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漂流》影評:真實改編,露宿者也有尊嚴! (評分:88/100)
《濁水漂流》是一部2021年上映的香港劇情片,由新銳導演李駿碩執導並編劇,改編自2012年深水埗通州街清場事件的真實故事。影片以一群露宿者的視角,講述他們在城市再發展的洪流中被邊緣化,家當被無情清走後,聯合社工向政府索賠與爭取道歉的艱辛歷程。這部電影不僅入圍第58屆金馬獎12項大獎,更以其深刻的人性刻畫與社會批判,成為近年香港電影的重要高峰。本文將從劇情結構、演員表現及主題深度三方面,剖析這部作品的藝術與社會價值。
劇情結構:寫實與詩意的交織
《濁水漂流》的劇情主線聚焦於輝哥(吳鎮宇飾)帶領一群露宿者,在食環署突襲清場後,試圖透過司法途徑討回公道。影片並未採取傳統三幕劇的緊湊結構,而是以一種近乎紀錄片的寫實手法,呈現露宿者社群的日常與掙扎。這種鬆散的敘事方式,讓觀眾得以深入每個角色的生命片段,從輝哥的毒癮掙扎、老爺(謝君豪飾)的越南難民背景,到陳妹(李麗珍飾)的溫暖堅韌,每個角色都帶有鮮明的個性與傷痛。
導演李駿碩巧妙運用「水」與「漂流」的意象,將露宿者的生活比喻為無法靠岸的浮萍。片中多次出現的高樓俯拍鏡頭,與天橋底下的簡陋木屋形成強烈對比,突顯香港貧富懸殊的現實。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片末一場烈焰沖天的場景,輝哥的棲身之所被火焰吞噬,彷彿是對這個無情城市的最後控訴。這場戲既是劇情的轉折,也是情感的高潮,帶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將露宿者的無奈與憤怒推向極致。儘管劇情中段偶有節奏鬆散之感,社工何姑娘(蔡思韵飾)的角色功能性略顯牽強,但整體而言,影片成功以寫實與詩意的交融,勾勒出露宿者社群的生存圖景。
演員表現:群星閃耀的真摯演繹
《濁水漂流》的演員陣容堪稱豪華,集合了吳鎮宇、謝君豪、李麗珍三位金馬獎影帝影后,以及新世代演員柯煒林、蔡思韵等,共同打造了一場群像式的演技盛宴。吳鎮宇飾演的輝哥無疑是全片靈魂,他的表演細膩而震撼,將一個毒癮纏身卻執著於尊嚴的露宿者詮釋得絲絲入扣。他在片中的一場獨白,訴說對媒體消費悲情故事的不滿,語氣中帶著憤怒與無奈,令人動容。謝君豪飾演的老爺,則以沉穩內斂的演技,刻畫出越南難民的孤獨與鄉愁,其尋子之旅最終以悲劇收場,讓人唏噓。李麗珍的陳妹溫暖而堅韌,與輝哥之間的互動充滿化學效應,為影片增添一抹溫情。
年輕演員中,柯煒林飾演的木仔尤為亮眼。他以近乎本色的演出,詮釋了一個在毒海與希望間掙扎的青年,特別是一場吹奏口琴的獨角戲,孤獨與倔強的情緒在悠揚的琴聲中表露無遺。蔡思韵的社工角色雖略顯單薄,但她以真摯的表演,傳達出中產階級對底層困境的無力感。整體而言,演員群的表現不僅個個出彩,更在群戲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讓觀眾感受到露宿者社群的真實情感與相互依存。
主題深度:尊嚴與社會的碰撞
《濁水漂流》最引人深思之處,在於其對尊嚴與社會結構的深刻探討。影片開場引用了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剝奪》,點明露宿者的生存條件不僅是物質匱乏,更是平等關係的缺失。輝哥一句「唔使你施捨呀」,道出了露宿者對廉價同情的抗拒,他們追求的不是金錢,而是作為人的基本尊嚴。這種對尊嚴的執著,與香港社會的階級分化形成強烈對比,影片透過露宿者與政府、媒體、社工的互動,揭示了新自由主義下,邊緣群體被主流社會收編與約束的現象。
此外,影片也觸及香港作為移民與漂流者之城的歷史脈絡。老爺的越南背景、輝哥的監獄經歷,以及其他角色的多元身份,反映了香港社會的混雜性與流動性。然而,在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中,這些「漂流者」卻無處扎根,深水埗的天橋底成為他們僅有的棲身之所。影片並未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以一種冷靜的同理心,呈現露宿者既掙扎又頑強的生命力,喚起觀眾對社會不公的反思。
結語:一場直面人性的漂流
《濁水漂流》以其真實的故事基礎、精湛的演員表現與深刻的社會批判,成為一部值得反覆咀嚼的佳作。它沒有過分渲染悲情,也未落入說教的窠臼,而是以露宿者的視角,帶領觀眾走進香港城市底層的真實世界。輝哥與眾街友的抗爭,或許無法改變現實,但他們對尊嚴的堅持,卻如濁水中一抹不滅的微光。這部電影不僅是對露宿者的致敬,也是對香港這座漂流之城的深情凝視,值得每一位觀眾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