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月球基地有多難呢?
想像一下,把一個迷你但可靠的「太空版劏房」搬到月球:面積要精打細算,但水電空氣絕不能斷,隔熱隔音要超強,還要防塵防撞、兼顧消防與醫療。月球基地的挑戰,與在香港建一座既安全又高效的摩天大樓有些相似——差別在於,月球沒有空氣,溫差像極端版「開冷氣到極致再突然關機」,塵埃比海砂更刁鑽,最近的超市在地球,延遲最少1.3秒才能回話。要把人安全送到那裡生活與工作,工程、科學、醫療、法規與經濟都要一起解題。以下讓我們用貼地的方式,逐步拆解這道難題。
月球環境:不是冷清,是苛刻
月球沒有大氣,等於沒空氣就沒有保護層,外面是真空(vacuum)。溫度隨日照大起大落,赤道白晝約120°C、夜晚可跌至-170°C,像把機房丟進焗爐再放進冷庫。微流星體(micrometeoroids)不時「無預警」高速撞擊;另外就是宇宙輻射(cosmic rays)與太陽高能粒子(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香港人熟悉的「防曬」在月球毫無用武之地,基地需要像防空洞般的屏蔽。
重力只有地球的約六分之一(1/6 g)。好處是運載大件物資較省力,但對人體長期健康仍未知,肌肉骨質可能仍會流失,只是速度和程度與失重不同。再者,月塵(regolith)是非常鋒利的微細玻璃質顆粒,像超級版的石屎粉末,會刮傷密封圈、磨損機械、吸附在太空衣上,對肺部與眼睛也潛在危險。
從地球運去:物流、燃料與著陸的學問
要把一公斤東西送上月球,成本仍非常高昂,像把一桶蒸餾水搭頭等艙去外地再轉幾程。運載火箭要跨越地球引力井,進入地月轉移軌道,最後減速精準著陸。每一步都燒燃料,燃料又要運上天,形成「質量雪上加霜」。
著陸點選擇也不簡單:地形崎嶇、巨石林立、月塵會在反噴時「砂暴」四起,對儀器和基地危險。近年的探月任務顯示,精準軟著陸、避障導航與自動視覺著陸是關鍵技術。越靠近極區越有資源(水冰),但地形與日照條件更複雜。
電力:月夜長達兩星期,怎麼捱?
月球一晝夜約29.5地球日,即日間約14天、黑夜也約14天。要靠太陽能發電,就得解決「超長晚市」的儲能問題。極區山脊的「永照峰」(peaks of near-constant illumination)有較長日照,是理想基地位置,但仍有陰影與季節變化。解法包括:
- 高效率太陽能板配合超大電池(例如鋰電、固態電池);
- 儲能方案如燃料電池(fuel cell)或再生燃料循環(用電解把水拆成氫氧,晚上再合成釋能);
- 小型核裂變反應爐(fission)提供「全天候基載電力」,避免受月夜影響;
- 熱能儲存與散熱系統(thermal storage & radiators),確保設備不會因極端溫差失效。
輻射與屏蔽:基地像「防空洞」
沒有地磁場與厚大氣,月面輻射劑量顯著高於地球。長住基地需要多層屏蔽:把棲居艙壓力艙外覆蓋厚厚月壤(約1–2米可顯著降低劑量)、在關鍵位置堆放水箱與聚乙烯(對高能粒子有效)、設置「太陽風暴避難室」(storm shelter)。輻射監測儀要全天候運作,根據太陽活動即時調整出艙計劃。
空氣、水與食物:生命維持系統不是「插電即用」
基地的生命維持(ECLSS, Environmental Control and Life Support System)是超高端的「家居三寶」。空氣方面,要維持約一個大氣壓或較低但含氧比例高的環境,並恆定濕度。二氧化碳需要化學吸附(例如使用胺基吸附劑)或經Sabatier反應把CO2與氫轉成水和甲烷;水再經電解產生氧氣,形成閉環。
水是生命線。短期靠地球補給,但長期必須就地取材(ISRU, In-Situ Resource Utilization)。極區永久陰影坑洞可能有水冰,可經機械挖掘、加熱昇華、再冷凝收集。水要循環回收——尿液、汗水、冷凝水全部再利用,純化標準比香港食水更嚴。
食物初期多為即食或冷凍乾燥,逐步引入受控環境農業(CE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Agriculture):LED光譜照明、水培(hydroponics)、霧培(aeroponics)、菌種蛋白與藻類作補充。種菜不是情懷,而是穩定心理與營養來源,同時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但完全閉合生物循環系統(BLSS)仍具科研挑戰。
結構與材料:要能抗壓、抗撞還要「防塵」
基地壓力艙必須像潛水艇,能承受內外壓差。外層要耐微流星高速撞擊,內層要密封可維修。月壤是絕佳的屏蔽材料,如何把它變成建材是一大焦點:
- 原位3D列印(3D printing with regolith):以微波或聚焦太陽光把月壤燒結(sintering)成磚或殼體;
- 結構「充氣骨架」(inflatable habitats):先以充氣結構成形,再覆蓋月壤;
- 利用熔岩管(lava tubes):天然洞穴提供現成屏蔽,減少施工風險,但需要探測與加固。
塵是死敵。月塵具帶電、尖銳、黏附特性,像永不清的「裝修粉塵」。應對包括:外部置物艙設「背門式穿梭」(suitport)減少把塵帶入艙內;表面導電塗層與電場振盪除塵;關鍵密封件選材與防護襯裡;室內設多級氣幕與過濾。
熱控:月面沒有空氣對流,只有輻射散熱
在地球,冷氣室外機靠空氣帶走熱量;在月球只靠熱輻射(radiative cooling)。散熱器(radiators)要面向深空,避免被太陽直射與月面反照;高熱負載工序(如資源處理)需要熱能儲存與相變材料,在月夜把熱分時釋放。保溫層多層絕熱(MLI)是標配,但要兼顧微流星與塵埃侵蝕。
機械與機器人:先行打樁、挖冰、鋪電
人類到來之前,機器人先鋪路。月面機械必須耐塵、耐冷、耐輻射;軸承與關節要特殊潤滑或乾式設計。建造流程可能是:偵察—測繪—平整地面—鋪臨時道路—安放電力—挖掘與處理月壤—3D列印結構—部署通訊與導航標記。由於地面通訊延遲,機器人需要高度自主(autonomy)與本地避障。
通訊與導航:1.3秒的延遲,怎樣「遙距打邊爐」?
地球到月球的單程通訊延遲約1.3秒,來回最少2.6秒,操作需要容錯與緩衝。極區與背面需要中繼衛星(relay)或在月軌道建立通訊星座,提供定位與時間同步,逐步形成「月球版GPS」。基地內部則設置光纖或毫米波鏈路,確保關鍵系統低延遲。
醫療、人因與心理:住得安全也要住得健康
醫療方面要應付創傷、輻射、骨肌流失、免疫改變與眼壓問題。運動設備(阻力訓練)是日常,營養與睡眠節律(circadian rhythm)要以燈光與作息管理。長夜長日會擾亂生理時鐘,基地照明需動態調色溫。心理層面,孤立與密閉環境像極端版「長期在細小單位WFH」,需要公共空間、綠植、景窗與社交支援。遠距醫療與AI輔助診斷將是標配。
安全與冗餘:所有關鍵都要「兩手準備」
在月球,任何單點故障(single point failure)都可能致命。設計要有冗餘(redundancy):雙重氧氣生成、備用儲水、獨立電力路徑、分艙防火與隔離;艙內使用低燃性材料,電池與氣體儲罐需具防爆與通風隔艙。緊急撤離載具要隨時待命,並規劃「就地避難」與「快速返程」兩級方案。
就地資源利用:從月壤抽氧、從冰取水、從金屬造零件
月壤含有大量氧以氧化物形式存在,可用熱還原或熔鹽電解提取氧氣,副產品是金屬(如鐵、鈦),可再加工成結構件或備件。這像把建築地盤的泥沙,直接變成磚與鋼。極區水冰經採礦與純化,可供飲用、製氧、製燃料(氫氧),形成補給樞紐。長遠而言,若能在月面生產推進劑,地月交通成本會大幅下降。
選址與營運模式:極區前哨站到永久基地
早期基地多選擇南極附近,因為兼具水冰機會與長日照地形。營運模式可能是「機器人先行—載人短期駐留—擴建成模組化基地」。模組化意味著像拼積木:居住艙、實驗艙、能源艙、維修艙、醫療艙按需擴充。地面與軌道上也會建立「中轉站」,形成地月供應鏈。
法規與經濟:誰負責?誰投資?誰使用?
《外層空間條約》(Outer Space Treaty)規定不得主權宣示,但允許和平用途與國際合作。近年多國推出資源利用框架,鼓勵商業參與。經濟面,早期投入巨大,回報在於科學、技術溢出與新產業(如月面通訊、導航、資源開採、旅遊與教育)。就像建海底隧道:前期昂貴,但一旦交通線成形,整個區域的活動量便會上升。
工程協調與可靠性文化
香港的生活是追求高可靠率:地鐵的備用系統、電網的穩定、天台太陽能板、廚房抽氣與濕度控制、裝修塵務管理。把這些理念疊加到極端環境——就是月球基地。它要求「工程與管理的極致」,從供應鏈到維修流程都要像航空業一樣標準化、可追蹤、可預演。
未來路線圖:一步一腳印
未來十年至二十年,可能出現的節點包括:更可靠的月面精準著陸;極區水冰的實地開採驗證;小型核電或超長壽命儲能演示;月壤3D列印示範棟;機器人自治建造;載人短駐到季節性駐留的轉變;月面導航與時間標準建立。每一步都像在搭棚——先有臨時結構,再變成永久建築。
結語:為什麼值得?
建立月球基地的難度,來自多學科極限疊加:真空、輻射、溫差、塵埃、長夜與物流。不過,正是這些難題,推動材料、能源、機器人、自主系統、醫療與封閉循環技術的突破,並最終回饋地球——從更高效的再生能源與儲能,到更潔淨的水回收與智慧建築。月球基地不是浪漫的露營,而是人類把「可持續」推到宇宙級的實驗場。當我們學會在月球把每一瓦電、每一滴水、每一口氣都用到極致,也就學會了在地球這個唯一家園,如何活得更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