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認識】銀河系
|

【深度認識】銀河系

【深度認識】銀河系

如果我們仰望星空,看著一道由無數繁星交織成的模糊光帶,用肉眼很難分辨,但實情是,我們正身處於一個壯觀又神秘的星系之中——銀河系(Milky Way Galaxy)。正如我們住在一個大城市,但只見到附近的街道,難得清楚認識整個城市的樣貌和規模。今天,讓我帶你走一趟宇宙之旅,從生活角度,深入淺出了解我們的『家』——銀河系。

甚麼是銀河系?

銀河系是我們太陽系(Solar System)所在的星系,是宇宙裡其中一個大型的螺旋星系(Spiral Galaxy)。通俗講,就是包含了地球、太陽系、以至天空中你見到和見不到的數千億顆恆星(包括太陽)、星雲、行星、宇宙塵埃和暗物質(Dark Matter)。簡單點:銀河系就是我們宇宙『鄰里』的名稱。千百年來,「銀河」二字早已深植於東西方文化,無論中國古代詩詞,還是西方神話,總有人類對星空的想像與崇敬。

基本資料總覽

  • 體積:約為 6.57 x 1012 立方光年。
  • 直徑:約 10 萬光年(約95萬兆公里)。相比地球直徑 12,742 公里,銀河系可說是「天文級」龐大。
  • 厚度:約 1,000 光年(最厚處達 16,000 光年)。
  • 恆星數量:估算有 1,000 – 4,000 億顆恆星。
  • 質量:約 1.5 萬億個太陽的質量。太陽僅是其中一粒小沙子。
  • 年齡:銀河系組成時間約 137 億年,幾乎與宇宙同齡。
  • 溫度:星際空間溫度極低(2.7K,約 -270°C),但銀河系中心熱度極高,有大量高能天體。
  • 組成:70% 氫(Hydrogen)、28% 氦(Helium)、2% 其他重元素,以及暗物質。
  • 地球所在位置:太陽系距銀河系中心約 2.6 萬光年。
  • 自轉周期:太陽系繞銀河中心公轉一圈約需 2.3 億年。

銀河系形狀與結構

銀河系就如一個巨型飛碟,由中央凸起的「核心區」(Bulge) 向外延展出扁平盤面和旋臂。當小朋友用旋轉木馬比喻銀河系結構時也不為過:核心是木馬中央,其餘部份就是繞成一圈的馬和車廂。銀河系共有四條明顯的螺旋臂,太陽系現時位於「獵戶臂」(Orion Arm)的一個不起眼角落。

除了明亮的恆星和星雲,銀河系的總質量有八成是「看不見」的暗物質。如果你理解不到暗物質是什麼,其實可以這樣想: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份,銀河系的質量大部份也是「隱形」的!

銀河系中心——黑洞巨獸

銀河系的中心藏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名叫人馬座A*(Sagittarius A*)。它質量相等於約 400 萬個太陽,如同舊式天秤一邊壓上幾百萬顆太陽。這個黑洞對銀河系的穩定和結構至關重要,就像一顆大型分子在整個城市的最中心。

每日有無數恆星、氣體被這個黑洞蠶食和盤旋,科學家透過近紅外線、無線電望遠鏡,甚至直接捕捉到其活動的間接證據。2022年,事件視界望遠鏡團隊更公布了第一張人馬座A*的照片,為天文界一大突破。

銀河系的演化與歷史

銀河系的故事可追溯至宇宙大爆炸後不久。初時只是漂浮的氣體、暗物質逐漸聚集,經歷過數次重大合併,例如「吞併」了其他小型星系,才長成今天這幅模樣。其實,銀河系現時依然在吞併週遭的小矮星系,如大小麥哲倫雲(Large & Small Magellanic Clouds),就屬我們的「衛星星系」一類。

銀河系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以極慢的速度自轉、公轉,預計再過約 40 億年,銀河系甚至會與鄰近的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正面撞擊合體,展開一場宇宙級的「大重組」。

與太陽、地球的對比

你可能會問:「銀河系這麼大,我們的太陽、地球,要怎樣比呢?」答案就像以一粒微塵比大海:地球質量約 6 x 1024 公斤,太陽約 2 x 1030 公斤,而整個銀河系則為 1.5 x 1042 公斤。換句話說,如果把地球比作一枚一毫硬幣,銀河系就是一棟國際金融中心那麼巨型!

同時,銀河系的主體溫度極寒,惟有靠近恆星、星際雲氣才出現局部「溫暖」,大部份區域是空靈的極低溫。至於銀河系的自轉、公轉速度驚人:太陽以及太陽系以每秒約 220 公里速度沿軌道繞銀河旋轉一圈要二億三千萬年,而地球自轉一次只需 24 小時,繞太陽一圈只是 365 日。這世界級的『龜速』,讓我們有機會穩定發展生命。

銀河系的元素與生命的關連

組成銀河系的元素並非一成不變。地球上大部分組成物——鐵、氧、碳,甚至你我的身體和空氣——源於銀河內無數恆星的誕生和死亡。當大型恆星燃盡、爆發成超新星(Supernova),「原料」就像種子散佈星系各地。銀河系正是生命(至少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原料工廠』。

太陽繞銀河系公轉的過程也有關鍵影響。據估計,每完成一圈就會經歷不同星際環境,有科學家猜測,這或與地球上的生物大滅絕、氣候變化甚至演化有間接關係,是一種遙遠而微妙的宇宙脈動。

銀河系在宇宙的定位

我們的銀河系不是孤身一人,它屬於「本星系群」(Local Group),即一伙約 50 個星系組成的「社區」。而這個星系群,更是數個長蛇狀「宇宙絲狀體」(Cosmic Filaments)的一部份,連結著更遼闊的宇宙網絡。若把我們住所比作市區大廈,銀河系是大廈單位,本星系群是大廈,超星系團是整個屋苑,宇宙網絡則像城市的各區。

銀河系內培養出億萬恆星系統,據估每個恆星系統有數顆行星,如同一個充滿無窮可能性的「宇宙遊樂場」。我們不禁好奇:銀河中還有多少個「地球」?會否有其他智慧生命?這些問題,至今仍待解答。

觀星貼士:怎樣肉眼看見銀河系?

雖然銀河系本體太過巨大,但其「銀光帶」其實經常出現在香港的夜空,特別在新界或離島天空光害較少的位置。每逢夏天,晚間11點後抬頭向南,其實就是在欣賞著銀河系盤面側視圖。如果你帶備單筒望遠鏡,更可以清晰看到那由無數星點組成的壯麗天幕。

結語:銀河系——我們的宇宙家園

銀河系這個名字在科學和文化並駕齊驅,是我們身處的星海『家』。它的歷史、結構、演化,如同一條看不見的時間長河,涵蓋著過去與未來。每一次我們仰望夜空時,看見的那條銀亮星雲,其實正是我們所屬的廣闊世界。天文學就像一把鑰匙,讓我們從渺小日常起步,打開宇宙的大門。

希望你讀完這篇可以多一分敬畏與好奇,下次夜行回家,不妨仰望天空,追尋那來自銀河系的微光,感受自己和宇宙的連結。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