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研究內容簡介
202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10月6日頒發,由科學家瑪麗·E·布倫科(Mary E. Brunkow)、弗雷德·拉姆斯德爾(Fred Ramsdell)和阪口志文(Shimon Sakaguchi)奪得,表彰他們在外周免疫耐受方面的研究貢獻。
我們的免疫系統,其實很有秩序
免疫系統就像一支常年駐守在體內的軍隊,負責保衛身體不受外敵入侵。當病毒、細菌闖入時,免疫細胞會立刻動員,準確地識別並消滅敵人。
但這支軍隊也有可能「走火」,誤以為自己的細胞是外敵,結果造成紅斑狼瘡、皮肌炎、腸道過激症等自體免疫疾病。
2025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正是表揚三位科學家揭開了這個「不走火」的秘密——原來免疫系統之所以能保持井然有序,是因為有一群「制衡官」級的細胞在幕後指揮,它們叫做制御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s)。
免疫系統也需要「管理層」
一般的T細胞就像軍隊中的指揮官,負責發號施令,命令其他免疫細胞去攻擊入侵者。然而,假如所有T細胞都只懂「開火」,後果不堪設想。
科學家發現,T細胞其實分工細緻,除了戰鬥型外,還有一種負責維持秩序的——制御性T細胞。它們會監察免疫反應,當發現有「誤傷自己人」的傾向,就會即時出手制止,甚至讓那個不守規矩的免疫細胞「退役」。
這就像警察裡也有內部監察部門,防止執法人員濫用職權。沒有這個機制,免疫系統就可能像一支失控的軍隊,反過來攻擊自己的身體。
胸腺:免疫細胞的「軍校」
要讓免疫系統懂得分辨敵我,訓練當然少不了。這個「訓練基地」就在我們胸口胸骨下方的一個器官——胸腺(Thymus)。
胸腺在嬰兒時期特別活躍,隨著年紀增長會慢慢退化。它的工作,是教導年輕的T細胞學習分辨敵人與自己人。
科學家發現,胸腺裡會存放各種過往病毒或細菌的「樣本」,讓T細胞透過實戰模擬訓練,學習識別外敵。若有些T細胞訓練後仍「認錯人」,胸腺就會派出制御性T細胞來糾正,防止它們跑去攻擊自己的器官。
這樣的訓練制度,確保免疫系統不會亂來。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的胸腺都是一所「免疫軍校」,專門訓練身體最聰明、最有紀律的士兵。
三位得獎者的重大發現
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由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日本的板口志文教授,以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Mary Brunkow與UCLA的Fred Ramsdell。
他們分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制御性T細胞的關鍵角色。
板口教授透過老鼠實驗,發現當老鼠失去製造某種T細胞(帶有CD25標記)的能力時,就會出現免疫系統失調,甚至攻擊自身組織的情況。
而Brunkow與Ramsdell則從基因層面出發,找出了名為FoxP3的基因——這個基因是制御性T細胞形成的「開關」。如果老鼠的FoxP3基因損壞,它就無法產生這種「約束型」T細胞,最終導致免疫系統暴走。
這些研究首次揭示了免疫系統內部的自我監控機制,讓人類真正理解身體如何保持免疫平衡。
從自體免疫到癌症治療的新希望
了解制御性T細胞的運作,對醫學的意義非常深遠。
首先,我們能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因為知道問題可能出在這個「約束系統」出錯。
其次,這項發現也為癌症免疫療法帶來新靈感。部分癌細胞之所以能逃過免疫攻擊,就是因為它們「偽裝」成自己人。
如果未來能透過訓練免疫系統重新識別癌細胞,同時調整制御性T細胞的反應,就有機會讓身體主動出擊,消滅癌症。
此外,在器官移植上,免疫系統往往會將新器官視為外來入侵而排斥。了解制御性T細胞的調節機制,有望幫助醫生找到更自然的方法,讓身體接受移植器官,而非依賴大量抑制免疫的藥物。
身體裡的秩序,是科學的奇蹟
這次的諾貝爾醫學獎提醒我們,科學的突破往往來自對「基本問題」的好奇——例如,免疫系統如何知道不該打自己?
答案不只揭開一個細胞的秘密,更讓我們看到生命的精密平衡。
身體的免疫系統不是一味進攻的軍隊,而是一個有紀律、有智慧的組織。
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就更能體會:在科學與生命之間,真正的力量,往往來自那份懂得「自我約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