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影評:國際格局的新嘗試,可惜劇情過份鬆散 (評分:70/100)
《赤道》(Helios)是2015年上映的香港政治驚悚片,由陸劍青與梁樂民聯手編導,延續其前作《寒戰》的警匪風格,將視野拓展至國際反恐題材。集結張學友、張家輝、張震、余文樂、王學圻、文詠珊、池珍熙、崔始源等中港台韓明星陣容,影片試圖以跨國核武危機為核心,打造一場緊張刺激的情報戰。然而,儘管製作規模宏大、動作場面亮眼,劇情的邏輯漏洞與角色塑造的單薄,使其未能完全實現其宏大野心。
劇情概述:核武危機下的多方角力
故事圍繞韓國頭號通緝犯「赤道」(張震飾)展開,他與助手「信差」(文詠珊飾)盜取韓國軍方研發的手提核爆裝置DC8及16枚原料球,計劃在香港與恐怖組織交易。香港反恐特勤組主管李彥明(張家輝飾)與督察范家明(余文樂飾)奉命追查,邀請物理學教授肇志仁(張學友飾)擔任顧問。同時,中國安全局高官宋鞍(王學圻飾)與助手袁曉文(馮文娟飾),以及韓國情報專家崔民浩(池珍熙飾)與特工朴宇哲(崔始源飾)加入行動。三方表面合作,實則各懷目的:韓國急於奪回武器並保護機密,中國強調區域安全,香港則夾在兩大勢力間試圖維持秩序。隨著「信差」被捕,武器落入警方手中,中韓爭奪所有權的同時,「赤道」在澳門策劃反撲,揭露驚人陰謀。影片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懸疑結構,試圖呈現多方角力的緊張氛圍。
>h2>製作與場面:國際視野的突破
《赤道》在製作上展現了香港電影少見的國際格局,拍攝橫跨香港、澳門、中國大陸、韓國、日本等地,甚至獲得韓國軍方支援,提供真實軍機拍攝,堪稱華語電影的創舉。動作設計由錢嘉樂操刀,開場的飛機墜毀、香港街頭追車、碼頭槍戰等場面火爆刺激,展現了高水準的技術執行。尤其香港街頭的飆車追逐,節奏明快、調度流暢,令人想起好萊塢動作片的陽剛氣勢。情報指揮中心的科技感設計,也為香港電影注入了新鮮元素。然而,過多的淡出剪接與灰暗色調,略顯八零年代廉價感,削弱了視覺體驗的整體質感。
演員演技:星光熠熠下的角色失衡
張學友飾演的肇志仁是全片最大亮點,其沉穩內斂的表演為角色增添神秘氣質,尤其在情報中心慷慨陳詞的場面,展現了角色的智慧與信念,令人印象深刻。張家輝作為反恐主管李彥明,試圖以冷靜果斷的形象撐起主線,但角色缺乏足夠的內心戲,導致其表演略顯單調,未能充分發揮影帝實力。張震的「赤道」造型搶眼,動作場面乾淨俐落,但台詞過少,角色動機模糊,難以讓觀眾產生共鳴。文詠珊的「信差」身手矯健,與張家輝的對打場面頗具看點,但角色功能性過強,缺乏深度。余文樂、池珍熙、崔始源等角色則更像點綴,戲份單薄,未能有效融入劇情。王學圻的宋鞍氣場強大,但在政治隱喻的框架下,角色略顯刻板,未能展現更多層次。
劇情缺憾:野心過大與力有不遞
《赤道》的劇情野心顯而易見,試圖以多線並行的方式,呈現中港韓三方在核武危機下的角力,並融入對香港作為情報中心的隱喻。然而,過於龐大的格局導致劇情失焦,多條支線未有效整合,角色間的衝突顯得零散。例如,韓國特工的行動線與主線重疊,顯得多餘;中方代表的介入雖增添政治張力,但其動機未充分解釋,令人感到突兀。結局的開放式設計雖為續集埋下伏筆,卻讓整部電影像一部冗長的序章,缺乏高潮與完整性。部分觀眾甚至認為,影片更像一部「兩小時的預告片」,未能滿足商業動作片的期待。此外,劇本在細節上存在邏輯漏洞,例如核武器的設定時而脆弱時而堅韌,令人摸不著頭緒;情報追蹤的線索推導也顯得牽強,削弱了懸疑感。
總評:潛力未盡的國際警匪片
《赤道》是香港電影在國際題材上的一次大膽嘗試,其跨國拍攝與動作場面的精良製作,展現了陸劍青與梁樂民的企圖心。張學友的精湛演出與錢嘉樂的動作設計,為影片增添不少亮點。然而,劇情的鬆散結構、角色的單薄塑造,以及過於宏大的格局未有效落地,使其未能超越前作《寒戰》的緊湊與深度。對於喜愛警匪片或動作片的觀眾,《赤道》提供了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但對於期待劇情嚴謹與角色共鳴的觀眾,則可能感到意猶未盡。影片的開放結局暗示續集的可能,但若要打造系列電影,劇本的邏輯性與角色深度仍需加強。《赤道》是一部野心勃勃卻執行欠佳的作品,其國際視野值得肯定,但距離經典港產警匪片仍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