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悖論:外星人到底在哪裡?

費米悖論:外星人到底在哪裡?

費米悖論:外星人到底在哪裡?

宇宙有多大,機會到底多不多?

可觀測的宇宙直徑非常驚人,節目中提到約九千億光年(九萬億光年?)的規模;裡面至少有一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又有數百億到一千億顆恆星。近年來我們發現系外行星極為普遍,能夠居住的行星(類地、在可居住帶)可能有千千萬萬個。按直覺,這麼多機會,理應有生命出現並發展成文明。那麼問題來了:外星人在哪裡?

把問題縮小到我們自己的銀河系

把視線從整個宇宙縮小到我們的銀河系——節目中用了數字說明:銀河系大約有幾十億顆恆星(節目裡用大數字類比:每一粒地球上的沙子,約有一萬顆恆星可比擬)。在所有恆星中,有很多是像太陽的恆星;若依估算,約有五分之一的太陽類恆星擁有類地行星,在適居帶上。如果再假設只有0.1%的這類行星上出現了生命,那麼在銀河系內也會有約一百萬個有生命的行星。

時間也給了很多機會

銀河系年齡約一百三十億年。節目指出,在早期因為爆炸性事件(如超新星)較多,並不適合生命;但大約在形成後一到兩億年之後,就開始出現可居住行星。相比之下,地球只有約四十億年的歷史,這意味著在過去漫長的時間裡,其他地方可能有非常多次出現生命和文明的機會。

文明會長到哪種程度?卡爾達肖夫尺度

節目用三個等級描述文明的能量利用能力:第一類能夠用盡自己行星上的全部可用能量(我們目前大約是0.73級);第二類能夠掌握整顆恆星的能量,例如想像把恆星包起來的「戴森球」;第三類則能控制整個銀河系的能源。若有文明達到第二或第三類,它們在能量利用與工程能力上會非常顯著,理論上應該容易被偵測到。

殖民銀河並不需要太久

即使用世代飛船(每個殖民團體能在船上維持數百至上千年),節目指出要殖民整個銀河大約需要幾百萬年。聽起來很長,但與銀河系十億年的年齡比起來,幾百萬年是很短的時間。如果許多星球有生命,且某些文明具備星際旅行能力,銀河系理應早已被殖民或留下明顯痕跡。

費米悖論:為何一片寂靜?

這正是費米悖論:按概率和時間,宇宙應該充斥著文明,為何我們看不到任何跡象?節目提出一系列可能的答案,稱為「大過濾器」(Great Filter)——指生命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文明到星際文明之間可能存在的艱難關卡。

可能的解釋(過濾器在哪裡?)

一種情況是過濾器在我們之前:也就是說,從無機物到出現複雜生命或智文明的機率極低,宇宙中真正能走到我們這一步的文明非常罕見;我們因此可能是少數或首批文明之一。另一種更悲觀的情況是過濾器還在前方:許多文明會在發展到一定科技程度時自滅,例如誤用強大技術導致全球毀滅。節目用一個日常化的例子說明:想像有人說「這台機器會解決一切問題,只要我按下這個按鈕」,按下去卻會毀滅世界——科技的兩刃性就是這種風險。

其他可能性與道德想像

還有其他猜想:或許存在非常古老且強大的文明(第三類)在監視或清除後起的文明;或者文明刻意不與我們接觸,或它們的訊號形式我們無法辨識。最後一種可能性是:我們真的孤單,宇宙大部分時間和空間都是寂靜無生命的,這種想法既讓人恐懼也令人警醒——如果地球的生命滅絕,可能意味著宇宙中生命會因此消失。

結語:我們能做什麼?

無論哪種解釋更接近真相,費米悖論提醒我們兩件事:一是科學上謹慎面對未知,二是對地球生命的保護責無旁貸。如果我們是稀有或唯一的生命載體,那麼維護地球生態、避免自我毀滅,同時發展安全的太空探索技術,就是把握讓生命延續與傳播的關鍵。或許我們的使命,不只是求知,更是成為那個把生命之火傳得更遠的文明。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