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太陽如何霸凌水星,讓其表面變成千瘡百孔的故事
水星的嚴苛環境
☀️ 水星(Mercury)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小行星,牠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行星,日夜受太陽強烈照射,表面佈滿刀割般的疤痕與懸崖。長久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這些破裂的地殼與高聳的斷崖主要來自於行星在數十億年前形成後冷卻收縮的過程。然而,新的研究顯示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在發揮作用:來自太陽的強大潮汐力(tidal forces)。 😊
太陽潮汐力如何影響水星
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的一個團隊使用精細的水星內部結構模型,發現太陽的引力長期以來一直在扭曲並施加應力於水星表面。水星繞太陽一周只需大約88個地球日,且每兩圈軌道自轉三次(3:2 旋轉共振),再加上牠的軌道偏心率高,這些條件使得水星所經歷的潮汐拉扯不斷改變。這些不斷變換的拉力與推力雖然本身不會直接創造斷層,但會影響裂縫與滑動斷層(slip faults)的方向與排列,和我們今天觀察到的斷層模式高度一致。
對岩質行星的意義
這項發現改變了我們對不只水星,而是所有岩質行星(rocky worlds)構造演化的看法。它顯示出:即使是看似微小但持續不斷的力,也能在漫長的時間尺度上慢慢重塑行星的地殼。這讓我們在解讀其他行星或衛星表面構造時,必須把潮汐力視為一個重要且持久的因子。
未來觀測的期待
目前正飛往水星的歐日合作貝皮可倫坡號(BepiColombo)任務預計將提供更多直接觀測資料,幫助我們更深入理解太陽引力如何長期雕塑我們這位小鄰居的表面。期待這些新資料能進一步驗證模型,並揭示更細緻的構造演化細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