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認識】半人馬超星系團
你有沒有試過在晴朗的夜空下細看星空,那一點一點發亮的星,不禁令人好奇:在地球之外的宇宙,究竟還有甚麼驚人的天體和結構?不少人聽過銀河系(Galaxy)、甚至銀河團(Galaxy Cluster),但講到宇宙最大的結構之一——『超星系團』(Supercluster),就未必人人曉得。今日,就讓我們深入淺出,帶你認識一個與我們地球有著千絲萬縷關係、同時極為壯觀的天體結構:半人馬超星系團(Centaurus Supercluster)。
什麼是半人馬超星系團?
半人馬超星系團是一個巨大的超星系團,位於我們地球觀察到的南天星區,得名於『半人馬座』(Centaurus)這個星座。超星系團是由眾多銀河團組成的大型結構,好比將一個個『城市』(即銀河團)合組成一個『省分』,比一般的銀河或銀河團還要宏偉得多。半人馬超星系團與我們地球的距離約為1.7億光年——為了讓大家有個概念,光一年可走約9.46萬億公里,所以這段距離遠超我們的想像!
與地球、太陽比較:你身處哪一層『宇宙巨頭』?
我們身處的地球位於太陽系(Solar System);太陽和其他幾乎所有我們肉眼看到的星星,都在這個系統中。太陽系又屬於銀河系(Milky Way Galaxy)。銀河系只是無數銀河系中的一員,在宇宙中有如滄海一粟。再進一步,銀河系和附近的星系組成『本星系群』(Local Group)——但這只是一個更大的結構(本超星系團,也叫乙女座超星系團/Virgo Supercluster)的一部分!所謂『超星系團』,就是包含多個本地銀河團及其他較遙遠的銀河團的大型結構。半人馬超星系團和乙女座超星系團鄰近、互有關聯,兩者共同構成更宏觀的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Laniakea Supercluster)。你可以想像成我們平時住的社區,其實只是城巿其中一個細小部分,再外圍還有整個省分,最後是國家一般宏觀。
半人馬超星系團的基本參數及構成
1. 體積
半人馬超星系團直徑約1.5至2億光年,是一個橫跨數億光年,擁有數千個銀河系統的天文結構。相比之下,我們的太陽直徑只有約140萬公里(即0.000015光年),地球更只有1.3萬公里。可想像它的體積是多麼驚人。
2. 質量(Mass)
半人馬超星系團的質量估計接近1016 太陽質量,即約10,000,000,000,000,000(十萬兆)倍太陽的質量。太陽本身的質量已超過地球的33萬倍,所以這個結構將地球與太陽相比,猶如把一粒沙與整個地球相比。
3. 與地球距離
半人馬超星系團距離地球約1.7億光年,遠遠超出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1個天文單位,即約1.5億公里);更遠過太陽與最近的比鄰星(Proxima Centauri)之間的4.24光年。
4. 溫度
在半人馬超星系團之中,其實有大量高溫的電漿氣體——也就是銀河團間熱氣體(Intergalactic Medium),溫度能高達幾千萬度(開爾文溫標),比太陽表面溫度(約5,500°C,即約5,800 K)還要高得多。然而,這些氣體極其稀薄,比真空還要更接近絕對虛無,所以即使高溫,人體亦不會『感覺到』熱。
5. 成分(Composition)
它主要由數千個銀河系和銀河團(例如半人馬銀河團Centaurus Cluster、Hydra Cluster等)組成,而銀河之中佈滿恆星、星際氣體和塵埃,還有極大量的暗物質(Dark Matter)——這種物質只可透過引力間接看見。統計顯示,普通物質只佔大約16%,暗物質及可能存在的暗能量(Dark Energy)佔去大部分。
6. 歷史(Age/History)
根據現代宇宙學的觀點,半人馬超星系團的形成源於宇宙大爆炸(Big Bang)後的物質『網絡』逐漸融合、聚集。大約在130多億年前,較小型的密度起伏,逐漸形成星系、銀河團,最終構成超星系團。這些過程花了幾十億年,至今仍在不斷變化中——甚至銀河團之間會因萬有引力互相靠近、融合。
7. 自轉及公轉
銀河、銀河團有自轉,但像半人馬超星系團這種巨型結構,由於本身缺乏明確邊界和完整重心,所謂自轉或公轉並不像地球自轉一樣有明確周期。不過,內部部分銀河團會繞著質量中心作緩慢運動,時間尺度以數十億至數百億年計。
為何我們要研究半人馬超星系團?
對許多人來說,超星系團好像很『遙遠』、和我們生活沒甚麼關係。但事實上,我們對宇宙的了解,正是透過研究這些宏觀結構,一步步建構而來。例如:掌握超星系團的分佈,可以揭示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宇宙中的角色,甚至可以推斷宇宙的最終命運(會否持續擴張、收縮或走向終極『熱寂』)。
香港人平時忙於生活、工作,也許從未想過:我們腳下的土地,所屬的地球,原來只不過是宏觀宇宙一塊拼圖。而人類的好奇心,正是推動現代科學邁步向前的重要引擎——每一次望向遙遠的超星系團,其實都像是在窺探宇宙的『藍圖』一角。
再實際一點:通過星系團內高溫氣體的X射線(如X-ray)觀測、紅移訊號(Redshift)測量,以及對暗物質分布的研究,我們不但完善了宇宙學模型,長遠甚至有機會解開困擾人類已久——如暗物質、暗能量本質等最前沿謎題。
生活趣味比喻:『城市』裡的超級『省份』
如果你將太陽當作一個家庭,太陽系便是住宅樓;銀河系就是整條街道,本星系群是市區,乙女座超星系團是整個香港島。相比之下,半人馬超星系團就是門外另一個主要行政區。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這片『宇宙大地』。
超星系團之間,沒有明確的『國界』,更像是不同城市之間逐漸模糊的相連地區。因此,現代天文學家都致力透過大規模巡天(如2dF、SDSS等),畫出這個宇宙的『地圖』,捕捉半人馬超星系團等結構於三維宇宙網絡中的位置。
半人馬超星系團的最新研究發現
目前,學界對半人馬超星系團有不少突破性成果。例如2014年,科學家用紅移數據、銀河團分布為基礎,重劃了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區域,發現半人馬超星系團原來與乙女座超星系團一樣,都是更大『宇宙重力盆地』的一部分。今時今日,天文學家正利用望遠鏡觀測銀河團間的氣體溫度、銀河分布密度,期望全面了解這些超級巨型結構的形成和演化。
隨著科技進步,我們相信將有更多新型射電望遠鏡及天文衛星,帶來更高清的數據,甚至揭示半人馬超星系團內隱藏的黑洞候選者、宇宙線發生源,以及了解高能物理如何在這種極端規模下運作。
結語:從半人馬超星系團看我們自己的位置
今日的介紹,希望讓大家在星空下仰望時,對『我們居於哪裡』多一份體會。半人馬超星系團雖然遠在億萬光年之外,卻是我們宇宙家園盤根錯節的一部分。每一位香港人、每一個地球居民,都在這盤龐大的宇宙棋局中扮演微細而嶄新的角色——我們雖渺小,卻充滿未知和潛能。
下次當你打卡夜空、賞月,如能記起半人馬超星系團的壯觀存在,或會發現自身正在無限宇宙裡,寫下屬於自己的故事。宇宙誠然複雜、深邃,但只要願意一探究竟,即使不是天文學家,也能由奇觀中學習和啟發,讓生活多一份寬闊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