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可看見宇宙的童年?
看遠就是看過去——宇宙是時間的天文館
我們看到天空的光,不只是空間的位置,也藏著時間。光從遠方星系來到地球需要很長時間,宇宙在膨脹時把光的波長拉長——這個現象叫紅移。例如紅移為20,代表光波長被拉長約20倍;紅移越大,代表我們看到的越是早期的宇宙。科學家把紅移直接量度,然後用宇宙學模型換算成「年齡」,所以我們說宇宙大約137億年。
從熱到冷:再結合、暗黑時代與宇宙黎明
大爆炸之後,宇宙一開始極熱,帶電的電子和原子核無法結合。約三十多萬年時,溫度降到可以讓電子和質子結合成中性的氫,光才得以自由穿行,這就是背景微波輻射留下的訊號。之後是一段「暗黑時代」,沒有恆星發光;再過幾億年,第一批恆星點燃,帶來宇宙的黎明。
第一代恆星與可能的「暗星」
早期的氣體幾乎只由氫和氦組成,受重力收縮形成雲團,密度夠高時就會產生核融合,點燃恆星。理論認為第一代恆星可能比現今恆星更大,壽命也更短;有些模型甚至提出「暗星」——由暗物質產生能量而發光的天體。最近利用新望遠鏡看到的一些怪異光源,引發有人將其與暗星聯系起來,但這只是候選假說,需要更多證據驗證。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JWST)帶來的新視窗
JWST放在地球與太陽的L2點,觀測紅外線性能強,能看見更遠也更古老的天體。它的深空圖像以多個波段長時間曝光合成,讓我們看到比哈勃更多、更紅的微弱源。這些紅色小點往往是高紅移星系或可能含有超大質量黑洞的天體,顏色與大小給出首要線索,但最終仍靠光譜分析確認性質。
光譜、Lyman-α與如何判斷早期星系
光譜像天體的指紋,能告訴我們元素組成、溫度和運動速度。尋找早期星系時,科學家常用Lyman-α斷裂:中性氫會吸收特定波長的光,留下明顯特徵。若周圍仍充滿中性氫,這個吸收特徵會很強;相反若周遭被離子化,特徵會消失。透過這些訊號,可以判斷一個星系處在再電離前後的哪個階段。
光學假象與儀器特徵
有些漂亮的影像細節並非天體本身,例如JWST的鏡面結構會造成六條光芒的衍射條紋(diffraction spikes)。辨別儀器效應與真實天體非常重要,因此科學家會結合不同波段、不同儀器的資料,並用光譜作最後判斷。
科學方法:提出假說,嚴謹驗證
新望遠鏡帶來大量新奇觀測,像高紅移的微小紅點、可能超大質量黑洞的早期跡象或暗星候選,都能激發新想法。但天文發現需要經過反覆交叉檢驗,包括不同團隊用不同資料重複觀測、用理論模型檢驗是否一致,才會成為被接受的結論。保持好奇、大膽假設、同時謹慎驗證,是理解宇宙年少日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