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為何全世界都在追高溫超導體?從零電阻到城市能源革命

【深造物理】為何全世界都在追高溫超導體?從零電阻到城市能源革命

【深造物理】為何全世界都在追高溫超導體?從零電阻到城市能源革命

想像一下:你家裡的電器、辦公室的伺服器、甚至港鐵行駛的列車,所用的電力在輸送過程中幾乎不再發熱、不再浪費——電線像無摩擦的滑梯,電流滑過去不掉速。這不是科幻,而是超導體(superconductor)帶來的可能。問題是,超導要「凍到好冰」才行,通常要用昂貴又稀缺的液態氦(liquid helium)。所以科學家和工程師都在追:可不可以把超導變得「不那麼冷」——甚至有一天在室溫、常壓也能超導?這就是「高溫超導體(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 HTS)」的核心追求。

超導是甚麼?比「零電阻」更關鍵的兩件事

超導現象有兩個關鍵特徵:

  • 零電阻(zero resistance):在超導狀態(低於臨界溫度 Tc)下,直流電流可以無耗散地持續流動。
  • 美森效應(Meissner effect):超導體會把外加磁場排斥出去(磁通被排斥),這不是單純「電阻變零」的金屬可以做到的,代表它是一個全新量子相(quantum phase)。

材料進入超導態,是因為電子會配對形成「庫珀對(Cooper pairs)」。在傳統金屬(例如鉛、錫)中,這對配對的「膠水」是晶格振動,也就是聲子(phonon),這就是 BCS 理論(Bardeen–Cooper–Schrieffer)所描述的機制。可是,在高溫超導(例如銅氧化物 cuprates、鐵基超導 iron pnictides)裡,似乎有更複雜的「膠水」,可能與自旋漲落(spin fluctuations)等強關聯效應有關。至今仍是凝聚態物理的頭號謎題之一。

此外,超導不是想超就超,還有三條「臨界線」:

  • 臨界溫度 Tc(critical temperature):高於這溫度就不超導。
  • 臨界磁場 Bc 或 Bc2(critical field):磁場太強會把超導打破。
  • 臨界電流密度 Jc(critical current density):電流太大也會毀掉超導態。

多數實用材料是第二類超導體(Type-II),它們在中等磁場下允許磁通以渦旋(vortices)形式穿過,像一支支「磁針」穿進材料。要保持低損耗,就要把這些渦旋「釘住」(flux pinning),否則它們移動會造成能量耗散。

為何一定要「高溫」?因為氦太貴、系統太複雜

現在醫院 MRI、粒子加速器等都用超導,但多依賴低溫金屬如 NbTi、Nb3Sn,在 4–10 K(約負 269 至 263°C)工作,需要液態氦。氦在地球上稀缺、回收不易,供應和價格波動大。若能改用「在液態氮(liquid nitrogen, 77 K)甚至更高溫度」工作的高溫超導,系統成本、維護難度就大幅下降,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提升。

冷卻介質 溫度 成本/可得性 工程複雜度
液態氦(He) 4.2 K 昂貴、資源有限 高(補氣、回收系統)
閉循環氦冷頭 4–20 K 昂貴、但減少消耗 高(震動、維護)
液態氮(N2) 77 K 便宜、易取得 中低(成熟、安全)
機械式製冷(無液體) 20–80 K 中(按功率) 中(可靠度漸成熟)

一句講清楚:把超導器件從 4 K 提升到 77 K,整體成本和風險會像從「極地冬季」搬到「冷氣房」。這就是高溫超導的巨大吸引力。

材料版圖:從銅氧化物到氫化物、鎳酸鹽

  • 低溫金屬(low-Tc):如 NbTi、Nb3Sn,成熟可靠,用於 MRI、加速器,工作在 4–10 K。
  • 銅氧化物(cuprates):1986 年起,YBCO(YBa2Cu3O7−δ)等 Tc 高於 90 K,可用液氮。商用形態多為「REBCO」塗層導體(coated conductor),可製成長帶材,適合高磁場。
  • 鐵基超導(iron pnictides/chalcogenides):2008 年後崛起,Tc 可達 55 K 左右,機械韌性比 cuprates 好,但產業化程度仍在追趕。
  • 鎳酸鹽(nickelates):2019 年起發現「無限層(infinite-layer)」鎳酸鹽(如 NdNiO2)在薄膜下具超導(約 10–15 K),2023–2024 年又出現層狀 La3Ni2O7 在高壓下的超導報告(Tc 可到數十 K,壓力數十 GPa)。仍屬前沿研究。
  • 高壓氫化物(hydrides):如 H3S(~203 K@~155 GPa)、LaH10(~250 K@~170 GPa),溫度高到近室溫,但需要極高壓力,現階段難以工程化。個別「室溫常壓」聲稱曾被後續研究質疑或撤稿,社群共識仍是未證實。
  • 扭轉雙層石墨烯(twisted bilayer graphene):在「魔角(magic angle)」下出現非常態超導,拓展了「可設計量子材料」的想像,但規模化應用仍早期。

不同材料對應不同應用。若要在強磁場下運作(例如核融合磁體),REBCO 帶材現階段最具優勢;若追求接近室溫超導,氫化物提供物理線索,但如何把「高 Tc」帶到「常壓、可製造」仍是終極挑戰。

工程現實:為何高溫超導帶材一點都不「像電線」

很多高溫超導材料是陶瓷性質,脆且各向異性(anisotropy)強。要把它們做成可用的「線」,工程師發明了「塗層導體(coated conductor)」架構:

  • 金屬基帶(通常鎳基合金):提供機械強度。
  • 緩衝層(buffer layers):控制晶體取向,避免化學反應。
  • 超導層(例如 REBCO):真正導電的薄層。
  • 穩定層(stabilizer,如銅):在局部失超(quench)時分擔電流,帶走熱。

挑戰在哪?

  • 晶界與配向:cuprates 的配對對稱性(d-wave)令晶界角度敏感,Jc 容易掉。需要極佳織構(texturing)才能保持高電流。
  • 交流損耗(AC loss):多股帶材在交流或磁場變動下會有渦電流與磁滯損耗,需要分條(filamentation)、絕緣與特殊繞法。
  • 接頭與放大製造:低電阻接頭難、長度與良率要提升、成本要壓低。
  • 淬滅偵測(quench detection):HTS 熱擴散慢,局部熱點可能擴散不及,需要更靈敏的偵測與保護電路。

即便如此,最近十年 REBCO 帶材的臨界電流密度與價格持續改善,已能在 20 T 以上的磁場工作,開啟以前只有 Nb3Sn 才能觸及的領域,甚至更高。

我們為何那麼想要高溫超導?五個實際理由

  • 電網升級與節能:超導電纜可以在同樣管道容納更大電流、低損耗傳輸,對像香港這樣密集城市非常吸引,尤其在更新老舊電纜或擴容困難的區域。
  • 醫療影像更可靠:MRI 若能用液氮等較易管理的冷卻系統,可減少氦短缺風險、降低維護成本,提升醫療系統韌性。
  • 高場磁體與科研:更高磁場代表更強材料表徵能力(例如 NMR、質譜)、更小型的粒子束線,科研與半導體檢測都受惠。
  • 核融合(fusion)與能源:高溫超導磁體讓裝置更小、更高場,有助緊湊型托卡馬克(tokamak)與磁約束融合的商用化探索。
  • 運輸與工業:超導磁浮(maglev)、高效電機、超導限流器(SFCL)提升電力系統安全,對高負載基建與資料中心供電有實際價值。

密集城市的「低損耗、高容量」

在香港,地底空間珍貴,許多電纜管道已逼近飽和。透過超導電纜把同一截面的容量提高、損耗降低,可以:

  • 支援新建或改建區域(例如大型重建、數據中心群集)。
  • 減少變電站內熱負荷與噪音,改善社區環境。
  • 作為關鍵樞紐的負荷調度工具,在高峰期「疏導」電力。

醫院方面,若 MRI 轉向更高工作溫度的超導技術,可減少對液氦供應鏈的依賴。對海風強勁、鹽霧環境的沿海設施,超導設備配合密閉冷卻迴路也更易做防護。當然,成本與可靠度仍要逐案評估,但技術成熟度已不再是「遙不可及」。

你或許聽過的「熱新聞」:如何判斷真與假?

  • 室溫超導(ambient,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至今沒有經過廣泛獨立複現的常壓室溫超導結果。高壓氫化物雖在高壓下顯示極高 Tc,但工程距離仍遠。
  • LK-99(2023 年):聲稱常壓常溫超導,後被多方實驗否定,樣品的導電與磁性表現被解釋為雜質或非超導機制。
  • 研究可信度要點:要同時看到零電阻與美森效應、樣品純度可控、可重複製作、可被多個團隊獨立驗證,且對壓力與組成的依賴須有一致解釋。

面對媒體標題,記得問三條:是不是常壓?是否獨立複現?樣品是塊材、線材,還是只有薄膜或微米小片?這些都直接影響應用可行性。

應用面深入一點:具體器件與系統整合

  • 超導限流器(SFCL, superconducting fault current limiter):在短路瞬間自動抑制故障電流,保護開關與變壓器,恢復後又回到低損耗狀態,對高密度電網很有吸引力。
  • 超導磁能儲存(SMES,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用電流在超導線圈中儲能,優點是響應快、效率高,適合瞬態調頻與關鍵設備保護。
  • 高場磁體:REBCO 線圈已突破 20 T,為緊湊型核融合與高端科研開路。相比 Nb3Sn,HTS 在高場下的 Jc 保持更佳。
  • 電機與發電機:HTS 定子/轉子可大幅提高功率密度、減少體積與重量,對海上風電、船舶與特種工業設備都有潛力。
  • 通訊與濾波:超導微波濾波器(superconducting microwave filters)在基地台可大幅提升選擇性,降低雜訊與能耗。
  • 量子技術:雖然多數量子位元(qubit)仍在毫開爾文(mK)下運作,但更成熟、低雜訊的超導材料與互連,對擴展量子處理器有關鍵作用。

成本不是只看材料價錢:要算「全生命週期」

在工程決策上,應比較「全生命週期成本(LCC, life-cycle cost)」:

  • 建置:材料、冷卻、機械、電力電子、土建與佔地。
  • 營運:能耗(含冷卻)、維護、停機成本、耗材(氮/氦)。
  • 風險:供應鏈可靠度、故障影響(醫院、數據中心更敏感)。
  • 性能:容量、效率、功率密度與可擴展性。

高溫超導的優勢往往在城市受限環境中被放大:地價高、走廊稀缺、對噪音與熱排放敏感。這些外部性,加總起來常常比「材料每米價格」更關鍵。

材料科學前線:如何把 Tc 再往上推?

  • 機制理解:在 cuprates 與鐵基超導中,電子關聯(correlation)與自旋漲落如何促成配對?若能掌握「膠水」,就能更有方向地設計材料。
  • 結構設計:層狀材料、界面工程(interface engineering)、應變(strain)與扭角(twist)操控,有機會改變能帶與配對通道。
  • 高通量計算與機器學習(materials informatics):加速搜尋合適晶體結構與元素組合,縮短從「靈感到樣品」的時間。
  • 氫化物啟示:即使高壓難以工程化,它們證明高 Tc 在聲子機制下也能實現,提供了「強耦合聲子超導」的極限標竿。

常見迷思釐清

  • 超導=永遠不會發熱?錯。超導在直流、穩定磁場下可零電阻,但在交流或磁場變化時仍會有損耗(磁滯、渦電流)。還有接頭、穩定層與外圍電力電子也會發熱。
  • 高溫超導一定比低溫金屬好?看情境。在低磁場、穩態應用,NbTi 系統成熟且便宜;在高場、空間受限或需液氮溫區運作,HTS 才展現優勢。
  • 室溫超導一出現就萬事大吉?還有機械強度、臨界電流、磁場耐受、可製造性、成本與可靠度等大堆工程關卡要過。

近年里程碑與趨勢

  • REBCO 高場磁體示範:實驗室已以 REBCO 建立超過 40 T 的混合磁體;核融合原型(如緊湊型托卡馬克)展示了高場線圈的可行性。
  • 電網示範線:多國已部署數公里級超導電纜與 SFCL,長期運行數據逐步累積,有助評估可靠度與維護成本。
  • 鎳酸鹽與層狀材料:新族群不斷冒出,雖然距離工程尚早,但提供了理解高 Tc 機制的新窗口。
  • 產業鏈成熟:從前端帶材到冷卻、電力電子與系統整合,供應鏈愈來愈完整,價格曲線下行。

如果明天就要做一個超導專案,最重要的三個指標

  • Tc:決定冷卻技術與營運成本。
  • Jc(在你實際工作條件下):溫度、磁場、方向性都要看,實測數據比標稱更重要。
  • 穩健度與保護:淬滅偵測、熱設計、接頭與機械封裝,關係到安全與壽命。

結語:高溫超導不是「更冷的玩具」,而是能源與科技系統的「齒輪重排」

追尋高溫超導,並不是只為了在實驗室創造一個更高級的「低溫奇蹟」。真正的意義,是把超導從「少數高端儀器」推進到「城市基礎建設」。當超導能在液氮甚至更高溫區運作,電網、醫療、科研、數據中心、交通與工業將迎來「體積更小、效率更高、風險更低」的新組合,整個系統的齒輪會重新排列,讓能源使用更聰明、更乾淨。

我們為何要找高溫超導體?因為它不是單一器件的升級,而是一個讓電與磁的規則,在日常尺度變得更聽話的關鍵。當這把鑰匙真正轉動,我們的城市與產業,將會被悄悄而徹底地改變。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