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風神有多厲害?天文台為何要跳過1號風球,直掛3號?
颱風風神在2025年10月20日襲港,在黃昏時直接掛上3號風球(3號強風信號),並指明將至少維持至21日下午6時。
究竟為何天文台這次不先掛1號風球呢?是因為這個風神太強了嗎?
這次為何天文台要跳過一號風球?
天文台跳過一號風球,直接考慮發出三號信號,主要原因是香港當時正受到或即將受到強烈季候風與熱帶氣旋「風神」疊加的雙重影響。
強烈季候風已達警告水平:
◦ 當時由季候風帶來的強烈氣流(東北季候風)強度已經達到了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的標準。
◦ 香港主要受到強烈季候風的影響,該影響已經達到了信號的標準。
本地風力已接近三號信號標準:
◦ 一號戒備信號通常在平均風速達到每小時 20 至 40 公里時發出,作為預警和準備。
◦ 三號強風信號則代表本港平均風速已達到或即將達到每小時 41 至 62 公里(即 6 至 7 級風)。
◦ 在某些例外情況下,當空氣或季候風本身已經夠強,可能導致本地風力在沒有一號信號的情況下,平均風速已經達到 40 公里左右。
◦ 由於季候風帶來的風力已經非常顯著,直接發出三號信號更能反映當時的實際風力狀況。
「疊風效應」加劇風力:
◦ 熱帶氣旋「風神」的影響與強烈季候風互相疊加(形成「疊風效應」)。
◦ 「風神」再疊加到強烈季候風之上,只會令到香港的風力更加明顯。
◦ 這種「兩股力量夾擊香港」的情況比較特別,直接以三號信號取代熱帶氣旋信號被認為是最實際的做法。
簡而言之,因為季候風已經很強烈,足以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且風力已接近三號信號的最低標準,因此沒有必要再透過一號風球進行預警。
過去有這些案例嗎?
雖然這種直接發出三號信號的情況不屬於常規做法,但近年來確實有相似的先例。
具體案例:
• 2021 年的熱帶風暴「圓規」: 當時,由於強烈季候風與熱帶氣旋的雙重影響,天文台就選擇了直接從強烈季候風信號轉為三號信號。「圓規」當年雖然沒有直接在香港登陸,但其外圍環流結合季候風,曾導致香港風力達到烈風級別,並伴隨水浸和破壞。
歷史上不常見,但近年來頻率有所提高
這種「跳波」或直接從季候風信號轉為熱帶氣旋信號的情況,在氣象學上並不屬於常規操作。
然而資料指出,由於近年來天氣變化越來越極端,這類由季候風與熱帶氣旋外圍風場互相影響而產生的特殊狀況,其出現的頻率正在提高。
總結來說,當熱帶氣旋與強烈季候風結合,導致風雨浪疊加,其影響力不一定輸給一般的颱風。直接跳過一號信號掛三號,是為了提供一個更符合當時實際風力情況的警告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