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為何會吸引人?

酒精為何會吸引人?

為何我們離不開酒?

燒烤少了啤酒像少了靈魂,婚禮沒紅酒覺得怪,週末一杯化解一週壓力。酒的社交功能很強:少量酒精能讓人放鬆、不那麼拘謹,說話更自然,笑聲和眼神更容易連結。生物學上,酒精原本是酵母在發酵時產生的「生物武器」,用來打敗其他微生物;放進飲料裡,它就成了人類的社交潤滑劑。

一杯酒對身體的第一擊

你喝下一口,數以千萬億計的酒精分子進入胃和小腸,再進入血液,前往肝臟和大腦。肝臟能處理的速度有限,大約每五分鐘才分解一口啤酒的酒精量;喝太快時,未被分解的酒精就會湧向大腦。酒精讓神經元變得遲鈍,破壞神經傳遞,特別是抑制前額葉──掌管決策與自制力的區域;同時促進內啡肽分泌,產生愉悅與連結感,讓人更敢說話、更易親近。

長期飲酒的身體代價

酒精能溶於水與脂肪,幾乎可以滲入全身各處;代謝後會形成乙醛,比酒精本身更具毒性,會傷害細胞與DNA。大腦會隨時間萎縮、連結受損,記憶與思考變差,年輕人尤其脆弱:大腦到二十多歲才接近成熟,青春期或早年酗酒會造成長期學習與記憶問題,甚至提高早發失智風險。酒精也與至少八種癌症有關,從口腔到腸道,女性還有乳癌風險;全球每年數十萬例新癌症與數十萬死亡與酒精有關。肝臟因累積脂肪與發炎可能走向肝硬化,心血管、血壓與中風風險亦會上升。外在表現如皮膚老化、體重增加也與飲酒有關。

酒精如何傷害別人

酒不只傷自己:酒後的麻痺與失控容易造成事故、打架、家庭暴力與性侵。全世界每年有大量因酒而死或受傷的人,其中車禍與暴力占了很大比例;而酒駕致死的受害者多數並非飲酒者本人,而是被別人的決定害到。對孕婦而言,任何時候飲酒都可能傷害胎兒,導致胎兒酒精症候群,造成終生學習與發展障礙。

何謂成癮?你或身邊的人是否越界?

當飲酒開始造成自己或他人實際傷害,或變成生活必需,就是走到成癮的邊緣。粗略來說,若女性每週持續喝超過8罐啤酒、男性超過15罐,或單日大量喝(例如一天喝五杯以上),就是警訊。成癮不一定像街頭刻板印象那樣顯而易見:許多有正常工作與家庭的人也可能週均喝四杯左右、每週至少一次喝醉,卻被社會習以為常地忽視。

我們可以怎麼做?

面對酒精的兩面,我們先要誠實承認它帶來的利益:連結、放鬆、勇氣。但也要看到代價。年輕人應盡量避免使未成熟的大腦暴露在酒精下;任何人若想減少風險,可控制喝酒速度(肝臟代謝有限)、減少單次飲量、為自己設定每週上限,並在社交時尋找不靠酒也能拉近關係的方式:共同興趣、運動、學習或一起完成專案,都能建立真實而持久的連結。

總之,酒既迷人又危險。了解它如何在生理與社會上起作用,能幫助我們做出更清楚的選擇,既享受人際溫度,也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健康。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