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一號發現星際的低頻嗡鳴,從等離子波看星際空間結構
|

旅行者一號發現星際的低頻嗡鳴,從等離子波看星際空間結構

航行星際空間的低頻嗡鳴

🚀自1977年發射以來,旅行者一號(Voyager 1)成為首個進入星際空間的太空器,持續回傳無價的觀測資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發現,是探測到一種持續存在的低頻「嗡鳴」(cosmic hum)。這種嗡鳴並非我們平常理解的聲音,而是旅行者一號在跨越浩瀚星際空間時,儀器記錄到的持續低頻電漿波(plasma waves)。

什麼是這種低頻嗡鳴?

🔊這種嗡鳴是由等離子體波(plasma waves)所組成,頻率範圍大約介於20到100赫茲(hertz),超出了人耳可聽範圍。它並不是空氣中傳播的聲波,而是電漿中電場和磁場波動的表現,藉由旅行者一號上的儀器被偵測到。

關鍵儀器:電漿波科學儀

🛰️旅行者一號上的電漿波科學儀(Plasma Wave Science instrument)能測量太空中的電場變化,對於偵測這類低頻嗡鳴至關重要。2012年當旅行者一號脫離太陽系影響、真正進入星際空間時,開始持續記錄到這些低頻電漿波訊號。

嗡鳴的來源:太陽風與星際介質的互動

🔶 太陽風互動(Solar Wind Interactions): 太陽風由帶電粒子組成,當它與星際介質(interstellar medium)交會時,會引發等離子體密度的波動,進而產生這些電漿波,形成我們所稱的「宇宙嗡鳴」。

嗡鳴告訴我們什麼?

🔶 星際介質性質(Interstellar Medium): 這股持續的低頻訊號能提供有關星際介質密度與組成的線索,協助科學家理解物質在銀河系中的分布情形。透過分析電漿波的頻譜與振幅,可以推估當地溫度、密度以及磁場結構等物理性質。

為何重要?

🌌旅行者一號目前位於未曾探測的空間區域,它所記錄到的嗡鳴為科學家研究星際空間的物理特性(例如溫度、密度與磁場)提供第一手資料。這些觀測結果不僅豐富我們對近鄰星際環境的認識,也為未來的星際探測任務奠定基礎。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