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的名字怎麼來的?
有沒有試過在夜晚許願,看見一道短短的光劃過天際?那不是煙火,那是流星。當很多流星一起出現的時候,我們叫它「流星雨」。流星雨不是真的下雨,而是一場天空的光影秀。今天我們來聊聊:流星雨的名字從哪裡來?它跟古今文化有什麼有趣的連結?讓我們用簡單又有趣的方式一起認識它。
什麼是流星與流星雨?
先說最簡單的:當太空裡的小石頭或小塵埃飛進地球的大氣層,被空氣摩擦,變得很熱,就會發出光,我們看到的那一條亮線叫做「流星」。如果短時間內有很多這樣的流星,看起來像是天空在下光,我們就把它叫做「流星雨」。
這些小石頭通常很小,有時比沙子還小,有時像小碎石,但即使很小,進入大氣時也會燃燒出很亮的光。大部分流星在還沒碰到地面就已經燒光了。
流星雨的名字怎麼來的?
流星雨的名字通常跟它在天空中看起來「發源」的方向有關。科學家會在星圖上找出一個星座,當流星看起來從那個星座的附近射出來,就把這個流星雨命名為那個星座的名字,再加上一個字尾,比如「英仙座流星雨」、「雙子座流星雨」。
為什麼要這樣命名?因為當我們站在地球上看,流星的軌跡在天空中會延伸,很多流星的軌跡如果往後延伸,會在某一小區域相交。那個看起來像是來源的點就叫做「輻射點(radiant)」。用星座名字來命名,能讓人很快知道大約在天空哪個方向可以觀測到。
舉例:英仙座流星雨的輻射點在英仙座附近,所以就叫「英仙座流星雨」。如果你在香港想看,通常只要朝那個星座的方向找,或仰望整片天空,都有機會看到。
為什麼會有流星雨?原來是「彗星的孩子」
很多流星雨其實是彗星留下的「痕跡」。彗星像是一顆髒髒的雪球,當它靠近太陽時,會被太陽熱力烤出小石頭和塵埃,這些小東西會留下在彗星的軌道上。地球每年繞太陽一圈,有時會穿過這些軌道帶,結果就有很多小石頭一起進入地球大氣層,形成流星雨。
也有一些流星雨是由小行星碎片造成的,但大部分大家熟悉、可預測的流星雨都和彗星有關。因為彗星每次靠近太陽就會掉下更多的灰塵,所以當地球再度通過那段路徑時,流星雨的強弱也會不一樣。
流星雨名字背後的文化故事
流星與流星雨在世界各地都有美麗或神秘的傳說。古代的人沒有望遠鏡,也不了解外太空的物理,就用故事來解釋夜空裡突如其來的光。
- 在西方古代,流星常被當成神的訊息或預兆。有人認為看到流星預示著重要事件,像是國王的出生或征戰的勝利。
- 在日本,流星被視為「願望的好機會」。有人會在看到流星的一瞬間默默許願,覺得這個願望比較容易實現,所以許願看流星成了浪漫又期待的小儀式。
- 在中國古代,有些記載把流星稱為「客星」或「流星」,有時被當作不祥之兆,尤其是在重要人物逝世或國家大事發生時,史書會記錄天空異象。
這些文化反應了人類對未知現象的好奇與情感:既害怕也期盼,既敬畏自然也想從中找到意義。
流星雨名字的演變:從「輻射點」到現代命名法
過去,天文學家會以當地用的星座名稱或亮星位置來命名流星雨,但星座的範圍跟不同文化的星座分法(西方、阿拉伯、中國古代等)不完全相同。隨著國際天文界的合作,現代的命名方式比較統一,多沿用拉丁化的西方星座名字,這樣科學家之間比較容易溝通。
例如「獅子座流星雨」的英文是 Leonids(來自拉丁語 Leo,獅子)。即使在香港,我們在天文活動或報導裡,也多半使用這種國際通用的名稱,再加上中文的解釋,讓大家比較好找資料與觀賞。
幾個著名流星雨與背後故事(簡單介紹)
- 英仙座流星雨(Perseids)——夏天的明星流星雨之一,通常在8月中旬出現,來源是斯威夫-坦普爾彗星(Swift–Tuttle)。英文名字Perseids來自英仙座(Perseus)。
- 獅子座流星雨(Leonids)——大約11月中旬出現,源自坦普爾-塔塔爾彗星(Tempel–Tuttle)。歷史上曾在某些年出現極為壯觀的大爆發,讓古今觀測者驚嘆不已。
- 雙子座流星雨(Geminids)——12月中旬常見,很多年是全年最豐富的之一,有時每小時能看到很多顆流星。不同於大多數流星雨,雙子座流星雨的來源疑似是小行星(不是典型的彗星)。
結語:流星雨是自然的奇觀,也是文化的橋樑
流星雨讓我們在黑夜中看到短暫卻美麗的光跡。它們有科學的來由,也承載了不同文化的故事與情感。對小朋友來說,看到流星是一種驚喜,也是一堂活生生的科學課:宇宙中每一個小小的塵埃,都可能在合適的時刻為我們點亮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