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從哪裡開始?原來有不同的定義?
你有否想過天有多高?地球與太空之間有沒有一道清清楚楚的分界線?很多人以為超過某個高度「空氣突然消失」,就叫做太空。其實,地球的大氣像一條逐漸變薄的羽絨被,沒有明顯的「邊」。所以,「距離地面多高才算是太空?」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答案牽涉到物理、工程、法律,甚至市場宣傳的角力。
這篇文章會讓你認識大氣各層、卡門線 (Kármán line)、美國的 50 英里標準,到航天工程與國際法的實際需要,最後一起整理:對不同目的來說,「太空在哪裡開始」可以有不同且合理的答案。
空氣不是忽然消失:地球大氣的分層與漸變
想像你穿著羽絨外套,往上拉拉鍊,絨毛不是某點突然不見,而是越來越稀。地球大氣也是這樣:密度隨高度上升而指數式下降,沒有一刀切的「邊界」。
我們把大氣大致分成幾層:對流層 (troposphere) 約 0–12 公里,是飛機巡航和天氣系統活動的地方;平流層 (stratosphere) 約 12–50 公里,有臭氧層;中氣層 (mesosphere) 約 50–85 公里,流星常在這裡燃燒;熱層 (thermosphere) 約 85–600 公里,溫度可飆高但空氣仍極稀薄;更外面是外氣層 (exosphere),粒子可逃離地球引力,過渡到行星際空間。這些分層有重疊與季節、太陽活動的變化,並非固定的硬邊。
如果用「稀薄程度」來感受:到 100 公里高度,空氣密度比海平面稀薄上百萬倍。換句話說,即使在「所謂的太空邊緣」,仍然不是完全真空,還有少量分子在飛。
卡門線 (Kármán line):為何是 100 公里?
最廣為人知的答案是 100 公里。這條線叫「卡門線」,由匈牙利裔美國工程師馮·卡門 (Theodore von Kármán) 提出。概念並不是說 100 公里以上就一點空氣也沒有,而是:在某個高度,想用機翼產生升力把載具托住,所需的飛行速度會接近或超過在該高度繞地飛行的軌道速度。簡單說,靠「像飛機那樣」的空氣動力飛行已不實際,必須轉向「像衛星那樣」的高速繞行或火箭推進。
這個高度不是物理上唯一的常數,會因大氣狀態、載具形狀與質量而有所不同。以典型的地球大氣條件與載具特性估算,這個高度落在 80–100 公里之間。100 公里是國際航空運動聯合會 (FAI) 用於紀錄與分類的便利整數,於是逐漸在科普與媒體上被視為「太空的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的學術分析(例如天文學家 Jonathan McDowell 2018 年的研究)檢視了大量衛星衰減軌道與再入軌跡,指出很多「像衛星那樣」的運動特徵其實在約 80–90 公里就已顯現,因此主張 80 公里更貼近物理與工程上的轉折點。這也引出下一段的美國 50 英里標準。
另一條常見線:美國的 50 英里(約 80 公里)
在美國,NASA 與美國空軍傳統上以 50 英里(約 80.5 公里)作為授予「太空人翼章」的高度門檻。這源於 1960 年代 X-15 火箭飛機的試飛實務:飛到 80–100 公里,高度雖不同,但飛行性質已從空氣動力為主,過渡到以慣性與彈道為主。
因此,當你看到不同公司或機構宣稱「帶你到太空」時,會發現兩種門檻並存:達 80 公里者在美國制度下可稱「進入太空」,而 100 公里則是 FAI 與不少國際媒體採用的記錄標準。兩者沒有孰對孰錯,而是反映「太空邊界」不是唯一、而是多重用途下的約定。
科學與工程的「功能性邊界」
除了 80 或 100 公里,工程上還有幾條常用的「功能線」,幫助任務規劃與風險管理:
再入介面 (entry interface):美國太空總署常以約 400,000 英尺(約 122 公里)作為太空器再入地球時的計算基準點。過了這一層,空氣動力與熱流開始快速增加,熱防護、姿態控制與通信設計都要相應調整。這不是「太空開始」的定義,而是工程上方便的一個里程碑。
可持續近地軌道 (LEO) 下限:在約 160–200 公里以下,殘餘大氣阻力很快會讓衛星掉軌。150 公里附近的「軌道」通常只能維持幾圈就急遽下降;即使是 200–300 公里,也需要定期加速「拖車」(reboost)。國際太空站 (ISS) 平常在 400 多公里高,就是為了平衡任務需求和大氣阻力。
電離層 (ionosphere) 與通訊:從約 60 公里到上千公里都有電離層,對無線電通訊、導航 (GNSS) 與極光現象至關重要。這再一次提醒我們:由物理現象劃出的「邊」,往往跨越多層高度。
法律與紀錄:誰擁有天空,誰擁有太空?
法律上,國家對「領空」有完全主權,但「外層空間」屬於全人類共同使用。問題是,國際條約並沒有精確寫明「外層空間從幾公里開始」。1967 年的《外層空間條約》(Outer Space Treaty) 訂下了不得主權宣示、和平利用等原則,但避開了硬性高度界線。
實務上,各國多以慣例處理:衛星在幾百公里高空飛越,屬於外空活動,無需逐國請願;航空器在幾萬呎巡航,則受其飛越國家的航空法規約束。至於 80 或 100 公里的選擇,多半用於紀錄認證、勳章頒發或商業宣傳,並不直接改變國際法下的權利義務。
視覺與感受:天空何時變黑、何時失重?
很多人以為「上到 100 公里就沒有重力」。事實上,地心引力在 100 公里只比地面小約 3%。太空人感到「失重」不是因為沒有重力,而是因為他們和太空船一起在自由落體 (free fall) 狀態,不斷向地球掉下去,但同時橫向速度足夠,使彎曲的掉落路徑剛好貼著地球曲率,於是形成繞地飛行。這就是軌道力學的精髓。
那天空何時變黑?其實在 20–30 公里,你已能看到深藍接近黑色的天空與明顯地球弧度;高空氣球的影像常見這個景象。但「看到星星」還牽涉太陽照明與攝影曝光:即使在太空站窗外,若太陽直射且視場內有亮面反射,也未必看得見星星。換言之,「天空顏色」和「是否在太空」不是一一對應。
與日常生活對照:從香港仰望到太空邊緣
把高度感拉回我們熟悉的尺度:太平山約 552 公尺,大帽山約 957 公尺;民航客機巡航高度約 10–12 公里;高空跳傘紀錄約 39–41 公里;中氣層起點在 50 公里;美國 50 英里門檻是 80 公里;卡門線 100 公里;再入介面常抓 120 公里;國際太空站在 400 多公里;同步軌道在 35,786 公里。
把 100 公里換成水平距離,大概等於香港到廣州的直線距離。想像把這段在地圖上畫出的長度,垂直立起來,就是卡門線的高度。這樣的對比有助於直覺地理解:100 公里對日常生活來說很遙遠,但在行星尺度上其實只是「貼著地表的一層薄霧」。
太空旅遊與商業宣傳:為何不同公司報的高度不同?
近年太空旅遊起飛,兩種路線特別常見:次軌道 (suborbital) 彈道飛行,以及軌道 (orbital) 之旅。前者像拋物線:火箭帶你衝上高空,再自由落體下來;後者則要達到每秒約 7.8 公里的橫向速度,真正「繞地一圈」。
次軌道飛行中,Blue Origin 的 New Shepard 通常飛過 100 公里,而 Virgin Galactic 的太空飛機常在 80–90 公里。前者會強調「超越卡門線」,後者則依照美國 50 英里標準頒授太空人翼章。兩家說法都自有依據。消費者不妨把焦點放在飛行體驗與安全規格:是短暫幾分鐘失重、窗外看彎彎地平線的次軌道;還是長時間在近地軌道生活、每天 16 次日出日落的軌道之旅?
邊界會移動嗎?太陽活動與大氣變化
卡門線作為約定俗成的「象徵線」當然不會每天搬家,但與它相關的物理條件確實在呼吸。當太陽活動旺盛時,高層大氣受加熱膨脹,某些高度的密度會上升,讓同一軌道高度的阻力變大,衛星衰減加快。反之在太陽極小期,上層大氣收縮,拖曳減少,衛星壽命拉長。
這種變化也影響我們前面提到的「功能性邊界」:例如最低可持續軌道的高度、再入熱環境的預估,都要隨太陽週期、季節與地磁狀態調整。換言之,即使我們喜歡整數與清晰線條,真實世界更多是「區間」與「可能性分布」。
常見迷思澄清
迷思一:「過了 100 公里就沒有空氣和聲音。」澄清:仍有極少量氣體與等離子體,聲波在如此稀薄環境難以像地面那樣傳播,但不是絕對真空。
迷思二:「太空就是沒有重力。」澄清:重力幾乎無處不在;失重來自自由落體。國際太空站上的重力只比地面小一點點。
迷思三:「看見星星就代表到了太空。」澄清:觀星與否取決於亮度對比與視覺條件,並非太空的定義。
把各種高度放在一張腦內地圖
如果我們要做一張「腦內高度地圖」,可以這樣記:
0–12 公里:天氣與客機的世界。12–50 公里:平流層,氣球達人與臭氧守護。50–85 公里:中氣層,流星劃過。85–600 公里:熱層,電離層活躍,極光跳舞。80 公里:美式「太空」門檻。100 公里:卡門線,象徵性分界。120 公里:再入計算的常用起點。160–200 公里:軌道可持續性的下緣。400 多公里:國際太空站的鄰里。35,786 公里:同步衛星的「停車位」。更外面,地月空間與行星際。
這張圖不要求每條線都精準不變,而是幫我們在腦海裡搭一座從藍天到星海的梯子。
結語:太空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過渡
那麼,距離地面多高才算是太空?對紀錄與儀式感,100 公里是漂亮且廣用的答案;對工程與歷史傳統,80 公里同樣有力;對再入計算,122 公里是實務起點;對衛星營運,160–200 公里以下就很吃力。法律上,雖沒有硬性高度,但人類以條約與慣例分清了「領空」與「外空」。
真正重要的或許不是「那一條完美的線」,而是理解這是一段漸變的空間:空氣愈發稀薄,飛行方式轉換,電離現象抬頭,工程設計與風險評估的重點也跟著遷移。當我們把目光從「非黑即白」的邊界,轉向「為何而定」的功能性思維,就會發現太空其實離我們不遠——從大帽山到客機,再到卡門線,這是同一片天空不同的表情。
下次坐在機窗旁,看著藍色由深轉淡,不妨在心裡畫一條會呼吸的線:它會隨太陽活動、季節、任務需要而移動。你會更貼近那個答案——太空不是在某一點驟然開始,而是在我們理解它的方式中,慢慢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