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好可怕?其實它是身體的超級防禦系統!

發燒好可怕?其實它是身體的超級防禦系統!

為何會發燒?

發燒不是單純的壞事,而是身體調高「內部溫度」來對抗入侵者的老招。當細菌或病毒入侵時,免疫系統會釋放一類叫「致熱原」的化學物質,這些信號會傳到大腦,調高你的體溫設定。開始時你會打寒顫,血管收縮,產熱增加,皮膚摸來反而冰冷——這些都是把體溫推高的生理步驟。

為何高溫能幫助對抗病菌

不同生命體有各自偏好的生存溫度。把環境變得太熱,很多病原微生物就會不適應:牠們的蛋白質、細胞膜或DNA會受損,繁殖速度大減。想像細菌要一邊跑馬拉松、一邊吃大餐還要生孩子,高溫讓它們壓力倍增、難以為繼。像蜜蜂會把蜂巢空氣加熱、魚會游向溫暖水域,這些都是利用溫度對抗敵人的例子。

發燒如何提升免疫力

高溫雖然也會讓我們細胞承受壓力,但免疫系統反而更有效率:白血球(例如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被更快招募並更能吞噬入侵者;自然殺手細胞和殺傷性T細胞的功能也會被促進。此外,發燒會促使受感染細胞產生「熱休克蛋白」,這些蛋白既是細胞求生的信號,同時也會暴露問題,吸引免疫細胞來清除受感染的細胞,防止嚴重擴散。

為何微生物沒有完全適應發燒

理論上,微生物會透過自然選擇發展耐熱性,但那會帶來代價。如果一種病原能耐高溫,它在感染發燒宿主時占優,卻可能在感染沒有發燒(健康)宿主時處於劣勢。這形成演化上的權衡,解釋了為何發燒仍然在許多動物中保留。

何時應該退燒?何時不能

退燒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撲熱息痛)能減輕不適,讓人感覺好過一些,但也會削弱發燒帶來的免疫效益。一般情況下,若體溫低於約40°C(104°F)且你能耐受,發燒本身並非立即危險,讓它發揮作用通常有益。但有明確例外:孕婦、年長者、極度虛弱或有心肺、神經方面疾病的人,發燒風險較高。發燒超過40°C、持續不退、出現呼吸困難、意識改變、抽搐或嚴重脫水時,應立即就醫。

臨床與研究上的發現

臨床與研究顯示:在多數感染情況下,減低體溫並不會讓人更快康復,有時甚至有害。在重症患者中,過度退燒的做法曾在試驗中導致不良結果而被停止。不過也有特定情況(如神經損傷或中風)需要控制體溫,醫療決策應個別評估。

實用建議

總結來說:遵從醫生建議最重要。如果你整體健康、發燒不過高且只是為了支持免疫反應,可以考慮讓發燒自然運作:多休息、多喝水、節省能量。但若你感到難以忍受或有高風險因素,服用止痛退燒藥以改善症狀是合理的選擇。任何長期高燒、劇烈症狀或高風險群,都應及早尋求醫療幫助。

重新看待發燒

發燒不是敵人,而是身體的一種防禦策略。下一次發燒時,除了感到不適,也可以想像你的免疫系正加把勁,讓那些入侵者在高溫中吃足苦頭。當然,科學不是萬無一失,若有疑問或危險信號,還是請專業醫護判斷。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