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學9】為何我們說宇宙在膨脹?認識光譜和哈勃定律

【宇宙學9】為何我們說宇宙在膨脹?認識光譜和哈勃定律

抬頭望天,你會覺得星星好像固定不動,但科學家透過仔細觀察光和距離,發現整個宇宙其實在變大——而且這並不是直覺上的「星星互相飛走」,而是空間本身在伸展。以下用生活化的例子一步步拆解:光譜怎樣告訴我們距離和速度、哈勃定律的意義、為何愛因斯坦曾加入所謂的宇宙項,還有膨脹和大爆炸的直觀理解。

從光的顏色看速度:紅移、藍移與多普勒效應

想像救護車經過時那個警笛聲,高音會在靠近你的時候變尖、遠離時變低,這是多普勒效應:波的頻率隨著波源與觀察者相對運動而改變。光也是波,所以同樣會發生多普勒效應。如果一個光源往我們靠近,光的頻率會偏高,我們看到的光會偏藍(藍移);若它遠離我們,頻率變低,光會偏紅(紅移)。

不只是顏色變化,天文學家會把星光拆成像彩虹一樣的光譜,光譜上出現一條條特定的暗線或亮線(吸收或發射線),每一種元素(例如氫、氦)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實驗室裡的氫原子和遙遠星體中的氫原子,其光譜線位置本來是相同的,因為這些位置由原子的能階決定(量子力學的結果),和遠近無關。當我們觀察到這些已知位置的光譜線整體向紅色一側移動時,就知道那個星系正在遠離我們。

哈勃的觀察:速度跟距離成正比的驚人發現

哈勃在20世紀初收集了很多銀河的光譜,並嘗試找出每個銀河的距離(用造父變星等變亮變暗的特性,以及視差等方法來估算)。他把「遠離速度」(由紅移估算)對上「距離」,畫成圖表——這就是著名的哈勃圖(Hubble Diagram)。結果顯示一個簡單而有力的趨勢:越遠的銀河,遠離的速度越大。這個關係大致可以用一條直線連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哈勃定律:速度與距離成正比。

哈勃的樣本當時只覆蓋宇宙的一小部分,但科學上的一項重要假設是「宇宙學原理」:在大尺度上,宇宙是均勻且各向同性的,也就是說從任何一個位置看,整體的宇宙性質應該差不多。若哈勃在地球觀測到銀河普遍遠離,那麼換個位置觀測,原理上也會看到類似現象。

膨脹的直觀比喻:在氣球上畫點

要理解哈勃定律真正代表什麼,氣球比喻非常好用:想像在一個未充氣的氣球表面畫幾個點代表銀河,當你吹氣時,氣球表面伸展,點與點之間的距離增加。重要的是:不論你站在哪一個點上看,其他點都在遠離你,而且越遠的點增距越多。這正好對應哈勃觀察到的「距離越大,遠離速度越快」的現象。

這個比喻也指出一個關鍵:並不是銀河自己像火箭一樣穿過空間離開別的銀河,而是空間本身在膨脹,攜帶著銀河一起移動。尺度小到我們日常感受的房子、地球、太陽系,因為有結合的引力或其他作用,並不會隨宇宙膨脹而被拉開;但在非常大的尺度上(星系間尺度),膨脹就成為主導效果。

愛因斯坦、宇宙項與靜態宇宙的誘惑

在廣義相對論裡,愛因斯坦寫下了一套描述時空與物質如何互動的方程(不需要深入公式,只要知道方程決定時空的動態)。一開始愛因斯坦偏好一個靜止、不變的宇宙,為了讓方程允許這樣的解,他在方程中加入了一個「宇宙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數學上,這像在方程裡放一個可以調整的常數,使得引力對抗這常數而達到平衡,讓宇宙可暫時不膨脹也不收縮。

但當哈勃的觀測顯示宇宙在膨脹後,愛因斯坦認為他原先加的那一項不是必需,因此把它視為一個「不必要的修正」。後來科學界發現,宇宙常數在現代宇宙學裡仍有重要角色(例如用來描述觀測到的加速膨脹),但關鍵是:哈勃的觀測改變了人們對宇宙是否靜止的看法。

從膨脹到大爆炸:向過去回推的結果

如果宇宙現在在膨脹,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沿時間反轉想像:過去的宇宙比現在更小、更密、更熱。把膨脹一直往回推,可以到一個非常緻密、非常小的起點——這便是大爆炸理論的基本觀念。重要的是,哈勃定律本身並不直接描述「爆炸」,而是說明宇宙尺度在變化,為大爆炸模型提供了首要的觀察基礎。

後來的觀測(例如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元素豐度)補強了大爆炸的框架,但這些都是基於那個最早的、簡單的事實:我們在大尺度上看到整個宇宙在膨脹。

現代觀測與進一步驗證

從哈勃時代到現在,儀器大幅進步:視覺望遠鏡、紅外線、射電與太空望遠鏡(例如哈勃太空望遠鏡)讓我們能看到更遠、更早期的銀河,並測量它們的紅移。統計樣本變大、距離測量更精準,哈勃定律的核心觀察越來越堅固。另外,科學家也發現膨脹本身並不是簡單的「均速膨脹」,而是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速度變化,這與宇宙中物質、輻射及類似宇宙常數的成分有關。

日常比喻與常見誤解

幾個容易混淆的點:第一,膨脹不是指我們在地球看到星星「飛走」,而是空間本身的尺度增加;第二,膨脹對於像太陽系或我們的直觀物件影響微乎其微,因為它們被其他力量(例如引力和電磁力)緊緊綁在一起;第三,宇宙膨脹不需要有一個中心點——在氣球比喻中,任何一個點看出去都會看到其他點遠離,沒有一個獨特的「中心」。

總結來說,哈勃的觀察把光譜中的紅移、距離測量和統計圖表結合起來,讓我們第一個能夠科學地宣告:宇宙在膨脹。廣義相對論提供了描述時空動態的理論框架,宇宙常數則是方程裡的一個可調項,曾被用來追求靜態解,但膨脹的觀測使我們改以動態宇宙為主流觀念。從這些基礎出發,科學家再加上更多觀測,建立出我們今天所知的大爆炸宇宙模型。

理解這些核心觀念後,再看天上的星光,就會知道它們不只是美麗的點,而是攜帶著一段關於空間、時間與過去的故事。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