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時,身體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身體像一個國家,免疫系統是它的軍隊
想像你的身體是一個大國,周遭充滿想奪走資源的敵人。當細胞發現異常時,會立刻發出警報──一群叫做「細胞激素」(cytokines)的信號蛋白,就像空襲警報,讓免疫細胞立刻動員。這些免疫細胞再釋放更多信號,形成放大器,把整個身體切換成「戰時經濟」,把能源與材料優先投入防禦。
第一波反應:疲倦、發燒與食慾下降
你會感到疲倦、想睡、沒有胃口,對痛覺敏感,這些都不是單純不舒服,而是身體的策略:節省能量,把資源用在打仗上。發燒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提高體溫可以讓病原體不舒服、讓免疫反應更有效,但同時會加速代謝、耗費大量熱量。
免疫製造武器,需要很多原料
為了對抗敵人,免疫系統需要製造大量專門的細胞與蛋白質,例如B細胞會生產抗體,每個抗體由很多胺基酸組成;補體系統也需要源源不絕的蛋白質。平常我們靠飲食補充這些原料,但生病時消化會變慢,身體會拆解自己的肌肉來取得胺基酸──也就是說,辛苦練出來的肌肉可能暫時被「犧牲」來換取免疫物資。
免疫也是雙面刃:它有時會傷害自己
免疫細胞非常積極,例如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可以想像成「拿著機關槍的衝鋒隊」,遇到敵人會噴出化學物質把敵人消滅,但這些化學物質也可能傷到周圍的正常細胞。再加上病原體本身會釋放毒素,嚴重感染會在器官上留下很多小洞與傷口。
修復與疤痕:功能可能永久改變
身體會修補那些洞,有些地方能長回原本的細胞,但很多時候會以膠原蛋白填補,像是用水泥補上的補丁——我們稱之為疤痕。疤痕沒有原來那種功能:心臟有疤可能跳得沒那麼有力,肺有疤吸收氧氣的能力變差,肝臟有疤濾毒功能會下降。多次或嚴重的感染可能讓器官功能在一生中逐步減弱。
免疫記憶與疫苗:安全訓練的兩種道場
在打贏一場仗後,免疫系統會留下「記憶細胞」,使得同一敵人下次再來時更容易被清除。有人把這分成兩種道場:自然道場與疫苗道場。自然道場就是你親身染病,免疫被真正武器訓練,但代價是高風險,有可能留下疤痕甚至死亡。疫苗道場則用被弱化或模擬的敵人訓練你,可能有短暫副作用(像一兩天的不適),但大多沒有永久傷害,而且有時疫苗誘發的免疫比自然感染更有用、更安全。
為何不同人反應差別很大
每個人的免疫系統都有差異,有些人對某種病原很強,有些人很脆弱。這跟年齡、體能、慢性疾病、抽菸等因素有關。這也是為何年輕健康的人有時會嚴重生病,而年長者反而症狀較輕的原因之一:免疫反應的差異使結果難以預測。
實際可做的事:減少長期傷害、保護自己
了解上面的機制後,可以做出一些實際選擇來保護自己:接種疫苗,因為它是在安全的情況下建立免疫記憶;生病時適當休息與補充營養(尤其蛋白質與熱量)以避免過度分解肌肉;保持水分與控制慢性病(例如糖尿病、心肺疾病),因為基礎狀況差時,身體更容易被免疫與感染雙面傷害;避免抽菸等會增加組織損傷的習慣;還有遇到嚴重症狀要及早就醫,減少器官永久損害的風險。
總結:生病既可能讓你更強,也可能留下代價
生病就像去道場訓練,拿紙刀練習(疫苗)風險小又能學到防守技巧;用真刀實彈(自然感染)雖然能學到東西,但可能留下疤痕甚至致命。了解身體如何動員、為何會疲倦、發燒與肌肉被分解,能幫助我們做更好的決定:以安全的方式訓練免疫、改善生活習慣、在需要時尋求醫療,讓今天的選擇保護你與你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