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5】為何原子只發出『某幾種顏色』?波爾模型也有缺失?

【原子5】為何原子只發出『某幾種顏色』?波爾模型也有缺失?

想像一下,你在公屋梯間望着樓梯:每一級有固定高度,你不能站在半個級距上;要由一級走到三級,必須跨兩級。把這個畫面縮小一萬億倍,就是波爾(Bohr)提出的原子想像:電子不是可以任意距離繞着核〈太陽〉打圈,而只能在某幾個「特定圈位」上穩定存在。這個簡單但深刻的想法,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原子發出的光不是連續的彩虹,而是由一些獨特的顏色(光譜線)組成。

能階與躍遷:用樓梯比喻電子的『跳級』

波爾模型把電子的軌道量化──也就是說,電子只能在第1、2、3……層(用正整數 n 表示)上存在,不能是 1.5 或其他小數。當電子要由低能階跳到高能階(例如被光子或另一個電子撞擊),必須吸收剛好等於兩層能量差的能量;反過來,當電子從高能階掉回低能階時,差出來的能量會以一個光子的形式放出。

想像你用球拍把乒乓球打上台階。如果你打的力道只夠讓球升一層,它就停在下一層;若力道不足,它不會停在介乎兩級之間的半空。電子的躍遷也是如此;能量不是任意,而是被鎖定在兩個能階的差值上。

為什麼只會看到某些顏色?光譜線的由來

光的顏色(波長或頻率)直接由光子的能量決定:能量越高,波長越短(向紫、紫外移);能量越低,波長越長(向紅、紅外移)。因為原子的能階差是固定的,當電子躍遷時放出的光子能量也固定,於是我們在光譜上只看到一條條離散的線,而不是一條連續的彩虹。

舉個實際例子:氫原子的 Lyman 系列指的是所有掉回 n=1(最底層)時放出的光線。由無限遠掉到 n=1、由 n=2→1、n=3→1 等,每一條都對應不同能量,因此出現在不同波長的位置,通常屬於紫外或更高能量區域。相反地,掉到較高一層(例如 n=2)所放出的光會較偏紅,像人眼可見的紅色或近紅外。

波爾模型如何計算能量與波長(用最基本的公式說明)

我們可以把原子總能量視為電子的動能加上電子與核之間的位能(像拉簧的儲能),把經典電磁的知識加一點量子條件,就能得到一套簡單的公式:

1) 電子在第 n 層的能量大致呈現負值,且與 1/n^2 成反比。換句話說,能量 E_n ≈ −(常數)/n^2。常數在氫原子上約為 13.6 電子伏特(eV),所以 E1 ≈ −13.6 eV,E2 ≈ −3.4 eV,E3 ≈ −1.51 eV。

2) 兩層之間的能量差 ΔE = E_upper − E_lower。如果電子從 n=3 掉到 n=2,ΔE ≈ (−1.51) − (−3.4) = 1.89 eV。把能量換成波長可用簡單關係:光子的能量 E = h f(h 是普朗克常數,f 是頻率),而波長 λ 與頻率的關係是 λ = c / f(c 是光速)。組合起來常寫成 λ = hc / ΔE。

以剛剛的 ΔE = 1.89 eV 為例,換算就得到 λ ≈ 656 奈米(nm),這正是氫原子的著名 H-alpha 線,是一條紅色線,常見於恆星光譜與天文觀測。若是 n=3 掉到 n=1,ΔE ≈ 12.09 eV,得到 λ ≈ 102.6 nm,就落在紫外線範圍,對人眼不可見。

角動量量子化與波以半徑:為何不能連續?

波爾模型還提出另一條量子規則:電子繞核的角動量不是任意的,而必須是普朗克常數除以 2π(記作 ħ)乘上一個正整數 n。這有點像弦樂器的駐波模式:只有當弦放出整數個半波長時,駐波才穩定存在;否則振動會干擾消失。

這個條件進一步讓電子的軌道半徑 r_n 與 n 的平方成正比:r_n = n^2 a0,其中 a0 稱為波以半徑(Bohr radius)。波以半徑大約是 0.529 × 10^−10 米,也就是 0.529 埃(Å,1 Å = 10^−10 m)。如果想像氫原子最底層電子的軌道直徑,大約就是 10^−10 米的量級;這也是為何我們常說原子尺度約在 10^−10 到 10^−9 米之間。

從這個模型看到的成功與限制

波爾模型吸引人之處在於:它用相對直觀的半經典畫面(像行星繞太陽)結合少數量子條件,便能準確預測氫原子的光譜線位置與能量值(例如 Lyman、Balmer 等系列)。這是科學上重要的勝利:實驗上看到的光譜線與理論計算吻合,讓人對量子化的概念更有信心。

但波爾模型也不是萬能的。它在多電子原子、電子自旋、軌道形狀(非單純圓形)等問題上無法完整處理。後來發展出的量子力學(波函數、薛定諤方程)才給出更完整、更一般性的描述。不過,波爾模型仍是理解量子世界的一個極好入門:它清楚地把「為什麼是那幾條光」和「為什麼電子不能任意近核」的直覺講明白。

量子效應與微小世界:為何微縮有極限

我們日常在電子產品上追求微縮,例如晶片上的電路愈小愈快。然而,當尺寸逼近原子尺度(大約在 10^−8 到 10^−10 米)時,量子效應會主導行為:電子不再像小球可以任意走位,而表現出波動性、能階離散與隧道效應等奇怪現象。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物理「限制」,也為新技術(例如量子電腦、單電子元件)提供機會。

所以,微縮到某一程度不是單靠工程就能解決,而是要靠理解量子規則,重新設計運作原理。

總結來說,波爾模型雖然簡單,但抓住了兩個核心:電子能被量化地鎖在某些圈位(能階),以及能階間的差值決定了光子的能量(因此決定顏色)。用日常熟悉的樓梯、駐波和行星繞行的比喻,可以讓沒有物理背景的人也直觀明白:原子不會發出任意顏色的光,而是由這些量化的躍遷決定了宇宙的光譜表演。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