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1】簡單看懂核裂變、核聚變與核能控制
當我們談到核能或核武器,常會聽到一些熟悉的詞:輻射、E=mc2、裂變、聚變、連鎖反應、反應堆、減速劑……這些字眼聽起來很抽象,但背後其實都有一套可以用日常經驗理解的理路。下面我會把核心的物理概念用淺白的比喻和原有的例子(像大亞灣反應堆、Trinity 試爆)來解釋,讓沒有物理背景的讀者也能看懂為什麼核反應能放出大量能量,以及我們如何把它「馴服」或不幸地讓它失控。
質量和能量的關係:小小的質量差,巨大的能量
愛因斯坦告訴我們一個關鍵公式:E=mc2。這句話的意思是質量(m)和能量(E)是可以互換的,c是光速,數值非常大,所以即使是一點點質量變成能量,也會是極大的能量。生活化的比喻:想像你有一個很緊實的錢包(代表原子核),把錢包打開後分成兩個小錢包,發現兩個小錢包合起來竟然比原來輕了一點。這個「少了的一點重量」並不是憑空消失,而是以能量的形式被釋放出來。核反應中看到的能量,正是來自這種質量的“缺口”。
為什麼有些原子會自動「拆解」?用水滴模型想像原子核
可以把一個原子核想像成一滴水。滴越大,表面張力(把水滴維持在一起的力量)與內部相互作用的平衡就越複雜。原子核內有兩股力量在拉扯:一是電荷的斥力(同名電荷互相排斥,像很多帶正電的質子互相推開);二是核子間的「強作用力」,它像黏膠把核子(質子和中子)黏在一起。當核子數變多變大時,強作用力的“有效範圍”跟不上,斥力就容易把核撕裂,導致不穩定而裂變。這就是為什麼越重的元素越容易裂變。
結合能與鐵峰:為何核聚變和核裂變都能釋放能量?
把核子的綁在一起需要能量,這個「被綁住的能量」稱為結合能。把結合能除以核內的核子數(質子或中子),得到的就是「每個核子平均得到的結合能」。如果某個核的每個核子得到的結合能較少,那麼把整個核分裂成兩個較小的核,新的每個核子平均結合能可能會更高,整體系統變得更穩定,差額以能量形式釋放出來。觀察元素的結合能曲線可以發現一個高峰(大約在鐵附近)。比鐵輕的元素,透過「聚變」變成更重的元素會釋放能量;比鐵重的元素,透過「裂變」變成較輕的元素會釋放能量。太陽就是靠輕元素(氫)向鐵方向聚變來放出能量,但當核到達鐵之後,就無法再透過聚變繼續放能,這也是恆星生命演化的重要關鍵。
核裂變的連鎖反應:雪球越滾越大還是停下來?
核裂變有個特別之處:每次裂變除了產生較輕的核外,還會放出自由中子。這些中子若撞到其他能裂變的原子核(例如U-235),就可能誘發更多裂變,並放出更多中子,造成幾何級數的增長:1變3、3變9、9變27……就像雪球在斜坡上越滾越大、越滾越快。這就是「連鎖反應」。
重要的控制概念是臨界:若每次裂變平均產生的新中子數剛好足以維持下去,系統叫做臨界(穩定產能,這是核電廠的目標);若少於一個(中子損失多),是亞臨界(反應會自然衰退);若多於一個(中子越增越多),是超臨界(反應會快速增強)。若反應非常迅速且失控,會造成類似原子彈的爆炸;而若受穩定控制,則變成可靠的能源。
為何核電廠可以安全運作?減速劑、控制桿與設計差異
要把裂變的能量「馴服」,工程師會在反應爐內加入幾個重要元件。首先是減速劑(moderator)。自由中子一開始常常能量很高(快速中子),但有些能裂變的核(例如U-235)更容易被速度較慢的中子引發裂變。減速劑的作用就是把快速中子「拍慢」,像在保齡球道上放了減速墊,把球速度降下來,讓它更容易擊中目標。常見減速劑有普通水、重水和石墨。大亞灣使用的是壓水式反應堆(PWR),就是把水在高壓下做為冷卻和減速劑的雙重用途。
另一個重要的安全元件是控制桿(control rods),它們由可以吸收中子的材料(如硼或鎘)製成。若要減少反應速率,就把控制桿插入堆芯,吸走過多的中子;反之把桿抽出就增加反應。這就像舞台燈的調光器,隨時可以控制核反應的「亮度」。因此核電廠的反應是可調和可停止的,與設計成武器的裝置在目標和構造上根本不同。
核武器 vs 核電廠:為何一個是爆炸機另一個是發電廠?
核武器與核電廠都利用裂變或聚變,但設計目標不同。原子彈追求短時間內把大量裂變材料組成超臨界狀態,讓連鎖反應在極短時間內幾乎不受控制地急速增長,產生巨大的爆炸能量。要達到這個效果,武器通常要快速把分散的核材料組合成超臨界塊(用炮管式或內爆式設計),並盡量避免中子逃逸或被吸收,常還會用反射體(tamper)把中子反射回核心,增加效率。
反觀核電廠,要的是穩定、可控、長時間釋放能量,因此用大量減速劑、控制桿與冷卻系統,把連鎖反應維持在接近但不超出臨界的條件。若反應堆設計得當,材料分配與監控系統會避免突然的大量增長。這也是為何核反應堆的燃料(例如天然鈾主要含U-238)經過濃縮或以不同核種(如鈾-235、鈈-239)處理,才能依目標用途差異化設計。
核聚變:為何太陽可以做到,但地球上難以長期維持?
核聚變是把輕核結合成較重的核,並在過程中釋放能量(在鐵之前的區域)。太陽核心的溫度和壓力足以讓氫原子克服彼此的電荷排斥(庫侖障礙),發生聚變,產生光和熱。不過在地球上要重現這種環境非常困難:要把兩粒帶正電的核子推到非常接近,必須給它們極大的能量或用非常高壓力,把它們壓得很近,讓強作用力發揮作用。這就是為何聚變燃料要先加熱到等離子體狀態,或用慣性封閉技術,技術挑戰大且需要長期維持極端條件。
歷史故事與現場例子:Trinity、曼哈頓計劃與大亞灣
二戰時的曼哈頓計劃將這些物理概念變成現實,1945年在新墨西哥的Trinity Site進行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場核試爆。試爆後的蘑菇雲和殘留的放射性土壤,至今在某些地點仍可偵測到較高的放射性,是科學和倫理反思的重要實地見證。相對地,像大亞灣這類的壓水反應堆則是把核裂變控制起來,用以發電,日常生活中供應電力給城市。兩者在目的、設計和操作上差異很大:一個是追求短時間內巨大釋放,另一個是追求穩定、安全與可控。
簡單結論與日常啟示
核物理的幾個核心概念其實不難理解:質量和能量可以互換(E=mc2)、結合能決定核的穩定性、重元素傾向裂變以增加穩定性、輕元素傾向聚變以獲得能量、而中子在裂變鏈式反應中扮演關鍵角色。工程上要麼是把連鎖反應放大到極致(武器),要麼是把它放慢、控制、並安全地從中取得穩定能量(核電廠)。
最後,用一個生活比喻總結:核裂變像是把一個脆弱的大沙包撕成兩個小沙包,過程中有飛散的子彈(中子)去引發更多沙包破裂;核聚變則像把兩個小磁鐵推到一起,當它們克服彼此的排斥並黏在一起時,會釋放出一股強大的吸引力(能量)。了解這些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在面對與核相關的新聞、政策與風險時,有更清晰的科學判斷。
(文中所引用的大亞灣反應堆與Trinity試爆為真實案例,用以說明核能利用與核武器研發在設計、目的與後果上的差別。)
