我們的退行速度;再配合距離測量,就能得到哈勃定律的 v ∝ d 關係。

觀測工具與實務:如何測紅移與距離

天文學家用光學望遠鏡配合光譜儀,把星系或類星體的光分解成不同波長,找到熟悉的譜線位置,然後量度它們相對實驗室波長的偏移量。距離則可用多種方法估計,例如較近的星系可以用造父變星或超新星這些「標準燭光」來量度亮度從而得距離;兩者合起來就能繪製出紅移對距離的關係圖。

歷史小插曲:愛因斯坦、宇宙常數與認知轉變

在哈勃的觀測之前,許多物理學家包括愛因斯坦偏好一個靜態的宇宙模型。為了讓他的方程符合靜態宇宙,他引入了「宇宙常數」(一種抵銷引力的項)。但哈勃的紅移觀測提供了擴張宇宙的證據,促使愛因斯坦放棄了靜態宇宙的想法,並稱那個引入為他一生的「最大錯誤」(Greatest Blunder)。後來我們知道,宇宙常數其實可以解釋另一個現象——加速膨脹,但那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為甚麼這些概念重要?

多普勒效應和紅移不是遙遠的理論,而是連接日常經驗與宇宙規模的橋樑。從救護車的哨聲到星系的光譜,我們用同一套思維去理解「波」如何攜帶運動資訊。透過這些觀測,人類得以重構宇宙的歷史:從大爆炸、膨脹到今天的結構形成,紅移是我們讀懂宇宙動態的重要線索。

總結來說,當你下一次在河塘看到鴨子划出非對稱漣漪,或在街上聽到救護車的哨聲突然變低,記得那背後的物理原理就是同一套:發波源運動會改變波的距離與到達頻率。而把這個原理放到天文觀測,我們就能用光的顏色差異,去量度星系在宇宙中如何運動,甚至看出整個宇宙在膨脹的證據。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