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造物理】電磁輻射:從陽光到 Wi‑Fi 的一體化科學
清晨的陽光、八達通「嘟」的一聲、手機連上 Wi‑Fi、微波爐叮一叮把早餐加熱——這些看似無關的日常細節,其實同屬一個大主題:電磁輻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它既是我們眼中的光,也是無線通訊的「看不見的橋」。理解電磁輻射,不單能幫你解讀生活科技,亦能把你與整個宇宙的運作連結起來。
什麼是電磁輻射?波與粒子的雙重面貌
電磁輻射是電場(electric field)與磁場(magnetic field)相互交織、在空間中傳播的擾動。電場變動會生成磁場,磁場變動又會生成電場,這種「你追我趕」的動態由麥士維(Maxwell)方程組描述。這個自我維持的波,以光速 c 在真空中傳播,c 約為 3×10^8 m/s。波的頻率 f 與波長 λ 之間滿足 c = fλ;頻率愈高,波長愈短。
量子物理告訴我們,電磁輻射同時具有粒子性:它可以視作由一粒粒光子(photon)組成。每個光子的能量 E = h f(h 為普朗克常數),頻率愈高,單個光子的能量愈大。光子亦帶動量 p = h/λ。這個雙重性(wave–particle duality)讓我們能同時用波動直覺處理干涉與繞射,也用粒子直覺解釋光電效應與康普頓散射。
電磁波還有「偏振」(polarization):電場振盪的方向。線偏振、圓偏振等,在太陽眼鏡、液晶顯示(LCD)、通訊天線設計和雷達極化成像中都有應用。對我們的感官而言,可見光只是電磁波譜中的一小段,更多「看不見的光」在我們身邊默默工作。
電磁波譜:從低頻到高能
頻段 | 典型頻率 / 波長 | 主要來源 / 用途 | 能量與風險 |
---|---|---|---|
無線電波(Radio) | kHz–GHz;波長公里至厘米 | 廣播、手機、Wi‑Fi、藍牙、GPS、天文電波 | 非電離(non‑ionizing),主要熱效應 |
微波(Microwave) | 約 1–300 GHz;波長米至毫米 | 微波爐、雷達、5G(含毫米波)、衛星通訊 | 非電離;高功率可致加熱 |
紅外線(IR) | 約 0.7–1000 μm | 熱影像、遙控器、光纖通訊(近紅外)、夜視 | 非電離;熱輻射主角 |
可見光(Visible) | 約 400–700 nm | 人眼視覺、照明、相機、光伏 | 非電離;強光可傷眼 |
紫外線(UV) | 約 10–400 nm(UVA/UVB/UVC) | 日曬、殺菌燈、化學反應驅動 | UVB/UVC 可致 DNA 損傷;需防護 |
X 光(X‑ray) | 約 0.01–10 nm | 醫學影像、安檢、材料分析 | 電離(ionizing),需控制劑量 |
伽瑪射線(Gamma) | 核反應、放射性衰變、宇宙高能事件 | 高度電離,穿透力強 |
重要的是分辨「電離」與「非電離」:當光子能量高到足以把原子或分子電離,就屬電離輻射(如 X 光、伽瑪射線、部分高能 UV)。電離輻射能打斷化學鍵,增加生物風險。相反,無線電、微波、紅外與可見光主要引起加熱或光化學效應,不會直接電離。
電磁輻射如何與物質互動?
- 吸收與發射(absorption/emission):原子與分子的能級(energy levels)是量子化的。當光子能量匹配能級差,就會吸收或放出光子,形成「譜線」。分子旋轉(微波)、振動(紅外)、電子躍遷(可見/紫外)各有其「專屬頻段」。
- 熱輻射(thermal radiation):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放出黑體輻射(blackbody radiation)。太陽表面約 5800 K,峰值在可見光;地球表面約 300 K,峰值在中紅外。這解釋了為何熱像儀看的是紅外線,而非「看穿牆」的奇幻能力。
- 反射與折射(reflection/refraction):光進入不同介質,因電磁性質(介電常數、磁導率)不同而改變速度,產生折射(斯涅耳定律,Snell’s law)。折射率 n = c / v(v 是介質中的相速度);玻璃纖維以全反射把光束導引至數十公里外。
- 色散(dispersion):不同頻率的光在介質中速度不同,造成白光經稜鏡分色。通訊工程要管理色散,避免訊號「拉長」互相重疊。
- 散射(scattering):小於波長的顆粒主導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藍光較易被散射,故天空呈藍色;空氣中較大的微粒(如霧霾、海鹽)引發米氏散射(Mie scattering),讓遠景泛白、日落偏紅。
- 繞射與干涉(diffraction/interference):波前繞過障礙及多路徑相疊會形成亮暗條紋。無線網絡覆蓋常見多徑干涉;光學上,繞射極限決定顯微鏡解析度,超解析技術(如 STED、PALM)以巧妙方式突破限制。
- 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與康普頓散射(Compton scattering):需要粒子觀點理解高能光子如何逐一把電子擊出或改變光子的波長。
能量與安全:從加熱到電離
- 非電離輻射:包括無線電、微波、紅外、可見光。主要效應是加熱或引發低能量的光化學過程。手機與 Wi‑Fi 的暴露重點指標是比吸收率 SAR(W/kg),國際指引(如 ICNIRP)規範上限。功率密度隨距離平方衰減(inverse‑square law),因此與訊號源保持距離是最簡單的降低暴露方式。
- 電離輻射:包含 X 光、伽瑪及部分短波長 UV。單個光子能量足以打斷化學鍵與電離原子,長期或高劑量暴露增加風險。醫學影像嚴格控制劑量,權衡診斷效益與風險。MRI 主要使用強磁場與射頻(RF)脈衝,屬非電離。
- 紫外線:UVA(315–400 nm)能穿透皮膚較深,導致光老化;UVB(280–315 nm)更易引發曬傷及 DNA 損傷;UVC(
- 微波爐與 5G:微波爐在 2.45 GHz,功率高且為密閉腔體,門上金屬網孔比波長細很多,能量不易外洩。5G 使用子 6 GHz 與毫米波頻段,屬非電離;基地台輸出功率分配給眾多用戶、且受監管,環境實測一般低於指引限值。
- 感覺與事實:感覺到「熱」不等於「危險電離」。反之,紫外與 X 光即使不「熱」,也可能造成分子層面的損傷。理解能量尺度,比感覺更可靠。
香港日常的電磁輻射地圖
- 八達通/NFC:工作在 13.56 MHz 的近場通訊(NFC),屬近場耦合(near‑field coupling),能量在幾厘米內高效交換,離開線圈範圍便迅速衰減。
- Wi‑Fi 與藍牙:常見於 2.4 GHz、5 GHz,近年亦有 6 GHz(Wi‑Fi 6E/7)在部分地區開放。家中路由器功率低、覆蓋短,穿牆會衰減。
- 5G/4G:子 6 GHz 的 3.x GHz 與毫米波(如 26/28 GHz)並存。毫米波容量大但穿透力低,易被牆與雨滴衰減,因此需更密集的基站或室內小型站點。
- 地面數碼電視:使用 UHF 頻段,波長較長,繞射能力強,適合城市覆蓋。
- 香港天文台氣象雷達:利用微波探測降雨回波,估測降雨強度與移動;閃電探測亦依賴電磁訊號分析定位。
- LED 招牌與照明:可見光發光二極體(LED)透過電致發光(electroluminescence)直接把電能轉為光,不涉及電離。
- 紅外與感測:自動門、遙控器用紅外;手機的前置感測器、安防熱像儀,都是在「看不見的光」裡工作。
- 感應爐與無線充電:多屬近場磁感應,頻率低、距離短,重在磁通耦合,不是把「微波」發射到空間。
更深入一點:從黑體到量子電動力學
- 黑體輻射(blackbody radiation):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解釋黑體光譜,奠定量子論。維恩位移定律(Wien’s law)把溫度與峰值波長連起來,解釋太陽峰在可見而地球在紅外。
- 受激與自發發射(stimulated vs spontaneous emission):受激發射讓雷射(laser)得以產生相干(coherent)、單色性強的光束。雷射從條碼掃描到光纖主幹、醫療手術與光刻都扮演關鍵角色。
- 光伏效應(photovoltaic effect):當光子能量超過材料禁帶寬度(bandgap),即可激發電子—電洞對,被內建電場分離成電流。這就是太陽能板的核心原理。
- 量子電動力學(QED):把電磁場視為量子場,光子是其量子激發。電子之間的電磁力可被理解為「交換虛光子(virtual photons)」的結果。這個理論在精確度上是人類最成功的物理理論之一。
- 天文觀測:宇宙微波背景(CMB)是 2.7 K 的近完美黑體輻射,記錄了早期宇宙的「遺光」。不同波段的天文望遠鏡(射電、紅外、X 射線、伽瑪)揭示恆星形成、星際介質到高能爆發事件。這些都是電磁輻射的宇宙篇章。
測量與單位:如何「看見」看不見的光?
- 頻率與波長:Hz(赫茲)與 m(米)是基本單位;常用的還有 GHz、MHz、nm(奈米)、μm(微米)。
- 能量:J(焦耳)與 eV(電子伏特)常用於單光子或譜線能量。
- 強度:照度(illumination,lux,對可見光)、輻照度(irradiance,W/m^2)、輻亮度(radiance,W·sr⁻¹·m⁻²)。通訊常用 dBm(相對 1 mW 的對數功率)描述信號強弱,天線增益以 dBi 表示。
- SAR(比吸收率):W/kg,量度在生物體內的吸收速度,手機與可穿戴裝置須符合法規限值。
- 儀器:
- 光學:分光儀(spectrometer)、光電二極體(photodiode)、CCD/CMOS 相機、波片與偏振片。
- 紅外/微波:熱電堆、輻射計(radiometer)、微波功率計、波導(waveguide)。
- 射電:頻譜分析儀(spectrum analyzer)、網路分析儀(VNA)、各式天線(偶極、貼片、拋物面)。
- 纖維與通訊:光功率計、OTDR(光時域反射儀)評估纖維損耗與故障位置。
常見迷思與快問快答
- 5G 會致癌嗎?現時的流行病學與生物機制研究未有一致證據顯示日常 5G 暴露會致癌。通訊裝置受嚴格功率與暴露指引規範。減少暴露的基本方法是拉開距離與縮短不必要使用時間。
- 微波爐會令食物「帶輻射」嗎?不會。微波只是讓水分子等偶極旋轉、摩擦生熱;關機即無任何殘留「輻射」。門上金屬網孔以法拉第籠原理阻擋微波外洩。
- 藍光對眼睛一定有害?藍光能影響晝夜節律,睡前建議減少強藍光暴露;但日間適度藍光是自然光的一部分。選擇合規的屏幕亮度與適當休息更實際。
- 戴偏光太陽眼鏡只是潮?偏光鏡能削弱路面與水面的反射眩光,提高對比,減輕眼睛負擔;但在看某些 LCD 顯示時可能出現顏色或亮度不均。
- 基站在屋頂更危險?反而因為距離遠、波束向外,地面實測場強通常較低。把手機貼近頭部通話時,局部暴露可能高於你在街上經過基站。
- 雲雨會擋信號?毫米波特別容易被雨滴與牆面吸收或散射,因此高頻通訊需要更密的覆蓋與波束賦形(beamforming)。較低頻率繞射能力強,穿牆較好。
把電磁輻射串起:一條看不見的宇宙脈絡
從物理的角度看,陽光、LED、Wi‑Fi、雷達、X 光只是同一種現象在不同頻率的表現;從生活的角度看,它們讓香港這座快節奏城市的資訊、能源與安全運作起來。理解 c = fλ、E = hf、偏振、吸收與散射等基礎概念,你會發現:不論是觀星、影相、上網還是量子器件,背後其實是一套貫通的語言。
下次當你走在維港,看着霓虹與 LED 互相輝映、手機訊號穿梭高樓之間、海風帶來微微鹹霧把晚霞染得更紅,不妨想一想:這些色彩與連結,是電磁輻射如何與物質互動的現場示範。學會閱讀這門「看不見的語言」,我們就能在喧鬧城市與寧靜宇宙之間,自如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