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巨型雷射地球化火星:把紅色荒漠變成新家園
為何火星要地球化?
火星現在是一個乾冷的星球:大氣稀薄、缺水、土壤貧瘠且無全球磁場保護。要讓人類在地表長期生活,必須給它一個類似地球的大氣(約21%氧、79%氮、少量二氧化碳)、溫暖的平均溫度(約14°C)、足夠的氣壓、海洋和可供植物生長的土壤。
第一步:釋出被束縛的氣體(把地表弄熔)
火星其實藏有大量水冰與被化學束縛的氧氣與二氧化碳(例如氧化鐵和碳酸鹽)。要把這些氣體釋放出來,一種可行方法是把地表加熱到熔點,讓岩石分解並使極地與地下的冰蒸發。大型太陽能泵浦雷射可行:在太空建一面巨型鏡子陣列,聚光驅動玻璃棒雷射,持續照射火星表面,將表土熔化。科學估算每立方米熔岩可釋出約750公斤氧氣與少量二氧化碳;若有效率,熔化地表頂部約8公尺即可取得大量氧氣。這個過程會造成熔岩流、雷雲及由硅和鐵等元素冷凝的「灰雪」,但也會把兩極與地下的水蒸發成雲雨,形成淺海。
第二步:補充氮氣(從泰坦搬運)
光靠釋放岩石中的氣體,大氣會以高氧為主且氣壓偏低,這既難以呼吸又易燃。火星缺氮,因此需從外部引進大量氮氣。理想來源是土星衛星泰坦,其大氣幾乎全為氮。辦法是先在泰坦建自動化廠把大氣壓縮液化,裝入彈形容器,再用質量投射器把這些液體送回火星撞擊釋放。所需氮量巨大,約三千萬億噸,工程龐大但在原則上可行,可能需要數世代時間完成。
第三步:培養生物圈
當大氣成形且有水域後,下一步是種植生命。海洋可先播種浮游植物,這些基礎生物會迅速形成食物鏈底層;再加入浮游動物、魚類等。陸地較難:熔岩冷卻後是粗糙的固結物,我們可以利用雷射快速加熱冷卻使岩石脆裂,混水形成黑色泥漿,加入真菌與固氮細菌,這些微生物把大氣氮固定成植物可用的養分。首批植物可選擇適應火山島環境的物種,逐步建立草原與森林。火星較弱的重力也可能讓樹木長得更高。
風險與平衡
新生生態系非常脆弱。物種間意外互動、疾病或關鍵物種滅絕,都可能導致系統崩潰;若植物吸收過多二氧化碳,反而會使星球過冷。因此引入物種需謹慎、循序漸進,並保留回復與干預的機制。整個生態從啟動到穩定可能需要數百到數千年。
最後一步:長期保護—人造磁場
火星本身無強大內核磁場,無法阻擋太陽風長期剝離大氣。解決方法是在火星前方(太陽與火星之間的平衡點)放置一個人造「磁性雨傘」,例如由核能供電的超導環產生磁場,偏轉太陽風,保護並固定改造後的大氣層。
時間與結語
把火星地球化需要龐大資源、長期投入與技術突破:巨型太陽鏡陣與連續運作的雷射(可能要比現有最強脈衝雷射更持久強力)、從泰坦搬運氮氣、培養與維護一個新的生態體系,以及建置人造磁罩。即便耗時一世紀到數千年,這也是人類首次有可能將另一個行星改造成我們設計的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