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粒二象性3】不單是光!全部物質也有波的特性!

【波粒二象性3】不單是光!全部物質也有波的特性!

當我們想像電子,多數會想到一粒粒好似桌球咁的小物體:有質量、有速度,撞到嘢會彈走、會痛。可是二十世紀初的實驗告訴我哋,電子有時候又好似波一樣,會干涉、會繞射,做出只有波先會做嘅圖案。呢種看似矛盾但又真實存在嘅性質,就係所謂的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今次我哋用幾個生活化嘅比喻同簡單計算,帶你由陰極射線管(CRT)見到嘅繞射圈,走到德布羅意(de Broglie)嘅公式,理解點解只有微觀粒子會顯示出波動行為,而我哋日常見到嘅人、火車就唔會。

從陰極射線管見到嘅奇怪圖案

早期用陰極射線管做實驗時,科學家發現一些奇怪現象。把電子束射向一個有小孔或窄縫的屏幕,根據傳統粒子直覺,電子應該像小球穿過孔,落點會集中成一塊或幾塊──開一個孔就見一塊光斑,開兩個孔就見兩塊光斑。相反,如果係波,當波穿過兩個縫時會互相干涉,最後在接收屏上出現一條條的干涉條紋(bright and dark fringes)。

實驗結果令人驚訝:電子竟然會產生類似波的干涉圖案。最早在陰極射線管上觀察到的甚至包括所謂的繞射環(diffraction rings):當電子束穿過一個圓形小孔時,屏幕上除了中間一點,外圍會出現一圈一圈的光環,這正正係波通過圓孔會造成嘅繞射結果,而唔係單純粒子撞擊留下的印子。

更令人玩味的是,即使電子一粒一粒咁發射(每次只放一粒電子通過),隨著時間累積,落在屏幕上嘅粒點會慢慢堆積成整體嘅干涉圖案。單個電子似乎係「一粒粒」落,但長時間觀察卻顯示出背後有波的機率分佈在運作。

德布羅意嘅大膽猜想:每粒物質都有波長

面對電子既似粒子又似波嘅行為,法國物理學家路易斯·德布羅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一個簡單而強而有力的想法:既然光子(光的粒子)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動性,咁係咪所有有質量嘅粒子都應該有對應嘅波長?他把這個概念寫成一條簡單嘅公式,稱為德布羅意波長:

λ = h / p

呢度λ係波長,h係普朗克常數(約6.626×10^-34 焦耳·秒),p係動量(momentum)。對於一般經典情況,動量p可以寫成質量m乘速度v,所以亦可以寫成

λ = h / (m v)

直觀上,動量愈大(即物體愈重或愈快),對應嘅波長就愈短;動量愈細,波長就愈長。德布羅意嘅公式把粒子(m、v)同波(λ)聯繫埋一齊,為後來嘅量子力學奠定重要基礎。

數字帶出直覺:電子的波長有多長?人和火車又如何?

用實際數字可以好快理解點解電子容易顯示波動,而大件物體唔會。先睇電子:電子質量m約為9.11×10^-31公斤。假設電子速度係1×10^6米/秒(約一千公里/秒,係實驗中常見的量級),代入德布羅意公式:

λ ≈ 6.626×10^-34 / (9.11×10^-31 × 1×10^6) ≈ 7.3×10^-10 米 ≈ 0.73 奈米

0.73奈米大約係原子間距離嘅數量級,因此電子的波長會同原子排列有類似尺度,於是當電子穿過微小結構(例如晶體、狹縫或幾十至幾百納米級別嘅孔)時,繞射和干涉現象就會好明顯。

再睇一個日常例子:一個50公斤嘅人以每秒10米(已經係非常快的速度)奔跑,佢嘅德布羅意波長係:

λ ≈ 6.626×10^-34 / (50 × 10) ≈ 1.325×10^-36 米

呢個數目極之微小,細到連原子核大小都遠遠唔及。要觀察到繞射效應,孔或障礙物嘅尺寸需要與波長相近;對於人嚟講,要有一個小到10^-36米闊嘅門先會見到任何波動行為,呢樣喺現實世界完全唔可能,所以你唔會變成模糊影像或者透過兩個門做干涉。火車、波鞋、你我日常物體嘅德布羅意波長都細到可以忽略,因此它們只表現粒子性。

能量、動量與繞射圖案大小的關係

德布羅意公式告訴我哋:波長與動量成反比。動量越細(例如電子能量越低、速度越慢),波長會越長,繞射效應會越明顯;相反,動量越大,波長越短,干涉和繞射會變得難以觀察。

這解釋了實驗中觀察到的事:當電子束能量較低(電子較慢)時,繞射圈會「放大」並變得更清晰;能量越高,圈會縮細同埋較模糊。亦因此,對於光子(光)以至其他微觀粒子,若選擇合適嘅能量同裝置尺度,都可以觀察到不同程度嘅波動效應。

干涉與機率:電子為何一粒粒落,但又形成干涉圖案?

單粒電子仍會單獨被探測到(即粒子行為),但當多個單粒電子累積佢哋落點時,整體分佈會顯示出干涉條紋。量子力學的解釋係:電子波(或更準確講係晶態下或運動下的波函數)決定咗電子出現某個位置的機率。波函數經過縫隙會干涉,導致某些位置機率高(亮條紋)、某些位置機率低(暗條紋)。單個電子被探測時好似係「粒子」,但背後嘅概率分佈係由波動性決定。

如果你想像打波(water waves)穿過兩條窄縫,兩邊波峰波谷相遇會互相加強或抵消;把呢個概念換做電子,每一次落點係由機率「波」決定,而長期累積就顯現出波嘅干涉形狀。

為甚麼要放棄純粹牛頓式想法?

經典牛頓力學對大尺度物體運動描述得非常準確,但對原子尺度就出現偏差。原本以電子係小球去理解原子結構(例如早期玻爾模型)無法解釋某些現象,例如電子為何會以某些穩定軌道存在、為何光譜呈現離散線等。把電子視為同時擁有波與粒子性(並用波動方程式來描述機率波),才可以合理説明這些微觀現象。德布羅意嘅想法,連帶薛丁格(Schrödinger)建立的波動方程,成為量子力學的基石。

生活中應該點理解波粒二象性?

實務上,你可以用「尺度」同「觀察工具」去理解:當你用尺度遠大於德布羅意波長嘅工具(例如肉眼觀察、日常尺寸)去看一樣嘢,佢會表現為粒子(確定位置、確定軌跡)。當你把尺度縮到與德布羅意波長相近,或你使用能夠探測那個尺度的器材(例如電子顯微鏡、晶體衍射實驗),微觀粒子的波動性就會顯現,產生繞射與干涉。

一句總結句:物質唔係只係「粒」或「波」,佢哋係一種同時擁有兩面嘅存在;喺你用乜嘢尺度、乜嘢問題去問佢哋,就會顯現出相應嘅面貌。

結語:從陰極射線管的繞射環,到德布羅意一條簡單嘅公式,科學家一步步打破咗對電子純粒子形象的直覺,帶出微觀世界需要新嘅語言去描述。雖然日常生活中你唔會見到人或火車變成波,但理解物質有時會「以波的方式行動」這件事,對掌握原子、半導體、電子顯微學、以及整套量子科技都好關鍵。下次當你聽到「電子會干涉」或者「光既係波既係粒」時,可以想像:有時候世界係以機率波嘅形狀,慢慢堆出你眼見嘅實物畫面。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