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無重力跑步2小時只等於地表跑20分鐘?

為何在無重力跑步2小時只等於地表跑20分鐘?

為何大家突然都在談太空旅行?

近年來太空不是專屬國家機構的玩意,從維珍銀河開始賣太空旅行票、藍色起源多次商業載人飛行,到SpaceX把富豪送上太空站;還有像日本岩谷技研和美國Space Perspective推出的平流層氣球(高度25–30公里)提供短程太空邊緣觀光。換句話說,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微重力環境,太空醫學因此成為必須先解決的問題。

太空對人體的五大影響(重點整理)

長期實驗與太空人的觀察,可歸納出最常見的幾種「太空症狀」,對一般人來說容易理解的五項是:

  1. 體液上移與浮腫:因為沒有重力把血液往下拉,液體會集中上半身,臉變圓、腿變細。
  2. 動暈症(太空暈艙):眼睛與內耳平衡系統訊號衝突,造成頭暈、噁心、嘔吐,類似暈車暈船。
  3. 睡眠障礙:晝夜節律被打亂,加上空間狹小和壓力,容易失眠或睡眠品質差。
  4. 視力惡化:腦內液體壓力改變可能壓迫眼球與視神經,部分太空人視力會顯著退化。
  5. 肌肉與骨質流失:因為不需對抗重力,肌肉合成減少、骨頭失去維持力而流失鈣質,骨質每月可流失1–1.6%,相當於地球上一年或更多的損失速度。

為什麼太空運動效果差?一個直觀的例子

為了對抗肌肉骨質流失,太空人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做運動:跑步機、阻力訓練、固定腳踏車等。但在太空中運動的效率明顯降低:在跑步機上2小時的效果,大約等於地球上跑20分鐘。原因是微重力下身體承受的實際負荷遠小於地表,運動時肌肉和骨骼得到的刺激不足以維持地面的生理負荷。

線蟲實驗給出的新線索:接觸刺激可能重要

東北大學的一項太空實驗把約15萬隻秀麗隱桿線蟲(C. elegans)送上國際太空站,標記牠們的神經元並追蹤發育。結果發現:線蟲在太空中肌肉蛋白和粒線體酵素下降、體長縮短、運動能力變差,多巴胺分泌也降低。更有趣的是,研究者在培養皿內放入塑膠小顆粒,讓線蟲經常被碰觸,結果那些有「接觸」的線蟲多巴胺減退較少、運動更好。

這提示一個可能性:除了負重運動以外,「觸覺或接觸刺激」也許能維持神經傳導與肌肉功能。換句話說,按摩、指壓或其他觸感療法若經科學化設計,或可成為太空中維持健康的輔助手段,減少每天耗費大量時間在器械運動上的需求。

太空研究也能反向幫助地球醫療

太空環境能放大某些退化或發炎現象,研究者把大腦細胞、微膠細胞帶上太空培養箱,觀察在微重力下這些細胞如何異常活動。這類實驗有助於理解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或免疫失調等疾病的分子機制。線蟲的發現也提示:若能透過「接觸刺激」促進多巴胺分泌,或可用於改善帕金森患者的某些症狀。

現在的挑戰與未來方向

目前能做的主要是靠運動減緩退化,但尚未有根本解方。要在平民太空時代確保大眾安全,太空醫學的發展速度必須加快:包括更精準的生理監測、更有效的對抗肌肉骨質流失的方法、以及探索非運動的替代或輔助療法(例如觸覺刺激、藥物或生物技術)。學術界也開始回應需求,像倫敦國王學院等開始設立航空太空醫學課程,培養專業人才。

結語

太空旅行日益普及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但想上太空並安全返回,需要先解決一連串生理上的問題。從線蟲到人類研究、從跑步機的效率到觸覺刺激的潛力,每一項科學發現都可能成為關鍵。當太空不再只是富豪的後花園,全面的太空醫學將是讓大眾安心踏上星辰的重要保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