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天》影評:青春的邊界與迷惘,中港話題清新之作 (評分:65/100)
《過春天》(The Crossing)是一部由中國大陸導演白雪執導的處女作,以深港跨境學童的視角,講述了一個關於青春、身份與邊界的動人故事。影片以16歲少女佩佩(黃堯飾)為中心,透過她作為「水貨客」的冒險經歷,細膩刻畫了中港兩地交錯下的青春迷惘與成長掙扎。這部電影不僅在劇情上展現了獨特的社會觀察,更在演員表現與導演手法上呈現出令人驚喜的成熟度,堪稱近年華語青春片中的一抹清新亮色。
劇情:現實與浪漫的交織
《過春天》的故事聚焦於單非家庭的少女佩佩,她每天往返於深圳與香港之間,白天在香港上學,晚上回到深圳與母親同住。為了實現與好友Jo(湯加文飾)前往日本看雪的夢想,佩佩意外踏上了走私手機的「水貨客」之路。影片以「過春天」這一水貨客的黑話為題,暗喻佩佩在成長過程中跨越的種種界線——不僅是地理上的邊境,更是青春期的心理與道德邊界。
劇情的前半段以寫實手法呈現佩佩的日常生活,導演白雪巧妙捕捉了深港兩地的城市脈動,從香港的繁忙街頭到深圳的倉庫暗巷,鏡頭下的場景真實而貼地。佩佩在學校與家中之間的身份轉換,折射出中港兩地文化與制度的微妙差異。當她開始走私手機,劇情逐漸轉向戲劇化,佩佩與阿豪(孫陽飾)之間若隱若現的情愫,為故事增添了一層青春的浪漫氣息。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兩人在倉庫中為彼此綁手機的場景,昏暗的燈光與緊張的氣氛中,流露出純粹而又克制的青春荷爾蒙,讓人感受到一種既危險又迷人的情感張力。
然而,影片並未過分沉溺於浪漫情懷,而是以冷靜的筆觸揭示現實的殞地。佩佩的冒險最終因友情與愛情的裂痕而崩塌,她的生日願望「希望香港可以落雪」成為全片最具詩意的隱喻——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映照出她對未來的渴望與現實的無奈。劇情在現實與浪漫之間取得巧妙平衡,既呈現了青春的輕狂與熱血,也毫不掩飾成長的殞地與代價。
演員演技:新世代的耀眼光芒
《過春天》的演員陣容以新人為主,卻展現出令人驚嘆的表現力。飾演佩佩的黃堯無疑是全片的最大亮點。她將佩佩的內斂與叛逆、脆弱與堅韌詮釋得淋漓盡致。無論是在學校中作為「乖乖女」的拘謹,還是在走私時的緊張與興奮,黃堯的表演自然流暢,毫無刻意雕琢的痕跡。尤其在佩佩面對父親(廖啟智飾)新家庭時的無聲凝視,那一刻的眼神充滿了複雜的情緒,既有對親情的渴望,也有對現實的無奈,令人動容。
孫陽飾演的阿豪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他將這個外表痞氣、內心卻藏有溫柔的「MK仔」演得生動立體。與佩佩的對手戲中,他與黃堯之間的化學效應為影片增添了不少火花。湯加文飾演的Jo雖然戲份較少,但她將這個富家女的嬌縱與脆弱詮釋得恰到好處,為故事的衝突提供了重要推力。此外,江美儀與廖啟智等資深演員的助陣,為影片增添了穩定的壓場感,特別是江美儀飾演的「花姐」,在有限的戲份中展現出黑幫大姐的複雜人性,既威嚴又不失溫情。
導演手法:清新與深度的融合
作為一部處女作,白雪的導演技巧令人驚喜。她以流暢的剪接與明快的節奏,捕捉了香港都市的急速步伐,同時也透過細膩的鏡頭語言,呈現出佩佩內心的起伏。例如,佩佩第一次走私時的緊張情緒,透過快速剪接與手持鏡頭的晃動得到了完美呈現,而她完成交易後的輕鬆與雀躍,則以輕快的電子樂與明亮的色調烘托。這種對比手法不僅強化了劇情的張力,也讓觀眾更能共情佩佩的心路歷程。
白雪對中港議題的處理同樣值得稱道。雖然影片觸及了單非家庭、跨境學童與水貨客等敏感話題,但她並未將焦點放在政治爭議上,而是以個人的情感與成長為核心。這種選擇讓《過春天》避免了說教的陷阱,呈現出一個更具普世價值的青春故事。影片結尾的字幕雖略顯突兀,似為迎合審查而加,但無損整體的藝術完整性。
結語:青春的裂變與共鳴
《過春天》是一部兼具現實深度與青春浪漫的佳作。它不僅以獨特的視角呈現了深港兩地的社會圖景,更透過佩佩的成長故事,觸及了每個人在青春期都曾經歷的迷惘與掙扎。黃堯與孫陽等新世代演員的出色表現,搭配白雪成熟的導演手法,讓這部影片在華語青春片中脫穎而出。對於香港觀眾而言,這部由內地導演拍攝的「香港故事」,或許會帶來一絲陌生感,但其真摯的情感與細膩的觀察,足以讓人感受到青春跨越邊界的共鳴。觀影後,佩佩那句「希望香港可以落雪」的願望,彷彿仍在心頭迴響,提醒我們在現實的殞地中,仍需懷抱一絲夢想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